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道德?
1.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壹,是人們共同生活和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但任何社會的道德標準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秩序為目的的。道德通過社會或某壹階級的輿論來制約社會生活。
2.道德的特征及其功能特征:
(1).把握世界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它主要是基於個人來理解和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整範圍的廣泛性。
3.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無知為恥,
以努力工作為榮,以閑暇為恥,討厭工作,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害他人利益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如何做壹個有道德的人?
關於道德的三個故事
1.正面故事
壹位攝影愛好者在博客中發表了壹組圖片,題為《外國人幫助中國人提高素質》。這些圖片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議,是因為它們詳細記錄了壹位騎自行車的外國老太太要求壹輛駛入非機動車道的汽車返回機動車道,並遭到汽車司機粗暴對待的過程。
據目擊者稱,外國老太太因為不喜歡機動車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所以充當了“交通協管員”的角色。她笑著把自行車擋在車前,要求“離經叛道”的車回到她的車道上。然而,幾分鐘後,憤怒的司機“撿起老太太的自行車扔到壹邊”,並要求她“管好妳自己的事,否則不客氣”。即便如此,這位外國老太太還是態度堅決,最終讓溜車“符合秩序”。
2.負面故事
2005年底,哈爾濱壹患者住院67天,花費550萬元。這起天價醫藥費事件被媒體廣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這壹事件的發生,讓本已緊張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加劇了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越來越多的醫患糾紛讓人們意識到中國醫生的醫德和職業素養在社會上已經有多差。
事實上,2005年初春,隨著“蘇丹紅事件”的曝光,人們已經深刻感受到壹些社會成員職業道德的喪失。
那段時間,金龍魚、福臨門、旭日等壹批知名生產企業也被卷入安全危機的漩渦。讓人不禁想起去年震驚全國的安徽阜陽毒奶粉事件——在那次事件中,很多嬰兒因為食用劣質奶粉而失去了生命。
假煙、假酒、劣質食品、註水肉、毒蔬菜...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慢性病。欺詐、欺騙、假冒等嚴重破壞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在許多領域普遍存在,假冒偽劣商品已成為壹大公害。
同樣是在2005年初,壹名普通公交調度員的死亡引發了社會的大討論,引發了人們對職業道德的思考。
2004年底,壹個下著雨的下午,上海780路調度員陳雙龍身上發生了慘烈的壹幕:就在勸阻壹名乘客插隊時,野蠻乘客的長柄傘刺中了陳雙龍的左眼,傘尖壹拔,就掏出了他的左眼,帶走了壹條遠離人世的鮮活生命。
當陳雙龍無怨無悔地在壹個黑色相框裏默默為自己的人生盡著自己的職責時,整個社會再次關註職業道德的話題。
道德是人類歷史上壹個永恒的話題。沒有道德,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有規則和秩序。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和關註道德文化問題,更何況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
以醫德為例。其實,崇尚醫德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所謂“醫者父母心”就是最好的總結。
中國古代名醫,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在解釋他的兩部醫學著作為什麽取名為《千金要方》和《千金方毅》時曾說:“人命最重,有千金之寶,壹方助之,德超於此,方算成名。”換句話說,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如果壹個藥方可以救壹個人的命,那麽累積起來的德行將遠遠超過壹千塊錢的價值。
這種醫學上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首位,把維護和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終極目標的思想,恰恰是古人崇尚醫德的表現,也是我們當代醫生需要繼承的道德品格。
沒有職業道德的約束,我們將面臨整個民族的屈辱和墮落,道德和精神信仰的低下和貧瘠。
人們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毫無準備,最容易暴露道德的“本來面目”。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邵道生曾指出,危機面前有四種人——第壹種人唯利是圖,不顧他人死活,大肆斂財;第二種人只掃自家門前的雪,不擔心別人的結霜;第三種人彼此和諧,想著自己,想著別人;第四種人沒有私利,專利他人,體現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中國古人早就指出:“德為基礎”,德是壹個公司的根本。可悲的是,近年來我們很多企業缺乏基本的道德,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無視規則,追逐利益,把基本的良知和良心拋在腦後。
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寫下壹段關於中國商人的生動描述,至今讀來仍令人回味無窮:“中國人能將小塊的破絲綢縫成壹整塊,其工藝之精湛,即使是最謹慎的商人也幾乎看不出破綻;他們還用銅絲修補破碎的瓷器,使其乍壹看天衣無縫;因為食物是按重量出售的,他們用沙子填充雞群。這些騙局壹旦被揭穿,他們並不感到羞恥,而只看到他們的手段並不高明。”
不幸的是,壹些商人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如今,“不道德”成了壹個被頻繁使用的評價詞,連指責的成分都少了,更多的包含了無奈。
