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其中只有道教是本土的,起源於東漢中期。
哪裏有苦難,哪裏就容易產生宗教。東漢中期以後,統治日益腐朽黑暗,社會動蕩,天災頻仍,民生雕敝。道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誕生的。
道教的產生與其思想和方法的起源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朽的思想和魔法。主張長生不老的神仙方士出現在焉耆地區,用戰國時燕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煉丹,從而形成了所謂神仙家,即方。
2.古代宗教思想和巫術。在古代社會,人們把太陽、月亮、星星、河流、山脈和祖先當作神來崇拜,逐漸形成了神、地、人、鬼的體系。道教認為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道教神的壹部分。在商朝,人們認為占蔔可以肯定懷疑和打破吉兇,巫師可以連接鬼神,依靠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避禍。道教吸收並繼承了這種巫術。
3.黃老心想。相傳黃帝和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黃老的思想包含許多神秘因素。許多長生不老的煉金術士將黃老的知識與長生不老的魔法結合在壹起。到東漢時期,他們進壹步神秘化黃帝和老子,不再以尊黃帝為重點,轉而崇拜神話中的老子,逐漸形成了以老子為神的黃島道,並逐漸與早期道教的前身房仙道融合。
4.世俗傳說。隨著道教的發展,民間傳說中的各種神仙都融入了道教。比如“八仙”,比如王艷和十八層地獄、玉帝等等,所以道教完全是中華民族的世俗宗教。
5.維吾爾神學。”“是宗教預言;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的,即結合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用圖解的觀點解釋經學,演繹災異。這種風光是由西漢儒生董仲舒開創的,之後形成緯學,導致了經學的宗教化。西漢末年至東漢初,由於統治者的倡導,緯度之學盛行,儒生與方士逐漸融合,產生了非常濃厚的宗教氛圍,極大地促進了道教的形成和出現。
道家與道教
“道”“道”這兩個字經常被亂用。從歷史上看,這兩個詞指的是許多不同的內容,壹直混淆不清;還有人主張把兩者劃等號。但是,如果把道教理解為由老莊開創、魏晉再創的哲學思想流派,理解為漢代逐漸形成並進而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麽,道教雖然在理論上吸收了大量道家思想的因素,甚至以老子為領袖,但兩者不能混為壹談,也不能說道家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壹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和信仰,有其信徒和組織,有壹系列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大體清晰。道教作為壹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和代表人物應該是其闡釋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以後道家思想的傳承和演變,現在還模糊不清,難以解釋,但對歷代文人墨客的影響還是依稀可辨的;由此看來,也可以說狹義的“道”是指先秦時期以老莊為主要代表的哲學流派。
道家神學和道家思想的異同,真是壹言難盡。我舉個例子:道家說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有靈性,這是老莊沒有提到的,也不能算是老莊思想的合理延伸。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不無矛盾。
道教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之壹。道教的起源很早。相傳軒轅黃帝有天人合壹的思想。壹般來說,公認老子是春秋時期建立道教的第壹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道德經)中有詳細闡述。道教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教崇尚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支配宇宙壹切運動的規律。老子曾在著作中說:“物和而生,自然而生。小哈!多難得啊!獨立不變,可以天地之母。不知其名,說是強名”(《老子》第二十五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的暴政中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化場景的規則。後來儒生董仲舒向漢武帝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被後來的皇帝采納。道教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教沒有被官方采納,但它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宋明理學是在融合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道教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米豆道》等宗教吸收,演變為中國重要的宗教之壹——道教。魏晉風流在談玄學時更註重煉丹術。所以道家和道教經常混淆。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多神教,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和儒教、佛教壹起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為追求目標,故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教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巫術、民間鬼神崇拜和巫術活動而形成的。它主張寂靜主義的不朽和不朽。
起源
道教雖以老子為祖,但其思想與老莊思想並不完全壹致,更多的是得益於漢初黃利用老子的名言修養養生。道教的另壹個源頭是方仙道,始於戰國,盛於秦漢。此外,還可以追求商代的鬼神崇拜。
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當時正在傳入中國的道教與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道教對佛教中國的影響)也值得關註。
發展歷史
道教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漢魏晉的起源、唐宋的興盛、元明全真教的產生和清代以後的衰落。
道教的形成是壹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壹是《太平經》的流傳,二是張道陵的《五米豆道》。東漢順帝年間(126 -144),出版了《太平經》(後稱《太平經》),並廣為流傳。到了東漢靈帝時,張角在《太平清領》中傳教,綽號太平道,自稱大德老師,追隨者遍布九州,已經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漸衰落。也是在東漢,東漢皇帝舜帝時,張玲在蜀郡歸明山學道,招弟子傳道,所以信眾賜米五鬥,故稱五鬥米。他的孫子張魯守漢中多年,後來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五鬥米道的影響從西南角在海上傳播開來,成為正宗的道教。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入,道教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同時,道教也吸收了當時流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系統論述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撰寫了《抱樸子》,這是道教理論的第壹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在北魏太祖的支持下建立了“北”道,陸建立了“南”道。
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二為祖,宋真宗和宋徽宗也信奉道教,因此道教備受推崇,成為國教。這時,茅山、格致等派系出現,石天道也重新崛起。在理論上,陳摶和張伯端的“內丹說”很受歡迎。
兩晉時期,由王重陽倡導的全真道出現在北方。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蒙古為成吉思汗傳教,受到信任,被元朝統治者授予掌管天下道教的權力。同時,為了應對全真教的迅速崛起,將原來的龍虎山石天道教、茅山上清派、格竈山靈寶派合二為壹,將張天師視為正壹派的創始人,從而正式形成了全真教在北方,正壹派或兩派在南方的道教格局。
明朝永樂皇帝朱迪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犧牲真武的張三豐和吳唐壹族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此時,道教在中國各種宗教中仍占主導地位。
清朝以來,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打壓以漢人為主的道教。道教從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