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元年第壹次(167)
西平五年第二次(176)
士大夫政治鬥爭的第二個悲劇
東漢黨同伐異之禍,是對桓、靈兩代士人的兩次打擊,影響深遠。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名存實亡。壹方面,他們掠奪人民的肥膏,敢取之;同時也控制了選官的權力,濫用親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阻斷了壹大批賢良有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之路。當時民間流傳著壹首嘲諷官員選拔制度的順口溜:“授壹秀才,而不知書;查孝廉,父分居;寒元素純如泥,最高精兵膽小如雞。“我們可以看到在外戚和太監的控制下挑選的官員是多麽愚蠢。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黯淡,促使壹些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發表評論和尖銳批評,貶低篡權竊國的外戚和宦官,贊揚不畏強權、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清官,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清議”。後來這種明明白白的討論發展起來,導致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黨派之爭的災難。
中國歷史上有個規矩,外戚和宦官主持朝政,有氣節的士大夫必須退居田間。早在舜帝,士大夫們就曾毀冠帶,避禍於山中。到了桓帝的時候,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識分子逃到鄉下或山裏,或低頭耕種莊稼,自食其力。或者隱居講學苦練。表面上看,他們似乎與世無爭,但透過他們的外表,可以明顯看出他們對外戚和宦官的強烈不滿。所以當朝廷架起戰車,到深山峽谷邀請他們入朝為官,為宦官政治歌功頌德時,他們寧死也不與宦官為伍。他們不僅沒有申請,還批評了當前的政治。《後漢書黨傳》說,桓帝與靈帝之間,“主饑荒,政荒謬,國命交於嚴寺,士恥於交好,各人耐怒,橫議。所以是為了喚起他的名聲,互相交換問題,向他的官員致敬,酌情治理,直截了當。”
與那些生活在山區或山野的70多歲的人相對應,他們是住在帝國理工學院的年輕學生。東漢桓帝年間,臺生三萬余人,感覺家世分散,政治前途暗淡。我也很反感太監執政。於是,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壹批學生領袖在國子監組織宣傳反宦官政治。另壹方面也從社會上吸收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進入國子監,擴大陣容。因此,國子監也成為當時的另壹個政治活動中心,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最早出現在政治鬥爭的前線。桓帝永興元年(153),朱穆被任命為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官員,以懲罰貪官汙吏。宦官趙忠以葬父越權為由,挖墳削棺求證,並逮捕其家人。桓帝聽了,大怒,判朱穆服苦役。因此引發了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學生請願運動。成千上萬的人,如劉濤,他以前的學生,去法院請願皇帝桓,為求情。他們指責“中國官員前車之鑒,竊國之柄,手握皇位,手握天憲”,顛倒是非,濫用職權。朱穆很忠誠,擔心他的國家。是不可多得的賢者。如果我必須被判刑,我會代他接受勞役的懲罰。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第壹次請願結束。桓五年(162),黃向羌族建功。因為太監黃旭和左勛勒索不到錢,就誣陷他侵略軍,判他服苦役。於是,包括曾經的學生張峰在內的300多人發起了第二次請願運動,要求朝廷上書為皇甫規平反,皇甫規被赦免。
處士的論述和學生們對憤怒的抵制,在精神上和輿論上極大地鼓舞了壹批中下層的清官。他們還秉公執法,制裁宦官及其親友。河東太守劉虎的縣令大多是宦官子弟,百姓苦不堪言。劉虎上臺後,濫用權力,建立了不公正的監獄。袁康為泰山太守時,郡中郝姓不合法。袁康大怒,嚴令,無人敢再犯。南陽太守唐成和龔曹岑濂懲治與宦官勾結的商人。楊珊太守翟超和張儉、杜佑,都沒有宦官侯蘭的家鄉的財產。太原太守劉麟殺了趙晉,壹個貪得無厭的小黃門。東海官皇甫逮捕了開槍打死太守李貴女兒的夏丕,命令徐鉉老幼棄城示眾。
