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普會年畫,又稱“民間寫意畫”,是山東省高密市的傳統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高密普惠年畫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高密普惠年畫起源於明朝初年,由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的壹個王興家族創辦。高密度拋灰年畫多采用全開紙作畫,善於大有作為。從構圖上看,往往簡單不復雜。除了花屏和人物畫,註意突出人物的高度和豐滿,少用甚至省略背景,使人物占據畫面空間,形成二維透視平面構圖,具有非常醒目的效果。
高密普惠年畫的歷史淵源:
高密拋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據說它的創始人是高密北鄉公婆廟村的壹個王興家族。這家人是從其他地方移民過來的。迫於生計,他們臨摹了壹些海報和寺廟壁畫,擺攤出售。他們逐漸掌握了壹些技巧,不斷探索。他們把隨處可得的柳枝燒成炭棒當刷子,把腌菜刻成印章和印刷模具。從此誕生了具有鄉村泥土氣息、農民傳統習俗和瑰麗民間藝術的高密度拋灰年畫。
清乾隆年間,公婆廟村的王開始收徒傳藝,先是收公婆廟村張的四個兒子為徒。完成學業後,張氏兄弟開辦了自己的作坊作畫出售,題材新穎,擴大了拋灰年畫的影響。乾隆末年,高密、趙家泉、杜家官莊等地的壹些人先後來到公婆廟拜張氏兄弟為師,帶著技藝回國,還辦起了作坊和學徒。嘉慶年間,高密普惠年畫開始使用繪畫和印刷相結合的新技術。
那時,曾在天津楊柳青畫店工作的胡三來到高密李家莊,加入了胡玉仙。他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技法融入到塵封年畫的制作中。他先把線稿刻出來打印出來,再用手繪完成畫面,這樣每壹幅畫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批量生產,效率提高。因為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很多畫坊改畫這種年畫,叫半印半畫。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高密普惠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