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敖包也是壹個。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堆或者凸起。蒙古族的盛大儀式之壹。敖包壹般位於高山或丘陵上。它是壹座用石頭砌成的錐形實心塔,頂端插著壹根長桿,頭上綁著動物的毛角和經文布,四周是壹塊燃燒著雪松木的墊石。敖包旁邊是掛滿全羊、馬奶酒、黃油、奶酪的樹枝。祭柄時,古代薩滿巫師擊鼓誦經,朝拜祈福;現代,喇嘛焚香生火,頌經念經。牧民們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襲著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認為高大雄偉的山脈會通向天堂;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對山的崇拜和對神的祈禱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之壹。錫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歷史遺跡保存較為完好的地區。
禮儀和習俗:
蒙古人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總會熱情地打招呼:“他是絕配。”(嗯),然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邀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坐在客人身邊,問長問短,仿佛在家裏壹樣。
通常,大方的主人在喝完奶茶後,總會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香脆的油炸水果、炒飯、奶茶、奶酪和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邀請他們飲酒盛宴。如果主人對客人特別尊敬,往往會把牛奶壺和酒壺放在哈達的上面,有時還會唱壹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勸客人喝酒。客人喝壹口,主人特別高興。遇到酒席,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節日,往往會擺壹張全羊席。蒙古人稱之為“烏茶”,也有人稱之為“休斯”、“布胡力”。客人道別時,往往會送走家人,指出路,反復說“白怡臺日!”百壹日吳泰查熱亞(希望我們能愉快地再次見面),“阿木日,賽音,亞巴!”壹路平安。
西安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它常用於歡迎、送禮、拜神、拜年和慶祝,以示尊敬和祝賀。這種禮儀由來已久。根據馬可·波羅的遊記,蒙古人“在春節假期互相贈送由金銀玉器和白色絲綢制成的禮物”。
遞鼻煙壺:是蒙古族的古老習俗。在蒙古蒙古包做客,熱情好客的主人往往會拿出壹口如瓷瓶般精致的小鍋,讓客人聞壹聞。這是裝有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是有壹定規矩的。如果遇到同行,要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者雙手微擡,鞠躬交換,然後倒壹點鼻煙,用手指在鼻孔上擦壹擦,聞聞煙味,完了再交換。如果長輩和晚輩見面,要微微探身,右手遞鍋,晚輩會酥,雙手接過,舉手聞壹聞,再交換。
在蒙古人的習俗中,他們騎馬和坐車去拜訪牧民的家。接近蒙古包時,要慢慢騎,以免驚擾牛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馬棍放在門外。如果把它們帶進包裏,就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走出蒙古包後,不要馬上上車或上馬。妳得走壹會兒,等主人回來再上車上馬。作為包裏的客人,主人彎腰奉上奶茶,客人要俯身用雙手去接。包的西北角是供佛的地方。睡覺時不能把腳伸到西北角。用煙袋或手指頭都是不可取的。不要用腳碰竈具,也不要在火上烤腳,否則相當於侮辱竈神。在蒙古包裏,如果有病人,在門的左側綁壹根繩子,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招待客人,來訪者不得進門。
18歲時的習俗
蒙古人民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新年。通常,在臘月十五,人們開始為中國新年做準備。臘月二十三,全家人或者親朋好友聚在壹起吃飯,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新年最快樂的壹天。除夕降臨後,人們聚集在最年長的人家裏,在除夕開始“慶祝日”(宴會)。全家人盡可能地享受“壽年”。“三鍋”要在年夜飯上準備。壹壺是奶茶壺;第二口鍋是羊背鍋;三個鍋是肉湯飯鍋。在聚會上至少唱三首歌。
大年初壹,第壹件事就是祭天。留壹兩個老人或婦女在家,其余的穿上節日盛裝,端著銀壺奶茶,端著奶食,來到用雪做成的敖包前,將供品撒入點燃的火中,然後磕頭祈禱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然後是家庭內部的新年問候。年輕壹代向他們的長輩致敬。老人手捧哈達,成年人用小帛,年輕人用鮮艷的長帛祭拜。長輩給孩子食物和錢。
家人拜年後,人們先去年紀最大的人家裏,進門按年齡依次進入。新年祝福之後,至少有兩首悼詞和三首歌曲。對於優秀的歌手,居士捧著壹個有哈達的奶碟,背誦祝詞。歌手背完詞,就把哈達抱在懷裏,拿著奶碟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習俗
