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大師,願助您壹臂之力的司馬遷,再次向您致敬。邵青的第壹步:過去,妳真好,給我寫信,教我小心待人,推薦人才。感情很真摯,好像在抱怨我沒有按照妳說的去做,也在附和俗人的觀點。我沒有。請允許我談談我的固執和卑微的想法。希望妳不要怪我很久沒有回復妳。
我的祖先,沒有得到丹書、鐵券那樣的非凡功勛,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纂史料、記錄天象、制作法歷。(他們的地位)接近於占蔔官員和太祖之間的地位。他們原本是被皇帝戲弄,作為樂師、女演員撫養長大,被習俗所不齒。如果我受到法律的懲罰,被判死刑,那就像九頭牛身上掉了壹根毛。和螞蟻有什麽區別?而世人也不會把我當壹個能死的人,只會認為我智窮力竭,罪孽深重。我無法擺脫自己,最後死去。為什麽?這是由於他平時從事的崗位的位置。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重於泰山,有的人(死)輕於鴻毛,這是因為死結適用的地方不同。第壹類是不辱祖宗,第二類是不辱自己,第二類是不辱面子,第二類是不辱言語,第二類是被犯人羞辱,第二類是穿上囚衣,第二類是戴上刑具挨打,第二類是剃光頭發,用鐵繩勒住脖子,第二類是損皮斷肢,最後壹類是貪汙受辱,到了極點。《禮記》曰:“大夫不可誅。”這意味著學者必須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當老虎在深山裏時,所有的野生動物都非常害怕它。當妳被關在籠子裏或掉進陷阱時,妳搖著尾巴乞討食物,這是用力量逐漸制服它的結果。所以對於學者來說,在地上畫壹個監獄(甚至)讓人不敢進去;連壹個木頭獄吏都不敢和他對抗,必須自殺才能受到懲罰(避免受辱)。現在手腳被刑具捆住,脫掉衣服,接受杖打,關在四面墻內。這時候我看到獄卒就把頭撞在地上,看到獄卒就嚇到了。為什麽?這(也)是權力制約逐漸發展的結果。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還說不丟臉,只是所謂的“臉皮厚”。我們在哪裏可以被區分?何況錫伯是壹個諸侯的首領,卻被囚禁在大牢裏;李斯為丞相,受五刑。淮陰王韓信為王,卻在陳上刑具。彭越和張敖坐上皇位的時候都很孤獨,後來都被捕入獄了。周勃,江侯,在春秋時期用比五霸更大的權力殺了魯的黨羽,後被囚禁在專門的監獄“請房”;齊威侯爵竇穎當過將軍,後來穿上罪人的衣服,手上、腳上、脖子上戴著刑具。項羽的大將紀步,後來剃了光頭,用鐵環勒住脖子,做了朱家軍的奴隸;灌溉員在拘留室被侮辱。這些人都處於王侯將相的地位,名聲為鄰國所知。壹旦有罪,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不能自殺。落到塵埃的位置,怎麽能不被侮辱,壹直都是這樣。由此可見,勇敢還是懦弱,堅強還是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這個道理,有什麽奇怪的?壹個人不可能早在被懲罰之前就自殺,所以他的野心逐漸下降。當他被棍子懲罰時,他認為他會光榮地死去。是不是離榮譽太遠了?這大概也是古人處罰醫生慎之又慎的原因吧。
就人性而言,沒有壹個人不是貪生厭死,思念父母妻兒的。至於那些被正義和公理激動的人,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不得不如此。現在很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兄弟,孤身壹人。至於我如何對待我的妻子和孩子,邵青能看到嗎?況且,勇者不壹定死於榮譽,而崇尚道德的懦弱者卻可以隨時隨地鼓勵自己不被羞辱。雖然我膽小怕事,也想過自己的生活,但我懂得舍身取義,所以為什麽不接受被繩子捆住的侮辱呢!再說了,婢女小妾之類的人都可以自殺(不被羞辱),我還得?我之所以茍且偷生,是因為我寧願像糞土壹樣被囚禁在監獄裏,因為我的願望還沒有完全實現,我羞於默默無聞地死去,我的文采也無法展露給後人。
