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仰視時悟出了什麽?
今年正月,壹位老朋友肖先生來看我。臨別時問:“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終於仰望星空,覺悟了。他意識到了什麽?”如果有人問這個問題,沒關系;但蕭先生學佛多年,他提出這個問題,卻是不尋常的。根據典籍和傳記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自生而有獨特的稟賦。因為前世的修行,這輩子生下來就有各種吉兆。他放棄了王位,做了十二年的和尚。大家要註意這“十二年”,因為很容易忽略過去。現在來重點說說釋迦牟尼修行的十二年。當時印度有各種宗教習俗,這些習俗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就有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各種修行。不像我們現在學佛,他三心二意,東拜壹個老師,西拜壹個老師,這裏那裏說幾句話。每壹次釋迦牟尼佛都誠心學習,所有的辛苦都是他做的。然後他覺得那些不是道,不是終,就去寒冷的雪山修行苦行。過了六年,他認為苦行不是道,只好又走了。後來我在橫河邊的菩提樹下打坐,發誓壹定要成為無上平等的覺悟者,否則就死在那裏,終於看到了星星,悟道了。其實這段話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之所以重復,是想引起大家的註意,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十二年做了什麽,是怎麽修行的。我們讀他的傳記,只看到他學習了三年,最後“知錯就改”,往往忽略了這十二年間他的認真修行。先說說吧。什麽叫“沒有定論”?這是壹個印度古律,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就是和尚要學的“無癡”——無癡。舉個例子,如果我們都打坐,可以不動腦的蹺二郎腿嗎?絕對不行。我經常開玩笑說,能做到的人只有兩種,壹種是未出生的人,壹種是死去的人。除了這兩種人,很少有人能做到。剛才壹個比利時同學也和我討論了這個問題。我們還談到了釋迦牟尼佛。學了三年,發現不是陶,他丟了。不是他沒有完成,而是完成了之後又失去了。因為那不是道。因為佛經的文字比較簡單,所以我們傾向於看過去,忽略過去。佛教的“思必定”是壹個很美的名詞。“無思”不是我們共同慣性的思想境界;但是“幻想”不是壹個想法,就說是壹個靈感吧!這是壹種超越思想的靈感。現在有壹種“超然禪定”,其實並不是這個“非幻”。這個“想了又想”的“決定”和“想了又想”是完全不同的。沒有思考,妳就完全消除了自己的想法,這種思考是“絕對沒有想法”,但是沒有思考就像什麽都不知道。不是壹種沒有意識和靈感的功夫,是當時標榜的最高修煉方法。釋迦牟尼佛花了三年時間才達到這種境界,但是他發現不是道,就把它扔掉了。總的來說,佛經傳中關於修佛有兩個重要的點。為什麽不提其他做法?原因是這兩種修行功夫和實驗已經涵蓋了世界上很多修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釋迦牟尼佛的其他修行就不必細說了。比如佛在學道之前,在數學、武術、文學方面已經達到了最高的悟性。出家後,他學了這兩個最高法,但他認為不是道。其實如果真的能做到,也不會天天搬過去。就算妳沒有道,別人也會認為妳有道,妳皈依的弟子都來了。大家註意到釋迦牟尼佛認為這不是道。當時他已經找不到師父了,只好自己去雪山修行苦行。他壹天只吃壹個幹果。當然,他餓得不能當人。他這樣修行是為了找出壹個道理,但是六年後他認為苦行不是道,然後他就下山了。釋迦牟尼佛到了橫河,牧羊女給他提供了上好的奶酪。所以,我擺脫了父親派來的五個年輕人。這五個人離開佛陀,是因為他們認為佛陀已經放棄了修行的誌向。這五個人後來成了羅谷淵佛陀的第壹批大弟子。這時,大多數人也認為他已經“退休”——退票了。因為大家都覺得和尚應該是苦行僧,所以跟著他的人自然就退出了。但是有壹點我們要註意!因為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他看到了星星,悟到了道。所以我經常提醒家人要特別註意身體健康和營養,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是無法修煉和實踐道教的,這是事實。關於身體的健康和營養,以及和修道的關系,要壹步步去研究。佛陀在渡恒河到菩提樹前,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當時他找不到能指導他的師傅,只能靠自己在菩提樹下打坐許願。這些簡單的話在過去很容易被忽略。讀它們的時候,意思好像明白了,但沒有深入理解。