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周易的起源,在歷史上地位的變化?

周易的起源,在歷史上地位的變化?

《周易》成書時間和作者

按照傳統觀點,《易經》寫的是“人更聖,天下三古。”也就是說,《易經》經歷了三次(所謂“三古”),由三聖(伏羲、王文、孔子)(所謂“三聖”)完成。

伏羲,又名米、包、東,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祖先。傳說人類是他和女媧的弟弟妹妹結婚而誕生的。他還說他教人們織網打獵,發明了八卦。據很多學者考證,他是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伏羲造像多為人頭蛇,可能是後人祭拜祖先的結果,是壹種圖騰崇拜。

文王,周族首領,姬姓,明昌人。商朝末年,殘暴,不斷遭到人民的反對,而商朝統治下的周國,在文王的統治下越來越強大,也深受人民的歡迎。這對商業構成了威脅。在這種條件下,商紂王把文王囚禁在茍裏(在河南湯陰縣),文王在亂世中表演了六十四卦,史書因此稱文王周易。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山東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曾經是魯國的偵察兵,壹生坎坷。他主要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傳世的古代文獻。據史書記載,《易傳》創作於晚年。

按照“人更聖,史更古”的說法,《周易》不是壹個時代、壹個人的作品是正確的。但也有很多問題,比如伏羲畫八卦只是壹個傳說,並沒有更多的實物來證明,也沒有更多的證據來反駁這個論斷。王文強調八卦和占蔔的說法也有問題。因為在《易經》中,記載了文王之後的史實。如有的學者認為“伊名在姬子”、“司馬舒凡在康侯”等說法,反映的是文王以後的史實。所以卦不是文王寫的,有人認為強調卦不是文王。比如王弼認為伏羲重卦,鄭玄認為神農重卦,孫勝認為於霞重卦。

關於孔子寫《易傳》,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孔子寫的,有人說是孔子的學生寫的。傳統上認為孔子寫《易傳》,但在《易傳》中,稱之為子曰。在古代,子曰的意思是學生尊敬老師,孔子不能自稱子曰。

根據現代學術界的研究,壹般認為《易經》(指六十四卦)成書於殷末周初,反映了文王與周朝的曖昧關系,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這些卦是周公寫的。

關於《易經》,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寫於戰國時期,作者不是孔子,是後孔子時代學者的著作,但它體現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孔子教易經的時候說的話可能有很多。孔子的學生們通過整理、補充、潤色孔子講易的記錄,編撰了《易傳》。據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考證,《易經》為孟思學派(孔子後裔子思,孟子後學)所撰。(見《周易概論》P27-37)當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僅沒有寫《易經》,也沒有讀過《易經》,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原因是:孔子在《論語》中明確說“五十當學易經”,還引用了《易經》的卦“不以德為恒,或以德為恥”。司馬遷、班固在史書中肯定孔子喜歡《易經》較晚,讀之甚多。所謂“邊巍三絕”,就是孔子反復讀《易經》時,叢書的牛皮破了三次,可見讀《易經》是勤奮刻苦的。w:牛皮的。邊巍:用牛皮串竹簡。三絕:破三次。春秋時期沒有紙,所以把字寫(或刻)在竹簡上,用牛皮串成壹本書。於是,孔子讀《周易》。(孔子與周易的關系見《周易概論》,P145)。

壹、《易經》釋義

古代對“周易”壹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主要有兩種:壹種認為《周易》是周代的占蔔書;壹種認為《周易》是壹本關於變化的書。這是《易經》英文譯本的意思。具體來說,“周”壹詞有兩層含義:①指周浦和宇宙,即是廣闊的,無所不包的。②指代號,即周朝。在古代,周朝的書籍通常被稱為周樹,如李周和周瑜。“易”字也有兩層意思:①指變化。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易”字的構成是“日”和“月”。“易”意為上為“日”,下為“月”,象征日月陰陽變化;甲骨文,說“易”的,把壹個器皿裏的水(或酒)倒進另壹個器皿裏,作為表示變化和交易的符號。從《周易》的內容來看,它包含著變化的思想:如在卦中,幹卦由初卦的“潛”、“見”、“飛”、“升”變為上卦,太卦由大變小、變通、變公平、變兇。通過計算時間來顯示數字的變化,等等。易經中的這壹變化,在《易經》中有深刻而清晰的闡述。《易傳》中所謂的陰陽相濟、天地之變,成為中國先秦時期辯證哲學的精髓。所以“易”有變化的意思。②指古代的占蔔書。據古書記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占蔔書被稱為“三變”,所以易是占蔔書的專有名詞。(見劉大軍《周易Pl-4入門》)。

