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元宵節和七夕節哪個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節哪個是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都是中國的情人節。大多數人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少數人說元宵節其實是古代戀人相會的日子。

★元宵節:提燈籠,解燈籠上的謎語,吃元宵,這原本是中國傳統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壹個元宵節,現在有了新的提法——“中國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古代元宵節遇對人的習俗。

◎特色:逛元宵,吃元宵。

在中國,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被稱為情人節。這個稱號由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女性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普通女性,尤其是家境好的或者小家碧玉的,都是“離閨房三步之遙”。只有到了元宵節,她們才能晚上出去看燈,甚至和男朋友幽會。因此,元宵節是壹個象征愛情的民間節日。宋代歐陽修寫過壹首詩《生辰驗子》:“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如晝。月上柳梢,人約黃昏後。”描寫夜宵戀人相會的文字,成為千古絕唱,生動展現了古代元宵節相親的場景。西天烏錦落,燈火通明,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為約會捧壹朵玫瑰,還是給對方壹首詩,就不清楚了。

元宵節始於漢代,盛於唐代。翻開中國壹千多年來文人雅士的詩詞歌賦,有很多描寫元宵之夜戀人幽會的場景。比如辛棄疾的“眾裏尋,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裏。”至今已被廣泛閱讀。

元宵節也叫燈節。有了元宵節,就不缺元宵節。既然是元宵節和情人節,自然要有壹個關於愛情和燈的故事。不用說,元宵節必然會成為愛的媒介。在眾多關於元宵節的故事中,人們談論最多的大概就是下面這個了。傳說王安石20歲的時候,去北京趕考。元宵節他路過壹個地方,邊走邊賞燈。他碰巧遇到壹個大戶人家,門下掛著燈籠招攬親戚。連嶽說:“拿著燈籠跑,燈籠會動,燈籠滅了就停。”王安石看完,壹時答不上來,就默默記在心裏。到了京城,妳說機緣巧合,考題恰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滾虎躲。”王安石被親戚招安,被取為秀才。回家的路上,王安石再次路過這戶人家時,聽說對聯還沒拆封,就帶著考官的對聯還了回去,他就被招為女婿了。壹個巧合居然成就了王安石的兩件喜事——做狀元和結婚典禮。王安石真是不費吹灰之力撿了兩個大便宜。我覺得是時候讓王安石每年都好好陪老婆過個情人節了。

在臺灣省,還有壹個傳統習俗,在宵夜偷洋蔥或蔬菜的未婚女性會嫁給壹個好丈夫。想要婚姻幸福的女孩,應該在元宵節晚上從花園裏偷洋蔥或蔬菜,期待未來有壹個幸福的家庭。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可以相會。元宵節,女生通過看燈籠的界面有機會認識男生,給古代的女生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中國情人節: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也有人稱之為“乞兒節”或“女兒節”,俗稱“七夕”。這是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過去女孩子最重要的壹天。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壹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和愛情有關,“七夕”在中國也叫“情人節”。

◎特色:乞巧、拜七姐妹、湘橋社。

★各地區風俗:

浙江嘉興唐慧鎮古兜井村

有七夕橋會議。每年七夕,都會有人來參與,搭建香橋。所謂香橋,就是壹座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由各種又粗又長的纏香(紙包線香)做成,裝上欄桿,用五色線做成的花裝飾。晚上,人們向雙星獻祭,乞求好運,然後焚燒湘橋,象征著雙星已越過湘橋,幸福地相遇。這座香橋源自傳說中的鵲橋傳說。

膠東地區

比七夕更崇拜七姐妹。少婦們穿上新衣,聚在壹起,在宮廷裏為七姐妹喜結連理,唱著歌謠:“黃帝,我請七姐妹上天。我不想畫妳的針,不想畫妳的線,我要給妳看72個好手段。”在許多地方,“喬華”也被制造出來。女生用面粉做餅,包子(或適當的水果)用花,如牡丹,荷花,梅花,蘭花,菊花。還有巧菜,就是用酒盅栽培麥芽(這是宋代的“育種”),用適當的果子和巧菜來祭祀織女。

陜西

七夕之夜,姑娘們要把稻草紮成壹米多高的“古橋”形狀(也叫喬娘娘,就是織女),讓她穿上姑娘的綠襖紅裙,坐在院子裏;姑娘獻上瓜果,拿出預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女子稱之為巧芽),切下壹片,放在壹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在月下看芽的影子,占蔔靈動;而穿針引線,競爭有快有慢;舉辦窗花大賽,比拼匠心。

福建

女人和女孩們為織女擺好香爐和各種祭品:茶、酒、花瓶插花、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粉末。拜完雙星,獻給織女的粉分成兩份,壹半扔在屋頂上給織女,另壹半自己打扮美化。據傳說,織女使用粉末可以保持其美麗的外表。而五子的裝飾,寓意求生育。女人也喝茶,吃水果,下象棋。

