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漢字起源有占蔔方法嗎?

漢字起源有占蔔方法嗎?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很多理論,但專家學者們仍然無法達成壹致。主要有“八卦論”、“結論”、“書約論”、“倉頡造字”等傳說。八卦也可以說是占蔔。所以漢字的起源是占蔔。

中國文字起源最早的記載見於《易經》:“包家之王也在人間,仰視而觀天上之象,俯視而觀地中之法,觀鳥獸之文化與地之宜性,親近萬物,故作八卦以明神明之理,萬物之情。古之結治,後聖人易用書,治百官,皆察民。”八卦理論源於易經,易經起源於殷周。伏羲的八卦說可能不可信,但王文充當六十四卦是西漢以前學術界公認的。八卦是古代的占蔔符號,有八種* * *。“-”是陽,代表奇數;“-”是陰,代表偶數。八卦的卦象與數字有關,是三個奇數或偶數的符號。所以有八種卦的排列組合,分別是奇奇、偶偶、奇偶、偶奇、偶奇、偶奇、偶奇、偶奇、偶奇,這就是八卦。如果任意兩個卦重疊,就可以得到8864個卦。占蔔師再根據卦爻辭分析卦爻辭,結合易字測算吉兇。在我國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過去常以鳥獸骨來預測事物的吉兇,方法是以正反兩面來判斷是否可行,類似於《周易》所采用的八卦演義中的正反兩面。

但說漢字起源於八卦,是值得商榷的。八卦的本質是奇數和偶數的排列符號,和漢字的起源關系不大。確實有些漢字是用原始八卦符號作為構詞偏旁,因為原始八卦符號和數字符號都是從古代記數的記數法得來的。比如從甲骨文的數字來看,八以內的數字似乎都是由壹個或四個芯片組成的;在漢字中,壹些與原始占蔔有關的文字也使用原始記數法。但歸根結底,大多數漢字都不是由八卦演變而來的。八卦和漢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符號系統,不能武斷地判斷漢字起源於八卦。“繩結理論”

打結繩有助於記憶,是原始先民常用的輔助記錄筆記的方法之壹。中國古代就有拴繩的說法。根據神農時代的考證,綁繩是最後壹次,但具體的綁繩方法已經沒有了。中國很多少數民族也有打結的傳統。

但是打結並不能獨立完整的記錄事物,更不用說用語言表達發音了。它只能幫助記憶,制作合同文書,傳遞信息,起到壹個筆記符號的作用。它沒有社會意義,不以語言的語音單位為基礎,與語言中的固定詞語無關,不能記錄和傳播語言。

正如原字可以用劃數符號和壹些八卦符號作為構詞部首壹樣,結的符號也可以作為漢字的構詞符號。例如,代表“十”和“十”的倍數的單詞都像系繩子的符號。在個別漢字的構詞符號中使用結體圖像,只能說明結體對漢字的起源有壹定的影響,而不能判斷漢字起源於結體筆記。綁繩的方法只能算是壹種原始的記錄筆記的方法,但不具備文字的性質。

《書契論》:

“契約”是刻在壹塊木頭或竹子上用來計數的鋸齒。“刻契為約”的方法,大致產生於原始時代文字發明之前。當時人們在木塊上刻壹些簡單的缺口或線條來幫助記憶,類似於綁壹根繩子。

木契上的簡單描述只能幫助記憶,不能算作文字。但是這種雕刻形式可能是最早的書寫形式之壹。祖先可以在陶器或竹片上雕刻壹些有意義的數字符號或象形文字,來傳達自己的感情,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這種方法很可能會演變成寫在青銅器上的家徽或者竹簡、木簡上的文書,從而逐漸形成文字文書。就可行性而言,“書約”論比“閑話”、“繩結”論更有條件促進文字的產生。

《倉頡造詞論》:

倉頡是黃帝的官方歷史學家。傳說黃帝命倉頡造字,揭秘,驚天地,泣鬼神。倉頡根據黃帝的意思收集表意符號,並將它們排列成最早的漢字。“倉頡造字”傳說流行於戰國兩漢時期,這壹觀念在當時的啟蒙著作《倉頡篇》中有所體現。此外,荀子、魯《春秋》、《韓非子》、《世本》、《淮南子》、《論衡》、《春秋命苞》、《春秋命歷》、《春秋標點圖》、《孝助神明》、《河圖玉版》等戰國秦漢文獻均有。

但是倉頡創造了人物的說法還是受到質疑,人物不可能是壹個人創造的。但從“倉頡造字”的傳說中,還是可以得到壹些關於漢字起源的信息:第壹,漢字的起源很可能是黃帝時代;在古代,巫術和歷史是不分的。在將原始大事記符號收集、整理、加工成文字系統的過程中,歷史學家,也就是巫師群體,曾經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漢字西來”與“文字多源論”;

700年來,西方學術界壹直堅持漢字起源於西方。“美國人戈貝爾·詹森提出‘壹源論’,認為詞匯產生於某壹地點和某壹民族,然後傳播和借鑒於其他民族。例如,埃及文字、印度文字和中國文字都被認為是從巴比倫蘇美爾文字發展而來的。蘇聯的西裏耶夫也反對中國文字起源於本土,頑固地把甲骨文和蘇美爾文字聯系起來。”(陳偉展、湯余銘:《古代漢字大綱》)

另壹位美國教授說得更好:“中國過去生活在比現在更靠西的地方,與巴比倫文明的前沿接觸。盡管這不能被證實,壹種模糊的使用文字的沖動可能已經從巴比倫傳到了中國...公元前2500年的中國人可能從他們的西方鄰居那裏獲得了壹種意義,這使得許多圖畫有了壹種意義,盡管它們的形狀盡可能不同。同樣,他們可能會借用諧音的有趣含義,這符合頭腦簡單的人。”(作者羅伯特·路威,呂叔湘譯:文明與野蠻)

雖然“漢字來自西方”的說法壹直存在,但沒有考古資料支持,實際意義不大。而美國學者的“壹個字源”理論,既沒有發現世界上第壹個字,也沒有找到字源,沒有考古依據,難以令人信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很多學者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漢字來自西方”的影響。比如盧茂德、董作斌、郭沫若早年都認為漢字起源於西方。解放後,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反對“漢字西來”,國內學術界舉起了“漢字多源論”的大旗。“文字多源論”雖有君子風度,但缺乏科學態度:混淆了文字的起源、發明和發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字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問題;界定的界限也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