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秋祭月作文313字

中秋祭月作文313字

組成材料:

第壹篇:關於中秋節到月亮的作文

這是我們國家非常古老的習俗。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各異,各地不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吃月餅是最常見的習俗。

第二章:拜月中秋節習俗的歷史變遷

中秋節最初形成於唐代,但此時人們慶祝中秋節主要是飲酒賞月,並沒有拜月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宋代的中秋節在拜月有壹種民俗,但當時的拜月在中秋節習俗中並不重要或普遍,儀式也遠不如後世隆重。根據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信息,宋代拜月對月亮祈禱和許願的主要是男孩和女孩。據宋代金英之《新制醉翁談》卷四《八月》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其他郡。全城的孩子,不論富貴,都可以到十二或十三,都打扮成大人,爬樓梯或在中庭燒香,各有其期:男人願早出蟾宮,登仙桂高,...女願長嫦娥,杖(圓)願明月。"

當時有人寫了壹首詩說:“人早入正題,不足為奇,只因嫦娥愛少年。“意思是說,別人成名太早,我們也不要驚訝,因為嫦娥喜歡少年。書中還有壹個傳說: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女人叫兀顏姓,是世界上最醜的女人。由於拜月的童年,她後來因其美德而被選入宮中,但皇帝不喜歡她,因為她長得醜,沒有和她同房。又壹次,皇帝在賞月的時候看到了她,見她極其美麗,就非常喜歡她,寵愛她,立她為皇後。宋代詩人劉辰翁在《少年美人,中秋雨後無月》壹詩中寫道“笑他,拜月從不圓”,意思是中秋節下雨時,雨後天不散,月不可見,孩子想拜月卻不能。根據上面的記載,宋代的中秋節與後世的中秋節有很大的不同。第壹,拜月是男孩女孩,明清以後男性不是拜月,主要是成年女性;第二,在這個時候,拜月的儀式相對簡單,沒有準備食物作為祭品。此外,在拜月發生的事情是在賞月活動中。它不像後世那樣是壹個特殊的拜月儀式,也不是壹個普遍在各地舉行的儀式。

在宋代,拜月沒有看到婦女婚後為子女祈福的記載,但在宋代,金英芝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新編錄》中有這樣壹句話:“古語曰:夜月明,則兔懷影,多子。老海濱蛤呼出月影會多產珍珠,總比明年那些采珠捉兔的好。”據說養兔子、采珍珠的人在這個晚上有占蔔,很有效:兔子在月光下玩耍,懷孕了,以後會生很多小兔子;古老的海濱貽貝在月光下呼吸時可以產出許多珍珠。這裏也指月神掌管生殖,但不是掌管人的生育,而是掌管兔子和河蚌的生育。這可能是因為月中有玉兔傳說,滿月如珠。

第三篇:中秋節拜月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明清以後,由於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年味濃郁。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化、神話化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習俗的主要形式。因此,“民俗拜月”成了人們對團圓、娛樂、幸福的向往;按月送愛。

壹個傳說是...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儀式

事實上,拜月是從向月亮獻祭發展而來的,所以拜月的儀式類似於向月亮獻祭,其過程大致如下:燒香、獻酒、念祝福語、燒祝福語、月光紙和拜月。

第四章:中秋節的拜月習俗

拜月的目的並不僅限於“男人願早去蛤蟆宮,攀賢貴高”...女人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幹凈的月亮壹樣圓”。在民間,人們還用拜月來預測莊稼是否會豐收,更有甚者,壹個叫拜月的女人會尋找孩子。

拜月,古人稱之為“拜月犧牲”。嚴格地說,有兩個“拜月犧牲”。

壹次在“秋分”那天,目的是“迎寒”。立秋以後,殷琦逐漸繁榮起來,古人在這天晚上舉行祭祀活動“拜月祭祀”。月亮陰,代表“冷”,所以叫“迎寒”。唐人陸德明在解釋李周“鬼蜮拜日月”壹句時說:“祭日月,名為春分,秋分為晚月。”“晚月”是指在秋分的晚上向月亮獻祭。