在反對處士的鬥爭中,下層官員和科舉學生三股勢力並行發展,相互呼應,形成了反對宦官鬥爭的政治高潮。這場鬥爭的領導者是低級官員陳帆和上尉李穎。桓帝初,為大司馬李,其弟為縣令。他既貪婪又殘暴,所以他逃到張讓家躲藏起來。李穎不怕宦官的勢力,親自帶領官員和士兵到張讓的房子追捕他們,並治愈他們。張讓向桓帝申訴,但李穎認為桓帝必須釋放李穎。從此,宦官得到了約束,李穎也有了更高的聲望。當時人若被他接待,便尊之為“登龍門”。
然而太監們並沒有坐在那裏看著對手屠殺。他們總是在等待反擊的機會。剛剛發生的張成事件,成為他們發動第壹次堵黨事件的借口。歷史記載,河內權貴張成善觀察天文星象,占蔔吉兇。他和宦官交朋友,連桓帝都向他求教。他確信不久的將來會有壹次大赦,但是他命令他的兒子去殺人。李穎因死刑逮捕了他的兒子,但他獲得了特赦。李穎越是生氣,就越是不顧大赦而殺了他。於是長期懷恨在心的宦官侯蘭指使張承的弟子寫了壹封信,誣告李穎等人“養科舉士,結交諸郡,互相趕進,* * *為黨,屈尊朝廷,疑俗。”桓帝聽了大怒,即下詔逮捕黨羽,並向全國公布罪狀,以求與天下壹同譴責。那是顏夕第九年(166)。結果,李穎、範友等200多人被捕。“那些逃脫了的和沒能得到的,都是懸念。使者出來看路。”邱陳範向桓帝進諫,指出這種做法是“壹生又聾又瞎的人和焚書坑儒的秦有什麽區別?”桓帝聽了更加生氣,就找借口連陳蕃也免了。當李穎在獄中受審時,壹些宦官的子女被故意卷入其中,這使得宦官們害怕卷入其中。竇皇後的父親竇武不滿宦官的專制權力,同情太學的反宦官運動。太學向竇武求助。竇武卻向桓帝進諫,赦免黨羽不罰,否則天下寒心,家失望。結果永康元年(167),200多名黨員被赦免。全部罷官回國,封號三夫,終身不得為官。這是第壹方閉塞的災難。
共產黨人雖然被罷官歸田,不準做官,但受到比官更尊貴的社會尊重。範滂從監獄返回家鄉,成千上萬的汽車受到了家鄉人民的歡迎。著名軍人黃是西部英雄,他也覺得自己沒有被列為黨員是壹種恥辱。天下士無不道高,汙朝廷。
他們互相標榜,以天下名人為稱號。"三個國王,八個英俊的男人,八個律師,八個廚師."以竇武、陳蕃為三君,“君”意為受世人尊崇。李穎、王昌等。是八帥,而“帥”指的是民中豪傑。以國泰和範滂為八顧,“顧”是指為人高尚,感人至深。以張儉、劉表為八和,“和”是指能引導人們追求崇拜的人。
以杜尚和張渺為八大廚師,“廚房”指的是用財富幫助別人。這種相互鼓勵使與朝廷官員的對立更加激烈,不僅沒有使黨員屈服,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鬥誌。
桓帝死後,宦官更加強大腐朽。
後蘭、曹節、王符等人,夥同靈帝奶媽等女臣相,相互奸淫,玷汙皇宮,操縱朝政。太傅陳蕃和將軍竇武企圖殺害宦官。不幸的是,他們反而被殺了。從此宦官們有恃無恐,開始與黨員鬥爭,表演了第二次黨閉塞的災難。建寧二年(169),宦官侯藍唆使人誣告山陽縣東部人張儉、杜佑結黨,以危害國家。曹傑趁機向有關監獄管理部門示意,讓最後的黨羽介入。靈帝昏庸,就讓他玩。結果,包括李穎和範滂在內的100多人被捕並死於獄中,而張儉逃離了這個國家。但在逃亡過程中,他被很多冒著生命危險的人掩護,政府壹路追捕,於是數百人被綁,家破人亡。這時候敵人也趁機互相陷害,誣告與黨員無關的人。
宦官還把天下英雄和儒家義士稱為黨員,死、遷、廢、禁的有600到700人。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西平五年(176),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員們求情,主張黨員們,或者擁護袁德的,或者穿衣服有見識的,都應該加入皇室。今囚而辱之,故禍常有,水旱同來。應該解除監禁來安慰命運。曹鸞的信寫得很用心,皇帝卻大怒。他不聽勸告,逮捕了曹鸞,死在獄中。他還向州縣發函,甚至審查黨的親密黨徒和學生。那些在權力都免除官方監禁,影響五個屬。這是第二起黨派紛爭事件。這次事件打擊面更廣,處罰更殘酷。從此文人犯忌,有氣節的知識分子少之又少,社會陷入黑暗和混亂。
東漢政黨閉塞之災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壹次政黨閉塞事件。它不同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只殺儒生,禁錮百家,獨尊法家,也不同於後來的文字獄。是對打著皇帝幌子反對朝野的士人和青年學生的全方位打擊。然而,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並不能挽救其垂死的統治。當學者和學生之間的“文學之爭”被鎮壓後,接下來就是普通人的“戰爭”。關黨不久的黃巾起義,沈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者,使漢武帝認識到,如果不解決關黨問題,黨員與起義軍結合的後果不堪設想。
宣布大赦後,流亡者被允許返回家鄉。至此,黨派之爭的問題終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