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流行,講究風水。建築風水是迷信還是有壹定依據?
“謹防學術風水師”陶石龍說,這種對風水的“迷信”正在以科學的名義出現。“祖先的遺骨葬在他選定的風水之地,他就可以升官發財,子孫滿堂。這是風水所追求的目標。”清華大學教授陳誌華與陶石龍持類似觀點。此前他曾發表文章稱,風水理論絕對不是科學,而是阻礙中國人發展科學的禍害。陳誌華說,在農村,經常可以看到兩家世代為建築風水而競爭。這是無知,是民族的悲哀。它阻礙了真正的科學,混淆了研究方向,讓壹些騙子發了大財。對於這些觀點,余希賢表示,風水的迷信“詛咒”始於上世紀20年代,當時西方建築觀念傳入中國,許多學者提出禁止看風水,北洋政府采納了該建議。解放後,雖然從未被官方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風水也不免止步。20世紀50年代編纂的《辭海》對風水的解釋是:“又名‘堪輿’,中國的壹種迷信。余希賢說,根據他的研究,在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可以找到風水的影子。在他看來,風水的基礎理論和中醫、兵法、武術、茶道、棋藝壹樣,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易經》是其重要的基礎著作。”風水和中醫很有可比性”,余希賢認為,兩者都是在中國古代的生產實踐中產生,以同樣的方式傳播,由祖先或徒弟傳下來的。同時,特殊的傳承方式也使得他們有很多流派,出現了不規則的階段。余希賢說,風水發展到漢代以後,增加了生辰、命理等壹些無厘頭的東西,陰宅風水也有所發展,迷信成分進壹步增加。這和中醫壹樣,也出現了“用壹對原蛐蛐作藥引子”、“人血饅頭作藥引子”等迷信色彩。但是,中醫和風水的最終命運是不同的。解放後,中醫得到大力發展,去糟粕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水還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科學與迷信混為壹談。余希賢認為,風水被視為迷信的另壹個原因是從業者良莠不齊。很多假風水師都是靠虛張聲勢,騙人為生的。”古建築避不開風水”。在西方建築理念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有哪個城市、村鎮不是靠風水選址的?“於希賢說,風水的本質是中國古建築選址規劃中的壹種經驗主義文化,其精髓就在於此。風水被稱為風水、地理、吳晴等。在他看來,就像煉金術是中國化學的起源,占蔔是中國天文學的起源壹樣,風水也成為了中國地理學的前身。他介紹,風水選址要“藏風聚氣”,所以講究山清水秀,四面環水,強調天人合壹,即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的和諧。其中壹派鸞頭派講究“辨方位,量山頭,觀陰陽,觀流水。”這完全符合現在的建築選址科學。"李書友教授在文章中寫道:"現存的著名古村鎮,如皖南徽州的西遞、宏村,浙江金華蘭溪的八卦旗村,都是根據風水原理選擇建造的。作為壹名城市規劃學者,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城市建設研究所教授韓增祿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古代風水世界的向往風水學講究城市的整體布局,整體協調,強調建築之間的合理間距,強調人在其中要舒適。這是現代建築最缺乏的東西。“在韓增祿看來,自從西方建築理念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城市建設者從過去對古建築的驕傲壹下子陷入了自卑,完全接受了另壹種思想體系的西方建築。清華大學教授陳誌華不同意這壹觀點。建築風水的科學分析,就是解釋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壹些現象,比如天壇為什麽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故宮的水為什麽從西北進,從東南出。但是,“我們研究建築風水是作為壹種歷史現象,而不是作為壹門科學。”“中國風水熱”境外“其實風水課進校園並不少見。"余希賢說,早在90年代初,他就在北大開了壹門風水課,是面向全校開放的選修課。每次都有超過65,438+000名學生前來聆聽。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的韓增祿老師和東南大學物理系的李世成老師也開設了建築風水相關的選修課。余希賢說,香港和臺灣的風水研究壹直沒有中斷過。余希賢曾赴香港大學和臺灣省淡水大學講授風水。韓國和日本的風水研究比較繁榮。日本東京大學的渡邊信雄教授最近告訴余希賢,日本的110大學都開設了風水課程。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壹個風水博士學位由韓國人尹鴻基從美國獲得。余希賢還記得10年前的壹件事。他被邀請到英國大使館談論中國文化。他去了才知道,大使館在北京召集了38個國家的大使來聽講座。”英國大使想聽的是中國的風水文化。“商業化的問題徐少山否認開設‘風水課’是出於商業目的。”這門課的重點是推廣建築風水文化,而不是賺錢。"徐紹山說,聘請多位教授教授真風水,可以讓當前社會上"流行"的假風水大師失去生存空間,假風水沒有立足之地。但復旦大學文化藝術系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蔡達峰教授此前曾表示,在現代社會,風水的應用主要變成了壹種商業活動。”對於風水來說,如何引導值得思考。風水作為壹個研究對象,從民俗學和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都具有研究價值。但如果從商業角度使用,為了經濟利益去推廣,就不夠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