佛陀當時的誓願,推開了宗教和莊嚴的話語,等於說他發了誓,賭上了壹個詛咒——這壹次,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死在這裏。對不起本座,就是這句話。他壹心求道。根據nigume的《華英史集》中的記載,六日之內,佛陀先得四禪八定,然後得意壹生,再壹夜之間接連獲得六大神通。第七天早上,擡頭註意!釋迦牟尼佛不像我們打坐時那麽呆呆的,頭都不敢擡。他大概需要休息壹下,擡頭看看天上的星星,體會壹下多羅阿姨的三德三菩提。從這裏我想起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壹般來說,這算是開悟吧!我剛才講的,解釋佛祖釋迦牟尼開悟的歷程,是為了解釋老朋友肖先生問的問題——佛祖釋迦牟尼看到星星的時候悟出了什麽?妳說妳擡起頭,悟道了。妳悟道之後,之前所有的修行都白費了。十二年的努力都白費了嗎?換句話說,他悟道時才30歲左右,傳佛時才32歲。他的門徒比他大得多。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出家後的各種修煉苦行是不是白費了?我當時回復老朋友蕭先生:“他悟出的是空性的本源。”肖先生說:“嗯,沒錯!”推開門走了。我不知道妳們是否都註意到了,但這是壹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他走後,壹個想法來了。肖先生學佛多年,別人問這個問題也無所謂。他問這個問題是認真的。換句話說,他這個問題問得很深。按道理,釋迦牟尼佛悟出性空的本源,很簡單。當時為什麽這麽難?難的是什麽?佛19歲出家,修行這麽多年,才明白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都懂了,看佛經的都懂了吧?這有什麽奇怪的?如果妳意識到這個點起源於空性,妳就壹致了,壹切就可及了,那麽真理是什麽?假設他正確認識到這個道理,那麽之前的功夫呢?怎麽解釋呢?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正在學佛,當我們看到佛法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自然是空的,自然的本源是空的。這個道理雖然懂,但為什麽還要練那麽久?而且,別說做不了菩薩,就算是最初的小乘羅漢。特別讓我感嘆的是,在這個時代,連成就了壹半果實的人都沒見過。所以當蕭先生離開的時候,壹個想法讓我感到不安,感嘆當今世界的文化,宗教的,神秘的,國內外的,都很發達,但社會也更亂了,文化思想更模糊了,越來越不對了。從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留學生寫的信,看到的信息,不管是在修行還是在做什麽,到處都是亂象。唉!無亂,無人亂,此所謂亂世也。所以心裏很忐忑,加上肖先生的問題,問題出在哪裏?立正!我們都是學佛的,有點因果顛倒。怎麽說呢?“因果”,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因果而墮落。是的,我們都知道自然是空的,這都是因果報應等等。但是,這些理論和道理不是我們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經過這麽多年的苦行,給弟子們的回答;直到把答案寫下來,我們才明白。其實我們不懂,只是佛經的補充。我們得到佛陀的結果,並接受它們。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答案是:也要走修行之路。我們要像釋迦牟尼佛壹樣,走禪修之路,在真正修行的道路上驗證真理,自己證明空性的本源。因為我們明白了這許多道理之後,往往會誤了自己的成就,尤其是這幾年,壹說打坐,每個道家、密宗都會說行話,但是妳看他,他壹點也不像。至於有沒有功夫,也清楚有沒有驗證過。就像宋代的大高慧禪師說的,如果妳開悟了,我會在妳站在那裏的時候知道,不需要等妳說。但是現在這些人滿腦子都是大道理,特別是什麽奇經八脈傳來傳去,好不熱鬧。我說:“不要混淆妳的身體。”這壹切都是因為我們先學了佛經裏的知識,把以前修行的成果當成了因,而當成了果。釋迦牟尼佛,西藏大宗教,是理智問題還是經驗問題。他只懷疑生死和生命。他追求的是生活是如何“消逝”的。我們知道,在談練功的時候很容易犯壹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行的經驗和積累的感悟作為因果,然後化為佛法。結果我是我自己,佛法是佛法,兩者對立,對修行無用。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行的方法,和佛法的意義完全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