二、《周易》的標題。

春秋時期有對《周易》的引用,史書《春秋左傳》中多次提到,但從當時人們使用的《周易》來看,它包括了六十四卦(符)和卦。

戰國時期,人們為了解釋《易經》而寫了《易經》。易經和《易經》都被稱為《易經》。比如莊子所謂的“易陰陽”,荀子所謂的“為易之善”,就包含了《易經》。

西漢以來,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將孔子和儒者的著作稱為“經”。易經和《易經》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經》。此後,周易、易經、易經並用。有人稱之為周易,有人稱之為易經,有人稱之為易經。其實它們的意思是壹樣的,都是指六十四卦和《易傳》。壹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的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典和傳記的區別,把六十四卦和爻辭稱為《周易古經》,把《周易古經經孔夫子註》和《儒林外史》稱為《周易傳》。

第三,《周易》的性質

關於《周易》是壹部什麽樣的書,學術界壹直存在分歧。有人主張《周易》是占蔔書,有人主張《周易》是史書,有人主張《周易》是哲學書。我們認為《周易》的性質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要客觀歷史地看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著政治的變化、理論的需要和自身地位的變化,《周易》的性質也有所不同。

(1)從《周易》的產生和早期應用來看,《周易》是壹部占蔔書。在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無法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自身的生理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導致了對神的崇拜,認為事物背後有壹個至高無上的皇帝和/或上帝,主宰著世間萬物。當人們反復受到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的打擊時,就萌發了借助天意來預測這種突如其來的災難的後果及其行動的願望,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基於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各種預測方法來溝通人神,最能體現神的意義的《周易》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所以易經的產生純粹是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生產生活預測的需要。

周易產生後很長壹段時間主要用於占蔔。《春秋左傳》、《國語》中記載了22例占蔔。比如《春秋左傳》中記載了壹個故事:唐七死的時候,崔武子哀慟,看到他霜降之美,想做妾,但心裏沒底,於是用《周易》占蔔,得到了《困》這本書。有的人,按口號“困於壹石,據壹薊,入其宮而不見其妻。於是我就把它當妾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於占蔔,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指南。

(2)根據《易傳》對《周易》的解釋,《易傳》重視《周易》的占蔔作用,反復強調學好《周易》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死之理、蒙昧之理、鬼神之情,打破世人的疑惑,溝通世人的願望,成為世人的事務,明確告訴人們《周易》是要讓人服從的。“所以君子活,必觀其象,戲其言。如果他動了,就看他的變化,玩他的職業。是天賜之福,吉無不利。”同時,《易經》包含了《易經》中比較完整的占蔔方法。

由此可見,在《周易》產生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它的主要功能是占有,為人們提供行動指南。

然而到了漢代以後,《周易》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壹方面,它保留了原始的占蔔性質,而且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易學家克服了大衍法的局限性,創造了壹種比較完整的新的占蔔方法。焦延壽和壹起創造了焦的占蔔方法。他的弟子方靜甚至比他的老師更好,他完全改變了占蔔的規則,創立了納甲的方法。所以到了漢代,占蔔的方法趨於完備。另壹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它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特別是經過《易傳》的詮釋和發展,其哲學程度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周易》成為了壹部博大精深的哲學經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易經》受到了漢朝統治者的青睞。從最初的蔔筮之書,變成了官方治國修身的哲學書籍。被稱為五經之首,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理論基礎。從那時起,《周易》就包含了兩重性。壹方面,在歷代統治者的加封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鮮明;另壹方面,民間術士也在不斷更新完善占蔔的體系。直到今天,《周易》的兩重性還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