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修道價值,我覺得沒必要多說。大家應該都懂吧。司馬成鎮在《坐忘論》中說:命貴者生,命貴者道。他感嘆,壹條幹涸的魚還想為它的生命而戰,而人卻不懂得以道為生。學習道教的壹個便捷方法就是看道經。《道藏》裏很多道經都是讓人從苦難中獲得快樂的路徑。
此外,道經還有很多社會價值。因為藏書超出了道教經典的範疇,意外地為以後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1.首先,它保存了壹些古佚書。比如《黃帝龍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賜三子於玄女經》、《廣黃帝銀行記》等,都是早就失傳的古籍,幸好被正統道學收藏保存下來。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發現了它,並將其列入他在嘉慶年間雕刻的平金亭系列。清代另壹位著名學者閆科軍,在編纂所有古三代、三國、秦漢、六朝誌書時,也大量利用正統道學文集編纂《文怡》和《遺書》。
2.其次,現存的明代正統集繼承了元代的杜宣寶藏和大金玄都寶藏,金元集是在宋代的鄭和萬壽道藏(元藏加全真道學著作)的基礎上拼湊而成,所以保存了許多宋本,因此具有較高的版本和校勘價值。清代著名學者惠棟說:“收藏儒家古籍。”最著名的作者是墨子,淮南子和山海經。清代著名學者畢淵用道經校勘墨子,莊奎吉也用道經校勘《淮南子》。今天正統道藏中的《山海經》,雖不壹定出自宋代道藏,但由於宋代中興書目中記載的每卷都有褒義。它不僅保存了壹部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都附有圖贊(殘缺),是現存版本《山海經》中的孤本。因此,畢塬的《山海經新校》和郝懿行的《山海經註》都以正統道藏為重要參考。
道教經典的價值遠不止以上兩端。它不僅是研究宗教特別是道教的基礎資料,而且對許多其他學術領域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3.中國的哲學。在封建時代,儒生壹直視儒家為正統,認為只有儒家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學才是中國的哲學。佛教和道教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他們的哲學不可能是高雅的。這種觀點在新中國成立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事實證明,這是壹種偏見或誤解。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哲學和儒家哲學也是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道教自東漢末年產生以來,就參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它和儒家思想壹樣,廣泛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為了建立和鞏固自己的長生不老的宗教信仰,宣傳宗教教義,他對自己所崇拜的老子和易經進行了大量的解讀,並在實踐中努力尋找各種方法來實現這壹宗教目的。通過對《老子》、《易》的解讀,以及對各種煉金術尤其是內丹術的闡述,逐漸建立起壹套系統的世界觀、本體論、人生觀、道德觀,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
比如在很多道家著作中,主要是對老子和易經的大量註釋,有很多哲學本體論的解釋,在內丹的很多著作中,有很多心性論的解釋。也有很多深刻的見解。需要註意的是,道家哲學的發展離不開儒釋道,它吸收了儒釋道的許多思想。同樣,儒釋道的發展也依賴於道教,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道教的思想。就宋明儒學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賴於對佛教和道教的吸收。
眾所周知,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在吸收佛道的基礎上撰寫了《太極圖說》,其中除佛教外,主要吸收了老子和道家內丹學。此後,程、朱兩家都從佛教、道教中汲取思想養料。儒釋道三家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借鑒,這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壹個基本事實。他們從不同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哲學,鍛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如果只研究壹家兩家,而不同時研究三家,就很難對中國的哲學和傳統文化有全面的了解。這壹點,目前已經成為學術界很多人的認識。
4.醫療保健和醫藥。為了長生不老,道家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發展養生方法。比如繼承了古代的行氣、導引、按摩等技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從而在理論和具體方法上加以豐富和完善。雖然其長生不老的目標無法實現,但在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很多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參考價值。現存的正統道經中的此類著作,為現代養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同時,出於同樣的目的,道教非常重視醫學和藥學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名醫,最著名的有東晉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孫思邈。
他們在醫學和藥學方面的成就在當代醫家中是出類拔萃的,在我國醫學和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要麽以高超的醫術救治世人,要麽以醫學巨著保全後人。這些著作雖然大部分已經失傳,但還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包括陶弘景的《肘修復百方》)、孫思邈的《千女方耀》、《千女翼方》,都是我國醫學史上不朽的著作。唐代以後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道醫及其著作,如宋代佚名道士的《急救仙方》、清代著名道士趙的《仙術秘方》、清代龍門派著名道士劉的《驗雜方、驗怪方、眼科開悟與雜病治療》。雖然道教醫學的成就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醫學,但它從宗教要求出發,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例如,他們非常重視醫德,因為他們強調幫助他人。醫生應該對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不管病人是富是貧,也不管對自己的友好朋友有多反感,都應該“大慈大悲”,“全力以赴去救”。從拯救眾生的角度出發,非常重視對下層階級和婦孺疾病的研究,重視醫方的普及和對當地材料和廉價藥物的重視。