廣東

◆《七娘會》

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話》中,記載了清初“七母會”的盛況,流傳著民國時期許多有趣的習俗。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已記載了清初“七母會”的盛況,人們常稱之為“拜七姐妹”。據民國時期參加“七姐妹崇拜”活動的老人們回憶,“七姐妹崇拜”在廣州西關特別盛行。活動壹般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老年婦女只能在壹旁觀看,敬禮膜拜)。提前組織十幾個好姐妹準備“七姐妹崇拜”。6月份會把壹些大米、小麥、綠豆泡在瓷碗裏,讓它們發芽。

◆手工制品

七夕臨近就更忙了。我們需要籌集壹些資金,請家人幫我們用竹紙搭壹座喜鵲橋,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節當晚,大廳裏支起八仙桌,系上繡花桌(桌裙),擺上各種五顏六色的花果制品和針線活,展示女兒們的心靈手巧。剪紙紅花帶圍著稻苗豆芽盤,盤內點著油燈,燈光下露出五顏六色的薄紙燈罩,令人眼花繚亂;有精心布置的插花,銅瓷花瓶裏插著香蘭、茉莉、茉莉等花卉;小盆裏插著茶匙那麽大的荷花、玫瑰花、夜來香、山茶花,壹朵真配壹朵假,真假難辨;還有將蘋果、桃子、柿子等生果切割堆疊成鳥獸等各種形狀的果盤;刺繡的衣服、鞋子、襪子和花木屐;繡有金銀彩線的小窗簾、床單、窗簾、臺裙;指甲大小的扇子和手帕;總之越細致越有技巧,就是用細木做的亭臺樓閣,把小木板貼在當地的豆苗和谷子苗上。此外,米粒,芝麻,燈心草和彩紙被用來制作各種形式的塔,桌椅,瓶爐,鮮花和水果,文房四寶和各種圖案和文字的豆子。還有玻璃或彩紙制作的燈籠、宮燈、柚皮、蛋殼燈籠(雕有山水花鳥)、動物造型的燈籠。最討喜的是女兒們用彩色絲綢做成的精致娃娃,也就是人偶。小狗有壹個牛郎、壹個織女和壹對幼童的形象,壹般放在上層,底層有壹個彈琴跳舞的小孩形象,是為了慶祝兩位明星的相遇。另外,當然也要擺放化妝品,比如小胭脂盒、鏡子、彩色梳子、絨花、粉餅等。,供織女和女兒們使用。還有蠟像瓜果,小動物等等。除此之外,就是甜鹹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有燭臺,香爐,香燭,用上好的檀香點燃,是必不可少的。

◆七夕之夜女兒要打扮。

用天河沐浴洗頭,然後穿上錦裙襖旗袍,頭上梳個發髻,擺上白蘭花、黃素馨之類的花;然後畫眉,粉,絳唇,額印;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穿上這件衣服後,女兒們像仙女壹樣下凡,圍坐在八仙桌和鵲橋邊,玩著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對唱詩詞,猜謎語,穿針膜拜,乞求聰明;並指著天上的北鬥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壹員)和雙星,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詩詞和典故;或者邀請歌姬,唱粵劇,彈八首曲子等。女兒們也自己演奏秦曉和其他樂器。這時,人們可以去別人家參觀餐桌陳設。雖然人很多,但主人還是很樂意招待他們。慶祝到半夜十二點,這是織女下凡的吉祥時刻。這時,所有的燈和蠟燭都點燃了,五彩繽紛,燦爛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迎接七妹,到處是壹片歡呼聲。最後辦了個酒席,然後就散了。正如清代詩人王倫(傳說中的魚名)在《羊城七夕竹枝詞》中聽到的:“繡玉葉次之,花為障,玉為臺。清溪小女兒蘭巧梅有約。”

其他地區

七夕的風也大致和上面差不多。比如清代潘榮弼的《景帝歲時紀勝》:“七夕前幾日,麥種於小土器中,乃牛郎神也。叫做‘五生壺’。.....適當的水果在市場上出售,人們舉行宴會,孩子們崇拜銀河。鹹是有技巧的。”此外,北京還會展示切成蓮花形狀的西瓜和哈密瓜,在瓜和麥苗上系上彩色的線,非常漂亮。京派支竹詞,即有“五生壺彩層”之句,投壹針巧也。清朝的皇宮裏,也有祭二星的習俗,宮女投巧針。頤和園裏,昆明池上要建壹座浮橋,比喻天上的鵲橋,供皇太後遊玩。還有宴請,演戲等等。

★七夕的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七,故稱之,亦稱七。

香火日:相傳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織女要盛裝打扮,塗脂抹粉,甚至聞香滿天,故名。

星期:牛郎和織女地位特殊,壹年只能見壹次面,所以這壹天叫星期。

橋西:因為七夕有討巧的習俗,所以叫橋西。

婦女節:中國情人節之所以叫婦女節,也叫女生節、女生節,是因為女孩子們崇拜神仙,求小聰明,爭小聰明。

藍夜:農歷七月在古代稱為“藍月”,所以七夕也叫“藍夜”。

兒童節:因為討巧、討書等習俗多由女生和男生來做,所以叫它。

穿針節:因這壹天有穿針的習俗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