在古代,有財富有地位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的名字都被埋沒了。只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被後人稱道。文王在獄中被囚時演繹了《易經》。孔子窮寫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寫了《離騷》。左秋明失明後寫了普通話。孫臏被砍了膝蓋骨,編了孫子兵法。呂不韋被貶蜀,《呂春秋》流傳於世;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了《難談》和《孤憤》。(至於)《詩經》有三百篇,大部分是聖賢為抒胸臆而寫的。這些作者內心都感到壓抑和難受,他們的想法不被當時的人接受,所以他們把自己經歷的事情描述出來,讓後人認識自己。比如左秋明瞎了,孫臏腿斷了。畢竟他不可能被世人所用。於是他回家寫了壹本書,表達自己的怨恨,希望留下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不自量力。最近我把願望寄托在無用的文字上,搜集了世界上失傳的文獻,粗略地考證了歷史人物的行動,觀察了他們自始至終的過程,考察了他們成功、失敗、興衰的規律。從軒轅黃帝到現在,我寫了十個表,十二個列傳,八個章節,三十個世家,七十個列傳。我也想用它來探索天道人事的規律,了解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進程,成就壹家之論。(這本書)已經起草了,但是還沒有完成,所以是個災難。很遺憾沒寫出來,寧願接受閹割也不要壹臉憤怒。我真想把這本書寫完,(暫時)藏在壹座名山裏,(後來)傳給誌同道合的人,讓它在大都會流行起來,這樣我就能補償我之前在監獄裏所受的屈辱,哪怕被殺壹萬次,我會後悔到哪裏去!但是,這些話只能對懂行的人說,對外行人就很難說了。
而且活在有罪的境地也不容易,為人卑微,有很多非議和指責。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小心)而遭此劫難,深受左鄰右舍嘲笑,以至於祖上受辱。我怎麽還有臉再給父母掃墓?即使再過百代,也只會更丟臉!所以腦子裏充滿了痛苦,在家總是恍惚,好像丟了什麽東西,出門也不知道去哪裏。每次想到這個奇恥大辱,我都不流汗,不淋濕!作為宮裏的壹個低級大臣,怎麽能離開皇宮,隱居在山洞裏呢?所以我只好隨波逐流,順應時代風氣,來表達內心的悲憤。現在邵青教我推薦有才能的人。這不是違背了我的私願嗎?雖然我(也)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用漂亮的話來粉飾自己,但是這樣對世俗不好,也無法取信於人。這只能導致侮辱。總之,死的那壹天,會有壹個關於對錯的結論。這封信不能詳細表達我的意思,只簡單談壹些紮實的,淺顯的想法。再次向妳致意。
《致任安書》是司馬遷任刺史時寫給好友任安的壹封信。見於《漢書司馬遷傳》《文選》卷四十壹。任安,西漢滎陽人。年輕的時候窮,後來成了衛青將軍的舍人。因為衛青的推薦,我當上了醫生,後來又調到益州做刺史。鄭和二年(公元前91),朝鮮發生巫術叛亂。江充趁機陷害刑太子(據劉),刑太子派兵追殺江充等人,在長安與丞相(劉曲特明)交戰。當時任安擔任北軍護軍使者(監管北京禁衛軍的軍官)。混亂中,他接受了刑親王發兵的命令,卻紋絲不動。罪犯太子事件平定後,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不忠,不忠”,因其罪被斬首。任安入獄後,給司馬遷寫了壹封信,希望他“盡力提拔賢士”,自救。直到任安被處死,司馬遷才寫下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極大的憤怒描述了自己的屈辱,傾訴了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了自己“隱居”的原因,表達了自己“執行死刑而不悲傷”的決心和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這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因此,這封信是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章。
《保仁舒安》原文較長,選文時有刪節。原文開頭就寫明了對方來信的意思和他遲遲不回信的原因。為了保持案文的相對完整性,只刪除了解釋遲答復原因的部分。先說我是壹個“犯罪幸存者”,“我已失身為收拾之奴,身在其中”,所以我不具備“舉賢為士”的資格。我婉言謝絕了任安的要求,然後詳細講述了因替李陵求情而被定罪的過程。這段話其實是我無法為任安辯護的自白,並不是因為我缺乏發聲的勇氣,我為李陵辯護就是明證。這部分是下文的鋪墊,因為太長了,只好刪掉。班固在《司馬遷傳》的“贊”中,這樣評價這封信:“靜則怒,書亦信。”顏師古註:“確其《報任安》出自陳繼之。”正文節選信的後半部分是為了突出“靜時有氣”和“告訴自己”的主題。
全文分為四段。
