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理論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理論

白居易的詩學理論與新樂府運動

作為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其獨特的貢獻,即在總結《詩經》以來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白居易先進的詩學對新樂府運動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指導作用。他的《與元九書》是宣傳現實主義、批判形式主義的最全面、最系統、最有力的宣言書。

首先,他認為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承擔起“審時政”、“釋放人情”的政治使命,以達到“解除民疾、利民乏時”、“和而不同、樂中外”的政治目的。他大聲提出“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的口號。所謂“為時之事”、“為物之事”,就是他在《新樂府序》中所說的“為君、為民、為物、為物之事”。鑒於當時的社會特點,他特別強調“為人民服務”,認為詩歌要反映人民疾苦:“歌唱只引起人民的病”,“傷害人民的病”。將詩歌與政治、人民生活緊密結合是白居易詩歌理論的核心。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如此明確地提出過它。

這壹觀點不僅是他自己的創作指南,也是他衡量古代作家作品的標準和領導新樂府運動的綱領。六朝以來,他徹底否定了“諷雪造園”等脫離現實與政治的東西。壹向風騷,說杜麗同樣有名,白居易卻說屈原“澤江畔歌歸怨”,只“得二三事風”;說李白的作品“只是奇,人捉不到,而且飄逸靈秀,無中生有”,不如杜甫的“樣樣都做得好”;而就連杜甫也認為,為了時代,作品還不夠多。這樣的觀點雖然難免偏激狹隘,但也顯示了他的魄力和決心。對清理自大歷以來逐漸興起的逃避現實的詩風也有現實意義。

其次,白居易也意識到文學植根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言:“偉人之情若無用,則動之以情,然後嘆之以激,吟之以興,而形之以詩。”也認為《詩經》中的北風之虐,《說》中的荊棘之重集,中國童謠《寬袖高髻》中的奢刺,都是“感物”、“動於情”所致。因此,他指出,要想寫出為政治服務的詩歌,就必須關心政治,積極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源泉。《秦中吟序》說:“貞元、元和之際,我在長安時,聽說有人滿腹愁苦,因我直唱之。“《玉元九書》也說:“自來朝,年紀漸長,讀書多。每次和人交談,我問的更多的是時事。“就是這個理論的實踐。

再次,他闡述了詩歌的特點,並結合這壹特點強調了詩歌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九書同元》說:“觸人心者,不在乎情先,不在乎言,不在乎聲,不在乎義。詩人:根情,苗語,華聲,真意。從聖人到愚人,...那些沒有發言權卻感覺不到的人。”他以果樹的生長過程為比喻,形象而系統地提出了詩歌的四要素。情與義是內容,言與聲是形式,其中真意最重要。“義”是《詩經》中的“六義”,主要指“美人刺”的精神。“真意”即以義為果,即“取其六意”,使詩有了美的內容。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感人肺腑,親切感人,從而收到“回顧時事”、“釋放人情”的效果。因此,有人說“沈默是正義的”。白居易強調詩歌要為政治服務,因為詩歌有巨大的感染力。

第四,為了更好地發揮詩歌的功能,更好地實現“解除人民病痛,彌補時間不足”的政治目標,白居易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壹,主張形式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內容。《新樂府序》說:“其辭質而徑,欲見者易辨;他的話直截了當,想聽的人深受勸誡...他的身體很光滑,可以在音樂和歌曲中播放。”所以他“不求高宮節奏,不在乎奇言怪語”,力求語言通俗易懂,音節和諧委婉。這是對時代風尚和“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傳統詩歌教學的創新

新樂府運動就是在上述詩學理論的指導下展開的。元稹、張繼、王建等人的新樂府和少數古樂府也體現或符合這些理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