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國和西方傳統建築有什麽不同?

中國和西方傳統建築有什麽不同?

中西方傳統建築藝術存在許多顯著差異,這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在倫理道德、心理氣質、宗教意識、傳統文化、藝術趣味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分析這些差異對於如何理解和欣賞中西建築,加深對其他中西藝術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只談中西民族在宗教觀念、傳統文化、藝術趣味上的差異及其在建築藝術上的體現.中西傳統建築的藝術氣質,

在宗教建築中更為突出。古埃及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來統治國家,所以宗教對埃及的藝術和建築有著重要的影響。埃及人相信人死後可以復活,這種對死亡的認識促使歷代法老花費大量精力建造陵墓和寺廟。金字塔和寺廟建築巨大,巨大的體積和重量給人精神壓力,讓人產生巨大的恐懼和壓抑。尤其是著名的卡納克神廟寺,有134根柱子,直徑3.5米,高21米,全部是石頭。神廟是王權神化的集中體現。

希臘人對上帝的信仰並不遜於埃及人。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希臘人把幾乎每壹種自然現象都解釋為神的作用,賦予神以人的外貌、人格和思想感情。多神信仰影響了希臘人的社會生活,神廟是城邦的象征。多裏安、伊俄涅和科林斯是在建築上創立的。這三種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古羅馬人也接受了這個觀念,所以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在建築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廟。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被更多的基督教神學所籠罩。作為城市的象征,教堂是城市繁榮和強大的象征。“這個時期的人們都是狂熱的宗教信徒,連統治者也不例外。唯壹的知識是背誦禁欲主義信條和聖經的話。這壹時期的藝術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著上帝和教會的代言人。”拜占庭式、羅馬式和哥特式教堂是這種社會現實的最佳建築體現。因此,反映神權政治的宗教建築在歐洲建築史上長期占據主流地位。歐洲的教堂大多是石頭建造的,著名的教堂工程非常巨大,往往需要十幾年或者上百年才能建成。

西方宗教建築註重表現人們心中的宗教激情,把華頌教的迷茫、狂熱、幻想、茫然的視覺形象放在人們心中,並借助這種形象進壹步把人們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層次。除了希臘的廟宇,西方的宗教建築都沈浸在沸騰的激情中,規模非凡,空間對比強烈,光影變幻神秘,加之雕琢的人物和激昂的氣勢。在埃及、拜占庭、羅馬、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寺廟和教堂中,甚至在現代建築中(如巴黎郊區勒錫蘭的聖母教堂,1922-1923),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即使是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時期的教堂,也無法完全擺脫這種建築結構。雖然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在表達宗教非理性方面是相似的,作用都是通過建築藝術感染人的理性,迫使人跟隨傳教士走向彼岸。

這壹特點在哥特式教堂中尤為突出,這裏垂直向上的氣勢最為迷人,尖高的塔樓、瘦骨嶙峋的直梁柱、裸露的骨架結構、飛檐走壁的拱門、彩色玻璃發出的五彩光芒,讓人感受到壹種翺翔天際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的靈魂也升上了上帝的腳下。

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決定了中國的建築藝術應該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奴隸社會,統治者為了保持其地位的永恒,產生了壹系列的統治思想:“天”、“禮”、“孝”,並用這些思想教育後代。知識只能在統治階級中傳播,從而維護和鞏固他們的統治。所謂宗教活動,主要是以民間傳說中的鬼神、天地、怪怪、巫師的占蔔祭祀為主。因此,、石、吳、朱等所謂文化官員也是統治者政權利益的維護者。在這壹時期,沒有固定的神,也沒有關於神的理論。從奴隸社會到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體現皇權的宮殿建築在中國壹直是主流。“神”在中國只是壹個陪襯皇權的工具。除了東漢張道陵創立的道教和莊子的《道德經》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外來文化。佛教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並發揚光大。伊斯蘭教於7世紀中葉從中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但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對中原文化影響不大。基督教在元明時期由歐洲傳入中國。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正統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

我們國家的宗教建築和西方的宗教建築很不壹樣。它從來沒有過分沈浸在神學的興奮和接受超人的狂喜中,而是需要壹種精神上的寧靜和平和。道教認為煉氣服丹藥是升天成仙之道,其建築多在深山峽谷中。如道教勝地武當山主峰1612米,有紫霄宮、太清宮、玉虛宮。禪宗主張在內心尋求解脫,在山中休息,在臉上打坐,尋找平靜與安寧。著名的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合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山澗中古寺若隱若現,林海中梵文誦經,雲霧中裊裊香火,寺廟仿佛是山中的壹幅畫卷。“剎”是梵文音譯,既可以指佛教國家,也可以指佛教寺廟。中國的佛寺本身就是佛教精神的象征或者凈土的縮影。人應該在這裏尋求安全,體驗解放,壹切都應該是普通人性可以理解的。秦磚瓦、柱、梁、額、桁、椽、拱、椽交織成網構成了建築。中國的宗教建築與民用建築相比是宏偉的,但與代表皇權的建築相比卻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在京城,沒有超過皇宮,在郡縣,也沒有超過皇宮和衙門。中國的佛寺建築實際上是世俗住宅的擴張或者宮殿的縮減。

佛教紀念建築,佛塔,也充滿了世俗的情懷。雖然它有著高聳的身材,但它並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樣壹味強調上升。寶塔的屋檐減弱了垂直運動,仿佛在上升過程中不時回頭看壹眼大地。中國佛塔也是世俗建築的翻版。中國的建築明顯保守,技術上嚴格限制,以至於中國的建築滿足於幾千年的木結構體系,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木結構由於受力程度和材料尺寸的限制,不善於建造大型、復雜、內部空間變化豐富的大型建築單元。與石頭結構相比,木結構更容易建造。作為中國的首都,城市裏的宮殿基本上幾年甚至更久就能建成。在中國,沒有壹座西方能經常遇到的、要用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石頭教堂。木結構建築的形象和風格很容易看到效果,符合中國人的需求。木結構的長期使用也使得這壹體系的建築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木結構建築藝術的特點在於群體布局。因此,欣賞中國傳統建築之美,要註意群體之美,群體之美蘊含在群體之間、群體與院落之間、院落與院落之間的意象對比與協調,位置的呼應與襯托,整個群體輪廓的起伏,平面的曲折,空間系列的提升與轉換,意境氛圍的若隱若現的變化,高潮的出現與消解等等。

就單體建築的情況而言,中國的建築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只註重外在形象的奇特和新奇,更多的是存在於體、面、線、點的有機結合中,表現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賦予其和諧、寧靜和韻味。

總的來說,中國建築在氣質上更註重精神和意境,西方建築更註重材料和外觀。前者是群體的團結,是內在的、隱性的;後者是單體的亮點,對外暴露。這種差異可能從另壹個角度解釋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藝術品味上的差異。簡而言之,前者有“畫”之美,後者更多的是“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