5.中國古化學。道教出於長生不老的宗教目的,繼承了古代煉丹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他們認為通過礦物藥物(或草藥)的冶煉,可以煉制成“仙丹”服用,長生不老。所以很多道士把壹生都奉獻給了選藥、配藥、煉藥。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知做了多少實驗,研究了多少種藥物,提煉了多少種礦物化合物。這種煉丹活動雖然是出於宗教目的,但實際上是在無意識地從事化學實驗。“長生不老藥”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煉出來,但它觀察到了許多礦物藥的化學變化,知道了許多礦物藥的性質,為中國的古化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因此,大多數化學史家將道教煉丹術稱為中國古代化學的開山之作,而正統道藏中所載的大量外丹黃柏註的著作是中國古代化學史上的重要資料。黑火藥是中國三大發明之壹,最遲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由道士用煉丹術發明。其依據可見《鉛、汞、嘉庚、寶之集成》卷二《伏火明礬之法》。中國冶金史上最早的濕法煉銅最早記載在道教外煉丹術書籍中,時間為甘源元年至唐肅宗寶應(758 ~ 762年),第四卷《方丹袁靜》壹書中也有記載。至於道士在煉丹術中制作出具有實際療效的內服和外用藥丸,擴大了藥源,也不在少數。
6.此外,正統道藏中收藏的大量內丹學書籍,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史料,也是研究氣功和人體科學的直接資料。
7.正統道經中也有壹些地理、文學、音樂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價值。如李誌昌的《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丘處機出使元太祖途中的地理和民情,是研究當時中亞地理、民情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總之,正統道經和其他零散道經的匯集,既是道教活動的記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如果我們能夠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別,我們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壹定的貢獻。
道經的主要內容
道教經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很多方面。
1.有壹些經典是讀來或者流傳下來供崇拜的,比如道德真經(也就是老子),南國真經(也就是莊子),宣彤真經(也就是文子),徐沖真經(也就是列子),東陵真經。
2.有闡述教義的著作,如《道德經》、陸、《重陽教育十五論》、《清明上河圖》、《忠孝全書》等。
3.有養生方面的醫學書籍,如《養性延壽》、《幻真先生內功取法》、《精忠理論》、《枕中方》、《肘後備急方》、《千金方耀》、《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等。
4.有《太清金葉沈丹經》、《黃帝九鼎沈丹經集》、《修福靈沙妙集》、《鉛汞融合》、《諸神煉丹》、《耿道集》等外丹黃柏珠作品。
5.有修煉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取藥鏡》、《諸真聖人用之策》、《鐘繇傳集》、《吳真章》、《清化秘文》、《陳氏內丹》、《大丹》、《中和記》、《大瑤》、《田知止》、《道教十二書》等。
6.有帶符文的道學著作,如《靈寶五言序》、《清面清七符》、《經上自然真十五符》、《靈寶大法》、《清面靈寶遇見》、《道法慧遠》等。
7.有《正義魏壹經》、《玄門十事魏壹》、《太上僧傳儀》、《三孔禪院儀》、《道門柯凡大全集》、《靈寶經世書》等齋戒科學儀器著作。
8.典戒方面的書籍有《太上老君戒》《老君聲戒》《正儀法語天師戒》《赤松子戒》《杜宣律》《董寶上品經典》《靈寶天尊十誡》《待修門十誡》等。
9.有《神仙傳》、《南嶽九仙傳》、《三洞珠囊》、《三洞仙錄》、《仙園珠編》、《金瓶梅實錄》、《衛青仙譜》、《趕水仙源錄》、《鐘南山祖庭仙傳》、《鐘南山歷代經臺仙錄》等神仙、道士傳記。
10,有山誌著作,如《天界名山》、《錦華赤松山誌》、《仙都誌》、《天臺山誌》、《南嶽大勝集》、《武當大勝集》、《茅山誌》、《戴史》、《西嶽華山誌》、《關公銘》等。
以上只是道教典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教藏書的藏書主體。此外,道教藏書中還有壹些非道教書籍。元代《道家尊驗論綱》說:“儒書、醫書、陰陽、蔔筮、諸子百家,皆相關。”
11、儒家書籍壹般指的、邵雍的黃史、易的、鮑雲龍的《田原法微》以及壹批研究易學的儒家書籍,如《易經·尚敬》(李易印)、《林逸商經》(焦易林)。
12,醫學書籍壹般參考《黃帝內經》的《蘇文》、《黃帝內經》的《靈樞》、《黃帝八十壹難經》、《圖文本草》等
13、陰陽占蔔書壹般參考《黃帝龍守經》、《黃帝宅經》、《黃帝金匱要略》、《神秘白猿真經》、《柳蔭洞微遁賈珍經》、《遁賈經》、《劉仁明間經》、《蔔象星故事》等。14、百家爭鳴的書除了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康倉子,壹般指墨子、荀子、黑管子、公孫紫龍、尹文子、孫子。
15,此外還有《山海經》、《穆傳》、《漢武帝傳》、《漢武帝傳》等
儒家和佛家曾經批評過道經中的雜書。馬援端林在《文獻通考》中說,經典是雜而多樣的。
道士的超常藏書不是沒有原因的。
1.如上所述,《易經》被儒家列為六經之首,但它是否是壹部儒家專書仍值得商榷。其實祖師爺描述易經是道教的壹個傳統。《易經》和《老子》自創立以來,壹直被視為煉丹修煉,尤其是內外丹修煉的理論指導。自東漢魏伯陽撰寫《易經》以來,外丹、內丹諸學派都對《易經》進行了描述。所以很多道家學者都把《易經》的研究看得和《老子》的研究壹樣重要,時不時就有真知灼見的《易經》研究書籍。五代道士陳摶在《易經》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不僅深刻影響了道教內丹學,也深刻影響了宋代儒學。宋元時期的道士顏瑜、雷思齊等人在易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道家的《易經》書和儒家的《易經》書被道家藏家收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2.再比如醫學書籍。從長生不老的宗教目的出發,道教歷來重視醫學的研究,壹方面治病延年,另壹方面濟世利民。所以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道教醫生和醫學著作。在收集這些道教醫學著作的同時,收集《黃帝內經》和《本草經》有插圖有意義,似乎也不無道理。況且黃帝是道教所尊崇的始祖,道教接受著名黃帝的醫書是理所當然的。
盡管如此,道教藏書家藏書過度是客觀事實。因為這些書很多都和道教無關或者關系不大。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首先是道家思想是開明寬容的。如果說不足,可能是宣傳中突出道教的原始特色不夠。妳怎麽想呢?