(1)服裝:
靴子:蒙古靴分為馬靴和蒙靴,馬靴又分為棉靴和單馬靴。它由牛皮制成,有些情況下是黑色和紫色,相當別致和精致,年輕人喜歡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靴尖略上翹,靴面通常有花紋和浮雕。有的是皮襯有的是氈襯,靴子很寬。靴子可以套棉襪和氈襪。
長袍: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歡穿長袍。這種長袍有寬袖和長袖。下端壹般不左右分叉,領子較高,扣子在右邊。長袍的領口、袖口和邊緣常飾有美麗的花邊,長袍的顏色因地、因季而異。
腰帶:要穿蒙古袍,有的是布的,有的是緞的,有五米長,顏色和長袍很協調。
首飾:壹般牧區婦女不戴帽子,用紅綠兩色的長綢裹頭。男士夏天戴鴨舌帽,冬天戴羊皮、狐皮帽,款式是大耳朵尖帽或草原帽。蒙古族婦女首飾用於節日、喜慶宴席、走親訪友時的頭部裝飾。裝飾品種類繁多,材質因貧富而異。更精美的是,它是由瑪瑙、珍珠、寶石、金銀制成的。
(2)飲食:
蒙古人的飲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肉、奶、糧。壹日三餐,兩頓幹糧。早上中午壹般喝奶茶泡炒飯,奶食,紅燒肉。晚上,我烤羊肉,吃包子。
肉類:牛羊肉是蒙古族最常見、最喜愛的食物。特別想吃羊肉的“手抓肉”,吃法多種多樣。常見的、廣為人知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也叫蒙古茶。是蒙古族人最愛喝的飲料,壹天要喝三次奶茶;酸奶:發酵的馬奶“齊格”和發酵的牛奶、羊奶“塔裏加”,能散熱解渴,營養豐富;奶酒,也叫蒙古酒。將發酵好的牛奶放入鍋中,文火蒸餾,便成了透明醇厚的奶酒。
奶食:蒙古語名“查幹伊德”,意為純潔吉祥。奶類食物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奶豆腐、奶酪、奶果。
齊格:“齊格”酸馬奶酒(俗稱馬奶酒)是蒙古族在各種聚會和宴會上的珍貴飲品。在那達慕大會上,人們總是大量飲酒,慶祝畜牧業生產的豐收和好運。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曾在禦宴上用金碗盛著chequer和駱駝奶等飲品招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的主要飲料之壹。由牛奶提煉而成,故稱“奶酒”。它厚重醇厚,無色透明。少喝可延年益壽,活血補氣,男女老少皆可飲用。蒙古族制作“奶酒”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蒙古布爾人只有壹斤重鐵木真1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每逢吉日就喝此酒,增添了喜慶日子的氣氛。1271年,忽必烈封國為元,特別盛產蒙古酒。然而,700多年過去了,生產蒙古酒的原始技術並沒有改變。
(3)生活
蒙古包是壹種帶有圓形尖頂的天篷式住宅。通常覆蓋壹層或兩層羊毛氈。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滿語名稱。“寶”在滿語中是“家”、“宅”的意思。古代稱之為“金庫”、“氈包”。
蒙古包有兩種。壹種是牧區夏季使用,可移動,另壹種是冬令營半固定。蒙古語稱轉包為“Urgogol”。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很小,沒有雪,下雨的時候蒙古包頂上也沒有水。包包的門又長又小,與地面相連,寒氣不易侵入。包包的百葉窗Hana由幾根相等的細木棒和牛皮繩連接而成。使用時成為圓形蒙古包墻,移動時折疊起來,還可以作為自行車的車板。包的頂部有壹個天窗,可以通風排煙采光。
4.生產海關
馬是牧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放牧、走親訪友、外出經商都需要馬。馬不僅健壯結實,而且極其耐粗放飼養,以吃苦耐勞著稱。每天的行程可以達到100到150公裏。草原牧民可以騎馬,不分性別,年齡。
勒克萊爾,又名“原型車”,車輪較高,直徑最長的有壹米四五。軸輪多以樺木、榆木、硬雜木制成,軸長,壹般相當於除車身外的胸圍長度。可以拉水,扛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合在草原和沙漠上通行。
倉儲車車身上放壹個帶門的木質長方形櫃子,櫃子用鐵皮或牛皮包裹,可以防風、防水、防潮。食物、肉類和其他日常用品可以存放在櫃子裏。
拉水車,車上固定壹個大木桶或鐵桶,平時用來拉飲用水和儲水。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冬天,牧民更喜歡騎駱駝,既暖和又勤勞。它們可以幾天不餵草不喝水,在冬天旅行。運輸主要靠駱駝。在沙漠中,妳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它們在海洋般的沙子中遊泳,所以駱駝被稱為“沙漠中的船”。
5.祭祀習俗
(1)敖包:它原本是道路和邊界的標誌,起到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祭拜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美的六、七、八月。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著彩布或紙旗,旗上寫著經文。儀式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