然而,古人最重要的“拜月節”是在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也就是中秋節。這種風壹直持續到今天。

由於時代和地域不同,“拜月祭祀”的習俗也大同小異。

壹般的家庭是:在宮廷裏給月亮獻上水果和月餅,祭拜,然後賞月。如嘉靖河南《固始縣誌》:“中秋列瓜果酒餅,男女望月拜之,已樂飲,謂之戲月。”《帝都風光略》也說:“若離月之地,拜月,燒月光紙,撤供品,背井離鄉之人盡矣。”這些都是家庭崇拜的形式。

在壹些地方,還有人們外出遊玩的習俗。這種拜月習俗在南宋新編著的《醉翁筆記》中有所記載:“京城賞月之會,異於其他郡縣。壹家人,不分貧富,可以走到十二三歲,都打扮成大人,在拜月的宮廷裏爬樓梯或者燒香。各有各的時期。男人早早去蟾宮,爬仙女月桂樹...女人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幹凈的月亮壹樣圓。”這段話不僅描述了拜月的盛況,也指出了拜月的目的。事實上,拜月的目的並不僅限於“男人想早點去蛤蟆宮,爬月桂樹...女人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幹凈的月亮壹樣圓”。在民間,人們還用拜月來預測莊稼是否會豐收。如《瑣碎錄》記載了“占蕎麥”的民俗:“中秋無月,兔不育,蚌不生,蕎麥假,兔蚌盼。”雖然這並不科學,幾乎是無稽之談,但也反映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和利用。

因為月亮是負的,主生育,所以在古代,甚至有女人拜月乞討兒童,甚至“乞討兒童”成為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之壹。“人們的孩子在月亮下擺好水果餅和環衣,集體望月,發表講話,這叫邀月大媽。”他們希望“月谷”送孩子。在清代,“拜月乞子”與“觸秋”聯系在壹起。道光安徽繁昌縣誌記敘當地中秋之夜:“女子結伴出遊,宜其到菜園偷南瓜,謂之觸秋。也有中年乞丐,所以親戚朋友晚上也拿南瓜,用鞭炮來還,叫送人。”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拜月兒童的良好祝願。

今天,拜月的中秋節仍然是人們享受的節日,但它的文化內涵已經發生了壹些變化。月圓的時候,人也要圓。只要月亮是明亮的,拜月的風俗就會繼續下去。

第五章:少數民族的中秋節習俗

祭祀月亮和拜月的習俗在少數民族中也很流行。在中秋節的晚上,雲南傣族人民流行“拜月”的習俗。根據戴的傳說,月亮是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變的。簡言是壹個勇敢堅強的年輕人。他帶領傣族人民打敗了敵人,贏得了傣族人民的愛戴。後來他不幸去世後,變成了月亮,升到了天上,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帶來了光明。在中秋節,年輕人壹大早就帶著火藥槍到山上去射火雀和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在湖塘裏抓魚。他們都在忙著準備節日晚餐。老太太忙著炒糯米飯,煮大小不壹的食物。在四張桌子的每個角上,各放壹個糯米圓餅,每個餅裏插壹炷冷香。月亮壹升到山林上空,冷香就會被點燃,全家人就開始“拜月”了。然後,向空中放壹把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尊重。最後,壹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美食,笑賞月,其樂融融。

鄂倫春族祭祀月亮時在空地上放壹盆清水,然後跪在盆前向月亮鞠躬;土族人在盆中盛滿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放入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鵝卵石砸盆中的月亮,俗稱“砸月”。

桂西壯族的“祭月問神”活動更為典型。每年在夏歷的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們在村子盡頭的露天裏搭起壹個祭壇,用來供奉祭品和香爐。在桌子的右側,壹根壹尺左右高的樹枝或竹枝象征著群落樹,也是月神下凡的梯子。這裏保存著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邀請月神下凡,由壹至兩名女性作為月神代言人;上帝和人類互相歌唱;露娜占蔔算命;歌者唱壹首咒文歌,送月神回天,有四個階段。

