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位於津浦鐵路和吉焦鐵路的交匯處。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王,統率正規軍三個整編師九個旅,非正規軍五個保安旅,共十萬余人。他以濟南內城、外城、商埠為依托,形成基本防禦陣地,以東山、機場為屏障。蔣介石還擬定了壹個“作戰計劃”,派邱清泉、和黃從徐州北上增援。
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認為攻打濟南將是“壹場硬仗”。他於8月12日致電粟裕等人,從豫東戰役的分析中作出判斷:如果解放軍真的打了濟南,徐州的三個團壹定會北上增援;但在“區兵團全軍覆沒,邱、黃兵團遭受重創”的情況下,很可能采取“謹慎集結,緩慢推進”的方式。他預言此役結局有三種可能:壹是“打壹場大殲滅戰”,即不僅攻克濟南,而且殲滅大部分援敵;第二,“打壹個大而不偉大的殲滅戰”,即既奪取濟南,又殲滅壹部分但非大部分援敵;第三,“濟南未被攻克,不易助敵,形成僵局,不得不另尋戰機。”他向華東野戰軍領導提出:“目前傾向於攻城、援敵分工合作,以達到攻克濟南、殲滅壹援敵的目的。”根據這個決定,華東野戰軍的具體部門是:山東兵團加壹個縱隊擔負攻城;在兗州、巨野以六七個縱隊“運(河)而成陣,築數道工事,隨時調兵東或西,以阻殲敵援。”28日,決定中原野戰軍在濟南徐州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在運動中進攻並殲滅其壹部分,並使位於信陽、鄭州的、孫兩個團被迫移動,以配合濟南戰役。
9月11日,在給山東兵團司令員許的電報中,對經濟進攻和援敵作戰的目的和手段的聯系和區別作了明確的說明:“這次作戰的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是殲滅壹部分援敵。但是從手段上,也就是從兵力部署上來說,濟南應該不會受到大部分兵力的攻擊。若以大量兵力攻濟南,以少量兵力助敵,則因兵力多而無法阻擋,不能消滅其壹,故不能獲得進攻經濟所必需的時間,進攻不成功。”他還解釋說,這種部署可以在情況變化時改變。比如,當援敵已經受阻,攻城需要更多兵力時,可以從援敵抽調兵力參與攻城;如果攻城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戰鬥,而援敵又大舉入侵,除非殲滅援敵,否則攻城無法繼續,就要從攻城兵團中抽調壹個或半個部隊加入救援。他還指出:圍攻部署應分兩個階段:第壹階段,中優勢兵力攻占西部機場,東部不動用主力;在第二階段,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主力應該用在最有利於發展的方向上。如果東部有利於發展,就應該用在東部。同時指出:“整個戰役應在壹月左右完成,但必須準備二至三個月,以準備應付最困難的情況,而這應是壹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出發點。”(1)還規定整個攻城指揮由妳承擔。整個軍隊的指揮權,由蘇羽承擔。
這樣,毛澤東完成了濟南戰役從戰略規劃到戰役部署各個方面的基本決策。
華東野戰軍遵照毛澤東和軍委的指示,經過周密的偵察和準備,於9月16日發起了濟南戰役。僅戰鬥8天,就殲滅國民黨守軍10萬余人(其中96軍軍長吳率2萬余人在戰場上造反),攻克濟南城。從徐州北移的邱清泉兵團第壹團,因怕被消滅,留在成武、定陶壹帶。在其他兩個團集結到徐州之前,濟南已經被釋放了。蔣介石的增援計劃胎死腹中。
攻克濟南在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和國際輿論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杜評論說:“可以說,蔣介石的‘重點防禦’計劃已被打破”,因為濟南守軍已被殲滅。美聯社9月26日評論說:“從現在開始,* * *生產黨想去哪就去哪,想攻擊哪座城市就攻擊哪座城市,沒有什麽能阻止它。”日本《朝日新聞》當天評論說:“中國內戰進入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新階段。”濟南戰役的勝利給了解放區軍民極大的鼓舞,解放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紛紛來電祝賀,稱解放濟南“創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解放大城市的新紀錄”,“更全面地整合了華北、華東解放區”,表示要加緊作戰,“爭取新的勝利”。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高度評價了濟南戰役勝利的意義,指出:“勝利的影響震動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內部。這是革命戰爭發展兩年多來,對敵人最嚴重的打擊之壹。”"華東和中原的徹底解放已經更加迫近."攻克濟南“證明了人民解放軍的強大進攻能力是國民黨軍隊所不能抵抗的,任何壹個國民黨城市都不能抵抗人民解放軍的進攻”。就連“北平、天津、沈陽三分”也不例外。
他們還從濟南戰役的勝利中總結出解決國民黨重兵集團的兩條經驗:壹是“攻經濟困”的戰術;二是爭取國民黨軍隊舉行戰場起義。正如朱德所說,“我們不能低估吳起義,它對奠定濟南的堅實基礎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未來的行動中,需要這樣的起義。”
濟南戰役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把秋季攻勢引向戰略決戰的起點。周恩來後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