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月亮獻祭(拜月)
祭月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習俗。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月神”牌位對月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祭月賞月緬懷,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祭月作為中秋節的重要儀式之壹,從古至今壹直延續著,並逐漸演變成壹種欣賞和贊美月亮的民間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圓,寄托美好生活願望的主要形式。
燃燒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現代人周雲金、何在《閑說四季》壹文中說:“廣東花燈最盛,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用竹簽紮燈籠。制作水果、鳥、動物、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並在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座城市燈火通明,像壹個玻璃世界。“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在規模上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欣賞明亮的滿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將來回婆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幸福和好運。魏晉時期就出現了民間中秋活動的文字記錄,但並沒有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伸手摘月亮
所謂“追月”,是指農歷八月十五過後,興奮之情猶未盡,於是第二天晚上,許多人邀請親朋好友繼續賞月,稱為“追月”。據阿清陳子厚《嶺南雜記》序:“粵中好人八月聚十六夜,待酒菜賞月,謂之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猜謎語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會聽到愛情故事,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是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
吃月餅
月餅,也叫月亮團子、豐收餅、宮餅、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象征著幸福的團圓。人們把它們當作節日食品,用它們來祭拜月亮,送給親朋好友。時至今日,吃月餅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和南方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這壹天,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
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吃各種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垂直中秋節
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中秋節有壹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叫做“樹中秋”。樹也是豎著的,表示燈豎立得很高,所以也叫“豎中秋”。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制作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立在高桿上,高高舉起,閃耀著五顏六色的燈光,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番景象。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夜晚,城市裏的燈光如繁星,與天空中的明月爭奇鬥艷,共慶中秋。
耍路仔
“和魯孜壹起玩”是過去中秋節非常流行的兒童遊戲。柚子殼上刻著花,中間可以掛燈籠。孩子們三五成群地玩耍,或提著各種動物和瓜的形狀的燈,沿街走著,唱著《和魯哥玩》:“和魯子玩,和魯兒玩,點燈。知斯文者重斯文,讀書天下第壹。不要說文章沒用。古語有雲,壹言以蔽之,自有貴人書……”孩子們玩得盡興後就散了,回家吃月餅和水果。
綁燈籠
在古代的廣東,當中秋節臨近時,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制作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另外,很多孩子會用水皮紮燈籠。此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單的就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會做。紮起來的燈籠不僅用來“樹中秋節”,而且情侶們也抱著燈籠賞月。
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老武林故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把“小紅”燈放入河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佛山的秋節,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糠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等。,這些都很神奇。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裏面點上蠟燭,很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放入池水中進行遊戲。廣西有壹種簡單的家用秋燈,是用六根竹簽紮成壹個燈籠,上面蓋著白紗紙,插上蠟燭。它可以掛在祭月桌上供祭月之用,也可以供孩子們玩耍。現在兩廣很多地區把元宵節安排在中秋之夜,制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供孩子們玩耍,但缺少了舊燈籠的古樸。
燒豆香
在江蘇,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的景色。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打架的習俗。
崇拜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習俗。中秋當天下午,各廳設桌設祭,設祖神,獻各種供品。祭祀結束後,逐壹烹制祭品,同時吃壹頓豐盛的晚餐。
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
汀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於臺灣的中秋習俗。古時候,想娶個好老婆的姑娘,在家就在神靈面前燒香,訴說心事,祈求神靈指點,聽香。然後,他們按照指示記住了在路上偷聽到的第壹句話,然後扔在家裏判斷占蔔的好壞。比如占蔔是終身大事,聽到的是吃餅幹或鮮花和滿月,說明是吉兆,喜事近了。
燃燒塔
中秋節燈籠和元宵節燈籠不壹樣。寶塔燈在中秋之夜點亮,主要流行於南方。寶塔燈,就是村裏的孩子撿碎石,搭個寶塔形的燈。清代蘇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壘成七級寶塔。塔的中間是供藏王的,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孩子燒“芬達燈”,用碎瓦給他們;還有柚皮燈,用紅色的柚皮雕成,中間壹盞玻璃燈,泛著紅光。此外,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比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的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會在野外撿瓦片,堆成壹個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才開始倒起興趣。它叫做燃燒的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扇塔也類似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中秋節宴會習俗
在中國古代,中秋宴的習俗是宮廷中最高雅的。比如吃螃蟹,在明朝的宮廷裏很流行。用香蒲蒸過螃蟹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品嘗,配上酒和醋。吃完後喝蘇葉湯並用它洗手。宴會桌區擺滿了鮮花、石榴等時尚的東西,上演著中秋神話劇。清宮裏,某院向東擺了個屏風,屏風兩邊放了雞冠花、黃豆工藝、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特大號的月餅,四周是蛋糕和水果。中秋節後,月餅按皇家人口數切成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品嘗,稱為“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不可想象。例如,末代皇帝溥儀送給內政大臣應劭的月餅“直徑約兩英尺,重約二十磅”。
扮演兔子
玩兔子始於明末,在北京流行開來。阿明王朝紀琨(生於1636年前後)在《考亭遺稿》中寫道:“京中中秋,多以泥兔為形,扮作人,為小兒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兔子是泥做的。兔頭披甲,插旗護背,臉上塗滿金泥,並作畫,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兩只大耳朵直立,也是和諧。《燕京年譜》:“每逢中秋,城裏聰明的人,用黃土做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清代宮廷稱月亮上的玉兔為太陰君..但是,北京人叫它男妓。在北京周邊的民俗中,中秋祭祀男妓其實沒那麽莊重,更多的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