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生卒年不詳),姬姓丹,又名蜀丹。西周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盛遠和儒學的先驅,周文王季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封地在周,故稱周公。封在曲阜,待大權在握,長子伯欽封。
武王死了,成了年輕的國王,周公是攝政王。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聯合殷貴族吳庚、東夷造反。領兵東征,平定叛亂,選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建周洛邑。禮樂制度作為西周法律法規體系的主要創造者,倡導德治和慎治,為成康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周公壹生的功績在《尚書大傳》中概括為:壹年救亂,二年救殷,三年練選,四年建,五年營成周,六年作樂,七年成王。他的言論見於《尚書》的文章,如《大高》、《高康》、《屠氏》、《武義》、《李政》等。
周公在位第五年,正式開始大規模修建周洛邑。三月的第五天,召公首先來到了洛邑。經過占蔔,他確定了建水、洛水交匯處的城址,然後規劃了城墻、祠堂、朝廷、城池的具體位置。5月11日策劃成功。
歷史評價
漢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說:文王有大德而不為功,武王有大德而不為政,有大德而不為政。在孔子之前,黃帝之後,周公是中國唯壹壹個關系密切的人。
周公曾協助周武王滅商,協助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他成為了壹個年輕的國王,他是這個國家的攝政王。三獄之亂被平定後,成為封建,建成周(洛邑)和禮樂制度,重掌政權為王,對周朝統治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