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初期,沒有發現家畜。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距今都是12000年。在這些遺址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種植水稻的植矽石、陶器、石器和骨器。據此,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種植農作物和陶器的起源追溯到約12000年前。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遺址發現的動物的種屬都屬於野生動物,沒有證據證明當時有家養動物存在。
據考證,中國的家畜最早出現在約10000年前,比栽培作物和制作陶器的起源晚了約2000年。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壹個特色。這裏按照時間順序分別介紹狗、豬、羊、牛、馬、雞等主要家畜的出現。
狗
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中國最早的家畜是狗。狗是被狼馴養的。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了壹只狗的左下頜骨,距今約10000年。它的下頜緣有明顯的彎曲,與狼的下頜緣不同。齒列長度為79.40 mm,小於狼。它牙齒的排列也比較緊密,和狼明顯不同。它下頜骨上每個測量點的大小都比狼小。
根據這些判斷,可以確定南莊頭遺址出土的這塊下頜骨屬於壹只狗。大約在9000年前,住所和墓地中埋葬著11只狗,這是當時人們對狗的壹種有意識的對待,顯示了當時人與狗之間的特殊關系。賈湖遺址犬的下頜牙列和測量點均小於南莊頭遺址。可以看出,在人類餵養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狗的牙列長度逐漸變短。由於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的牙列與狼相比已經明顯縮短,因此研究者認為中國養狗的歷史不會停留在10000多年前的南莊頭遺址,有可能追溯到。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狗的馴化可以導致人類狩獵戰略、戰術或技術的壹些變化。這種飼養行為並沒有為人類提供很多穩定的肉類來源,也沒有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但狗作為最早馴化的家畜,幫助人類積累了將野生動物馴化為家畜的經驗,為後來馴化多種家畜奠定了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狗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豬
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家豬來自約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通過對賈湖遺址出土豬骨的研究,發現了豬下頜骨上牙槽骨尺寸減小導致的牙列扭曲現象。牙齒幾何形狀的測量結果與家豬相似。豬的年齡集中在特定的年齡組,與野豬種群的年齡結構模型不同。豬的數量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占很高的比例,遠遠大於自然狀態下野豬種群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的比例;將豬的下頜骨葬於墓中,開啟了數千年後在多處遺址發現豬下頜骨的先河;DNA的研究結果證明它屬於家豬的系譜;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結果證明這些豬的食譜與人工飼養有關,壹系列判斷結果證明賈湖遺址約9000年前就有家豬。
家豬的出現意義重大。千百年來,沒有壹種家畜像家豬壹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肉類資源,在精神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歷史時期,家豬的養殖技術也傳到了整個東亞地區,對這壹地區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羊
羊可能是由滅絕的紅羊馴化而來。到目前為止,我國能確認的最早的羊出現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肅和青海。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肅天水市趙石村遺址5號墓和青海民和縣核桃莊馬家窯文化墓中,突然發現了與他們隨葬的羊骨。5000 ~ 4000年前黃河中上遊的許多遺址都發現了羊骨,隨著年代的更新,數量逐漸增多。在壹些遺址中,還出現了帶有灼燒痕跡的羊肩胛骨,可見與占蔔有關;所有羊骨的測量數據都非常接近商周時期的家羊。DNA研究結果證實,具有這些遺傳特征的羊起源於西亞。食譜研究發現,羊的食物中含有人工餵養的小米稭稈等飼料;根據羊的突然出現和DNA證據,大概是通過文化交流,馴化的羊從中國境外傳入中國。
家養綿羊和後來的山羊可以為人類提供肉類和奶制品。羊在古代祭祀活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羊毛還可以為人類的衣物提供原料,提高人類抵禦寒冷的能力。獲得羊毛和針織羊毛產品也促進了手工業專門領域的發展。
牛
現代家牛起源於大約10000年前西亞的野牛,經過馴化後逐漸傳播到東西方。中國古代的黃牛是大約5000年前從中亞引進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發現的黃牛位於5000多年前的甘肅省。許多遺址出土的黃牛數量壹般從早到晚有壹個逐漸增加的過程;黃牛骨骼的測量結果證實,與商周時期家養黃牛的數據非常接近。從4500年前開始,黃河中上遊的許多遺址都發現了埋黃牛的現象。例如,在河南柘城縣善泰寺遺址,距今4500年至4000年左右,發現9頭黃牛合葬在壹起,擺放比較規整;DNA的測定結果證明它與起源於西亞的黃牛屬於同壹譜系。食譜研究證實,它吃的是人工餵養的小米稭稈。
家牛的出現,除了使人類肉類資源來源多樣化,在精神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外,它最大的用處就是用牛耕地。牛耕極大地提高了古代農業勞動的生產力,這種新生產力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堪稱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馬
大約5500年前,中亞的野馬馴化了馬葭。至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家養馬。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前的甘肅省,很多遺址突然發現了馬骨。在黃河中下遊,馬葭突然出現在距今約3300年前,屬於商代晚期的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那裏發現了很多車馬坑,壹般是1輛戰車,2匹馬。在殷墟遺址的西北山上,還挖掘和鉆探了65,438+000多個馬坑。每個坑中的馬匹數量從65,438+0到37匹不等,這些馬匹很可能彼此和睦相處。由於在大約3300年前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幾乎沒有發現馬骨,但在大約3300年前之後發現了許多有車馬和埋馬的遺址,研究人員認為幹青地區可能是馬進入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通道之壹。因為幹青地區家養馬的出現與世界上最早的家養馬相差幾千年,所以家養馬或中國飼養家養馬的技術很可能是從中國境外傳入的。
家養馬的出現,有提供肉類資源和精神領域的特定作用,但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人類的交通運輸能力,特別是作為戰馬,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人類的遷徙、族群的融合、語言文化的傳播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雞肉
家雞起源於生活在西南亞的原始雞。現在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家養雞是在距今約3300年前的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發現的。現在只有兩個證據,壹個是對骨骼形態的觀察,壹個是甲骨文中已經分出“雞”和“雉”兩個字。
鑒於考古遺址中很少發現雞骨,所以養雞只是為了吃肉的解釋似乎是不完整的。
雞會下蛋,得到蛋可能是養雞的另壹個原因。《詩經》中記載養雞與雞鳴有關,這可能是當時養雞的原因之壹。
綜上所述,根據目前為止的動物考古研究成果,我國六種主要家畜出現的時間、地點、種類如下:約10000年前,河北省南部出現狗;大約9000年前,豬出現在河南省南部。大約5600-5000年前,羊出現在幹青地區;大約5000年前,黃河上遊出現了黃牛。大約4000-3600年前,馬出現在甘肅東部。大約3300年前,河南省東部出現了雞。這些家畜起源或出現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方,但它們基本上位於中國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