《道藏》是壹部三穴四輔的分類體系,它不是道學書籍的雜集,而是按照壹定的編纂意圖、收藏範圍和組織結構對眾多經典進行整理的大型道學叢書。其組織結構原則是“三孔四輔十二類”。“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學說萌芽於東晉,南宋道士陸提出。太史七年(471)被寫入《三洞經目錄》,正式作為道教書籍的分類。
事實上,它包括三組道教經典,包括清代大洞真經,靈寶五真經和黃三經典。道教聲稱這三組儒家經典源自三清三神:“天寶君為洞中之神,而...這本書出版時,取名為《玉清宮》。靈寶君是洞穴和神秘的神靈...此書出版時,編號為清杜宣禦景七寶魏紫宮。那些珍惜君主的人是洞穴神的神...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黃三洞神的數目對太極宮來說太清楚了。”這些三孔經學分為上中下三類,或大中小。它們被稱為洞穴真經的“上品”,“上清道經”和“淡臺尹姝”,洞穴玄學的“靈寶洞玄”,洞穴神書的“黃三內文”和“天文漢字”。
但是,按照三孔分類法,並不能囊括全部經典(如已出版的《石天道正》、《太平道正》等經典)),於是有了四輔分類。“四輔”是指太清、太平、太玄、正壹四輔經,即太清輔洞神、太平輔洞玄、太玄輔洞真,正壹貫穿三洞、三太(太清、太平、太玄)。這種四輔分類法最遲出自梁代,梁代孟《余偉七經書目》的出現就是明證。按他的思想,太清部主要以葛洪傳的《太清沈丹經》為主,對外的白書均屬之;
太平部主要是《太平經》;太玄部以《道德經》為首,包括註釋、解釋《道德經》的書籍,以及《莊子》、《列子》等道教書籍。《正壹》是流傳於六朝的《正壹法文》等石天道教經典的合集。
三孔下分十二類(四輔未分),合為三十六部。即:
這壹類是指儒家經典的原真本;
神符指的是龍章鳳印章的文字,精神符號的文字;玉訣指的是道經的註釋和歧義;
圖靈指本文的圖文或影像作品;
錄類是指記載高震成聖事跡和功德的道教書籍;
學科是指學科書籍;
聲望類是指禮法和科學儀制的作品;
方法指討論修真修性、設壇祭祀方法的書籍;
多技能類是指《外丹火》、《五行之變》、《技能之數》等書籍;
傳記指的是神仙和道士的傳記,以及關公的記錄。
贊美類是指贊美真理的文字和篇章;表現類是指在設壇祭祀、祈禱時,呈獻給天帝的篇章、隨筆。
南北朝後期形成十二類分類,以三十六尊經木的出現為佐證。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的形成及其用於整理經典,標誌著道教經典已經集結成集。“只是限於當時的條件,無法廣泛傳播。”《淩軒靈寶洞三首》反映了隋代前後道經被“藏”的情況:“寶有兩種:壹種是常藏,壹種是不藏。對於壹般藏文,以三窟四輔為壹藏,上下左右為重類,各以“三窟寶經”為題。
不藏者,三窟四輔各有七種:壹是洞真經,二是洞玄寶藏經,三是洞仙藏經,四是太玄藏經,五是太平藏經,六是太清藏經,七是鄭經藏經。大家都知道題目,這樣才能互相識別,如果安全的話。"
同書還記載了經、經等規定。卷軸是裝經書的絲袋,每卷十卷或五卷。長卷經書分幾卷,短卷經書分壹卷。幾個字母組合成壹個字母。另外,從敦煌遺書中可以看出唐代寫經的格式。先寫經名,然後空行寫經名,再空行抄經名,每行17個字。現存的正統道經格式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