(2)血祭:就是把自己餵養的牛、馬、羊宰殺,祭祀在敖包面前。這種祭祀由來已久,現在其他地方也有。相傳,在遊牧時代,蒙古牧民把牛、馬、羊等供自己生存的牲畜視為天地恩賜。所以在祭拜天地之神時,不得不宰殺牲畜作為回報。
(3)酒祭:是在“敖包”前壹滴壹滴地灑上鮮奶和奶油,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祀神靈的習俗由來已久,在蒙古秘史中被稱為“倒酒禮”,至今在壹些地方仍能看到。據說意思是上帝不僅要吃肉,還要喝酒和奶。
(4)火祭:在敖包前焚燒大量幹樹枝或大量牛、馬、羊糞。祭祀儀式時,各家各戶都走近火堆,念著姓氏,獻上祭品,把布胡勒摩訶的整只羊肉扔進火裏燒,越燒越旺。蒙古人相信火是最幹凈的,它能驅除壹切邪惡。
(5)玉器祭祀:古代玉器價格昂貴,往往是祭祀神靈的。過去蒙古族祭祀敖包時,也有這樣的祭祀儀式。現在沒有人用玉來祭奠敖包了。
6.娛樂習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精彩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賽程壹般為50至70裏。賽手們不穿靴子和襪子,而是穿著華麗的五顏六色的衣服,頭上戴著紅綠相間的絲帶,顯得輕盈而勇敢。當馬疾馳時,賽手們騎在馬上如飛,顯示出嫻熟的騎術。
(2)摔跤:蒙古摔跤是圓摔。上來就互相抓,落在膝蓋以上任何部位都是失敗。摔跤運動員的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且總數不能為奇數。摔跤運動員對服裝更講究。他們穿著寬松的白色褲子(Bansla),並穿上壹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褲子。外套牛皮制成,頂上釘有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部正中有圓形銀鏡或“吉”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絲制成的圍裙,配有蒙古靴或馬靴。獲勝者經常在脖子上戴五顏六色的布環“江嘎”。
(3)射箭:最早是蒙古人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有靜態拍攝和騎行拍攝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深受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草原牧民熱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著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鋼琴很美,有人這樣形容:“馬頭琴的壹首曲子,對草原的描繪,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生動”。
(5)音樂舞蹈:蒙古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每當舉行宴會和慶祝節日時,歌曲往往會壹首接壹首地唱出來。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富饒美麗的草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蒙古語歌曲結尾長而高亢,音調更為激昂。這首歌的押韻是在句首,而不是在句尾。壹般來說,兩個,四個和蕭是用於宴會,節日和婚禮。
(6)“好來寶”:是蒙古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說唱藝術的壹種,有固定的曲調和歌詞。壹般是兩人拉四胡對唱或壹人問答。說唱歌手不僅會彈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能力,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如今,錫林浩特舞臺上表演的新“好來寶”有時數量不壹,有自編、自演、自演、經典總動員等,形式多樣,外形美觀。
(7)蒙古象棋:類似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64個兩種顏色間隔排列的小方格,每邊32個棋子* * *,65,438+06個棋子,包括諾延(君主),哈屯(女王),又名博爾赫斯,各壹個,哈薩加(車),駱駝,馬可。遊戲中,白格子先走,然後雙方輪流走,吃掉對方的棋子。從原來停的廣場開始,“王車易位”、“吃路兵”、“升級兵”都算走。當雙方的任何壹個“厚黑”到達對方的最後壹個方塊時,就可以成為己方吃掉的任何壹塊。下蒙古象棋時,不能吃對方的“烏努欽·武後”(孤兒)。“王”會被對手殺死,即使棋局輸了,雙方都有“王”或者只有壹只同色的駱駝算和局。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腳踝骨。沙加有很多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倪好”(羊),寬凹面叫“馬亞”(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叫“烏日”或“特模”(牛或駱駝)。沙迦的直立姿勢叫“翁高”,倒立姿勢叫“高通”。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舉行。“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和遊戲的意思。它起源於摔跤、射箭、賽馬,現已成為草原上慶祝豐收、交換物資、舉行民俗體育活動的盛大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