1段,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為回信晚了道歉。“推賢為士”是任安求作者“說情”的委婉說法,“不敢如此”是這壹段的核心,出自陳繼之。
第二段,主要陳述我遭受極度屈辱而沒有自殺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層。
1層,從“在仆人之前,妳必須有權力切割傅丹之書”到“元素的自我建立使其發生”。這麽說吧,祖先的職責不是皇帝看重的,而是世俗看重的。再說了,不選擇被腐敗懲罰,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在周圍人眼裏,妳是活該,不能表現出正直。
第二個層次,從“人固有壹死”到“差不多為此”。“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不同。”它是(死亡是否有價值)與下壹個(屈辱與屈辱的區別)之間的壹個環節。然後列出羞辱和羞辱的不同等級,說明妳已經被極度羞辱了。然後用比喻和對比來說明人的誌氣在屈辱的處境下會逐漸下降,再用王侯將相受辱後不能自殺的例子來反復說明“士節”不能稍有屈辱。如果他們想死,他們應該在受到懲罰之前自殺。
第三個層次,從“妻愛生恨死”到“惟文采未體現於後世”。說明妳之所以受辱不朽,是為了讓“文采展露給後人看。”司馬遷進壹步表示,他不在乎家庭,他也不缺乏“奪了壹個妃子還能做主”的勇氣,但他輕生的同時,也斷送了為之獻身的事業。對於生活和事業,司馬遷坦誠而自信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深居簡出,留在汙垢中不退”,就是說他“痛恨自私,愚昧無知,但文采不展於後世”。他在歷史長河中衡量個人價值的廣闊視野,最終使他擺脫了“死”這個普通概念的束縛,選擇了壹條更考驗人的精神和意誌的荊棘之路。
第三段,我進壹步說明我被貪腐懲罰後默默生活的原因,以完成歷史的記載。可以分為兩層。
在1層,從“古人富而失名”到“思虛言以自見”,列舉了古代被褒揚的“奇人”受辱後“議書策以泄其憤”的事例。
第二層介紹《史記》的體例和目的,說明他是為了完成《史記》而“極刑而不悲”。
司馬遷對人生和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於他對歷史上那些歷盡艱辛努力奮鬥的傑出人物事跡的觀察和理解;是基於他對古代文人吃苦、敬業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他發現,過去“富而名”的人是“無敵的”,只有“非凡的人”,也就是對歷史和文化有貢獻的人,才能不朽。他認為,王文、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的著作,以及《詩經》,都是古代“盛怒之聖賢之作”;是作者“有壹定的克制,不能理解他的方式”和“講述過去,為新人著想”,把努力思考得到的知識寫出來,留給新人去推測和考察。這些古代“聖賢聖賢”歷盡艱辛,壯誌未酬,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正是從這段艱難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中,司馬遷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輩,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銳意進取的道路。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堅強地活了下來,他的願望是“寫這本書,藏名山,傳於民,傳於各城”,“為以前的屈辱贖罪,雖被屠戮,有無遺憾”!
第4段是信的結尾。司馬遷再次表達了對任安苦澀屈辱的怨恨,並表達了自己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躲進山洞”,而是“興亡從俗,俯仰與時俱進以除其狂”,這種痛苦只有他自己深知。“浮沈”、“俯仰”、“狂惑”等貶義詞,其實是作者的自嘲。最後,本著開頭,婉言拒絕再壹次解釋了“推賢為士”的難處。
《保仁舒安》壹書高瞻遠矚,雄辯滔滔,慷慨精辟,是壹部激情感人的作品。其中,敘事、議論、抒情、誌氣縈繞交融。信中司馬遷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獻身《史記》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