《明史·河南誌》載:“王文廟位於湯陰縣北八裏市,原在此行夷,後人未能建廟。三歲有司祭,三歲有使祭。”《清肝龍·湯陰縣誌》載“王文寺”在湯陰縣友利市。元朝大德年間(1927- 1307),重建了許儀。“經過明成化四年(1468)、上集、嘉靖四年(1545)、總督魏有本、天啟四年(1623)、楊普、清順治四年(16565438+)的今天,正殿、塑像、觀景臺、戲臺、洗心亭、刻有‘文王之聲’的大鐘,都沒有了。
王文廟建在友利城的遺址上,坐北朝南。現存建築為明代嘉靖二十壹年(1542)重修。在城樓的南端,有壹座青石牌樓,上面刻有漢字“宜顏坊”。山門正面兩側,有壹塊石碑。西側巨大的紀念碑上鐫刻著“周文王友利城”六個大字。碑的東側,是著名的“禹碑”(又稱“建碑”)。每壹個77字的書法,既不具有象征意義,也不神秘,相當奇怪。
爬樓梯,山門巍然聳立。高聳的柏樹布滿了寺廟庭院。醫院西側是演藝平臺。相傳這裏是錫伯族吉昌因表演藝術被囚禁的地方。上下三層,層高13m,建在1m以上的圬工橋臺上。門額上刻著“義泰”二字。矗立在寺院的碑刻,是明清以來歷代帝王、文武百官、文人墨客贊頌文王的詩詞歌賦、篇章。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王文易》碑,《周易》六十四卦的銘文及其解釋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