……
2005年,壹個個鮮活的事例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每壹個醫院、每壹個企業、每壹個行政單位、每壹個社會組織都應該認真關註組織成員的職業道德,每壹個成員也應該學習和樹立優秀的職業道德。
重建職業道德精神是我們時代的重大課題。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質
這是2005年9月媒體關註的壹個焦點——面對打掃宿舍的任務,很多大學生開始“求助”。
據統計,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億。二十年後,他們是中國社會的棟梁。而未成年人中的道德缺陷,如理想遠大、人格不健全、勞動和法紀觀念淡薄、自私狹隘、貪圖享樂、不努力、不拼搏、不能自立等。已經具有了壹定的普遍性。
壹段時間以來,這樣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視野和耳膜:幾個初中生為了打發時間,找點新鮮刺激的東西,把壹個乞丐裝在麻袋裏,然後瘋狂毆打,甚至用棍子打,導致乞丐死亡;在壹項調查中,壹些孩子因為父母打罵的教育,滋生了“我恨不得跟他們打壹架”“長大了再跟他們算賬”等想法。校園暴力仍在繼續,壹些青少年對同齡人的殘忍令人發指。
由於互聯網的普及,孩子們可能會接觸到許多不健康的信息源,壹些未成年人在互聯網面前幾乎迷失了自我。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這樣壹個調查:在向全國十個城市發放的近6000份問卷中,34.6%的未成年人去過網吧;29.2%去過電子遊戲音樂廳;當被問及“妳訪問過以下哪些網站”時,24.1%的受訪兒童選擇“聊天室”,23.4%選擇“朋友世界”,17.0%選擇“電影娛樂”,7.2%選擇“占蔔星座”,1.8。
專家說:
“不掃壹屋怎麽掃天下?”對於大學生“求助”鐘點工,專家表示,學生忽視了“自己做決定”的權利背後的責任感。
專家認為,大學生畢竟沒有走向社會,需要在知識儲備、能力培養、責任感等方面進壹步努力。打掃宿舍只是培養責任心,提高自理能力的壹種方式。
成年人應該還記得,1992年8月,77個日本孩子和30個中國孩子曾經引起了壹場全國性的討論。當時這107孩子在內蒙古舉辦草原探險夏令營。在路上,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的,裝滿了食物和露營裝備;中國的孩子只是裝裝樣子,背包幾乎是空的。冒險才進行到壹半,中國的孩子就向別人求助,因為他們喝了所有的水和幹糧。中國的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小孩生病,步行到目的地。日本父母乘車離開,把鼓勵留給高燒的孩子;中國的父母在艱難的道路上拉著他們的兒子上車...
當時夏令營之戰轟動壹時。有識之士感受到了中國學生道德的缺失和中國教育的嚴重問題,發出了“救教育”、“救孩子”的心聲。然而在2004年的夏天,再次證明了中國和中國的孩子的教育在過去的10年裏並沒有完全改變。
2004年8月,中、韓、日三國90名青少年組成國際草原探險夏令營,再次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舉行。這是北方罕見的高溫,旅途非常艱難。日本青少年仍然背著巨大的袋子,為野外生存做著充分的準備。中國的孩子在抱怨,他們的手機響個不停,向父母抱怨。活動最後,日韓小朋友對蒙古文化和旅遊資源贊不絕口,中國小朋友只盼著早點回家。
人們不禁要問:有這些道德缺陷的下壹代能否負擔起國家的未來?
"兒童是社會的鏡子。"專家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社會必須予以重視。我們不僅要關心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更要關註他們的生活,培養孩子對生活、對生活的激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兒童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孫鴻雁認為,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要從尊重和體驗兩個原則入手。在經驗方面,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經驗中培養習慣。對此,他作過許多精辟的論述,如“行動是認識的開始,認識是行動的成果”,“行動中的勇氣是真知的收獲”。用自己的文明行動帶動更多的人。
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交通壹直是壹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以北京為例,交通上的不文明現象數不勝數:
在有信號燈的路口,雖然大部分行人都能主動走人行橫道,但能看到行人信號燈的很少,而且通行速度太慢,所以毫無顧忌。在沒有信號燈的路口,行人和放行的機動車經常占用機動車道,增加了機動車的通行阻力,不僅影響了路口的通行能力,也導致了路口交通秩序的混亂。然而在發達國家,行人與機動車爭搶的情況很少見。行人過馬路不僅走人行橫道,而且嚴格遵守行人信號燈的規定。
騎自行車的人不遵守標誌線和交通信號的規定也很常見。在沒有交警和交通協管員的路口,越線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相當壹部分騎自行車的人,如果在通過路口時遇到紅燈,並不是停線後等待放行,而是騎行通過人行橫道。
壹些“的哥”的不文明行為也讓乘客感到厭惡。在外企工作的程女士抱怨道:“妳打車十次,就遇到妳哥九次,不征求意見就在車上抽煙。有時候我反對很多‘兄弟’會掐滅煙頭,但是有些司機根本不管妳做什麽,只是抽煙取樂,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另外,開車時遇到‘的哥’在打手機,也會讓乘客感到不安。”
此外,公交車站混亂擁擠、利用街心花園當停車場、出租車內整潔度差等不文明現象也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孔融放棄了最大的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機智有禮,父母很疼愛他。
有壹天,父親買了幾個梨,特意挑了壹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把最小的梨挑了出來,說:“我最小,應該吃小梨。給我哥。”父親聽後非常驚訝。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曲阜,壹直流傳下來,成為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