蒙古語《追月》。在中秋節的晚上,蒙古人喜歡玩“追月”的遊戲。人們騎著馬,在銀色的月光下馳騁在草原上。他們策馬向西疾馳,月亮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執著的蒙古騎手,直到月亮下山,“追月”還不止這些。藏民“求月”。西藏部分地區藏族同胞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是“尋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們,沿著河邊,跟著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池塘裏的月影都照了壹遍,然後回家吃月餅。

赫哲族人“拜月”。在中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中秋節期間,人們采摘葡萄並向月亮獻祭。相傳是為了紀念壹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河邊向月亮求助。終於跑到月球上了。

德昂族“串月亮”。雲南瀘西德昂族青年男女,中秋明月高照,山色阻隔,不時傳來悠揚動聽的葫蘆絲,青年男女壹起“串月”,傾吐心聲。有的還通過“串月”定下婚約,送檳榔、送茶。

阿西人“跳上月亮”。阿希人慶祝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跳上月亮”。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從各個村莊聚集在山村的空地上。穿紗布的姑娘跳了起來,大三弦的小夥子也跳了起來。然而,特別具有煽動性的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二重唱,仿佛月亮被李感動了。

中秋之夜,苗族人沐浴著月光,吹奏著悠揚的蘆笙,與苗族人共舞。在“月亮節”活動中,年輕人互相尋找合適的人,互相告白,就像月亮和清水壹樣。他們的心純潔明亮,永遠百年不離不棄。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在中秋月高、光輝灑滿大地的時候,身著民族服裝,圍坐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天倫之樂。

在湖南省侗族鄉的中秋節晚上,流行著壹種有趣的習俗“偷月亮菜”。相傳古時候,中秋節的晚上,月宮裏的仙女們要來陰間,她們把甘露灑滿了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所以人們可以在這壹夜享用灑有甘露的水果和蔬菜。

在中秋節的晚上,侗族女孩用花傘從她們心愛的花園裏采摘瓜菜,而不被認為是“偷竊”。他們還故意喊:“餵!妳的瓜果蔬菜都被我扒走了。來我家吃油茶吧!”原來他們是在月宮仙子的幫助下通過紅線的。如果妳能摘到壹個瓜果,就意味著他們能有壹段幸福的愛情。所以成雙成對生長的豆子就成了他們采摘的對象。大嫂當晚也去其他園子“偷月亮菜”,但他們希望得到最肥的瓜或壹把新鮮翠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孩子的肥壯和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是指孩子)。男生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亮仙女給他們幸福。但是,他們只能在野外做飯吃,不能帶回家。《偷月亮菜》為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的歡樂和神奇的光彩。

第六章:上海中秋節的祭月與焚香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包括祭月和焚香。祭月時,月亮升起時,露天設案,內設月餅、瓜果、毛豆、芋頭、蓮藕等食物,還有玉兔月宮杵立圖。在古代,月亮屬於陰。拜月時,女先拜,男後拜。有人說“男人不拜月”。拜月之後,壹家人吃團圓酒,吃月子飯。女人回娘家暫住,壹定要在中秋之夜回婆家,因為這是因為團圓節。中秋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稱之為“月上漫步”。女人壹起夜遊,叫做“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水中蕩漾的明月倒影與天上的明月形成了奇妙的對比。因此,遊客們在中秋之夜如織,爭相觀看。這座“石梁夜月”在上海非常有名,被稱為“上海八景”之壹。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打架的習俗。所謂香桶,也叫香桶,是壹家裝幀紙的店做的。它呈方形,上大下小,大的壹周寬約兩尺。香燭外裹薄紗絲綢,繪有月宮亭臺樓閣等畫面,部分香燭用線香編織而成,並飾以紙裝訂的龍門魁星和彩旗。上海中秋燒香打烊的場面,南苑最盛。此外,城內外許多橋梁的橋墩上都點著特制的大型香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