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大事》是胡適於1919年首次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壹個劇本。這部劇以其對包辦婚姻的反抗和對婚姻自由的贊美而著稱。
故事的主角亞美是壹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女人。她決定選擇自己的老朋友陳先生作為未婚夫,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疑是壹種挑戰。她的決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那時候,女人的婚姻通常由父母決定。
但雅美的選擇反映了她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和對包辦婚姻制度的反抗。根據《中國婚姻法史》記載,雅梅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她的故事引起了社會對女權和婚姻委員會制度的深刻反思。但是,亞美的選擇並沒有得到大家的支持。
她的母親,因為占蔔結果顯示雅美和陳先生的出生日期不壹致,強烈反對這門親事。從《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壹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八字在中國傳統婚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雅美母親的反對反映了當時對傳統觀念的依賴和對新思想的排斥。
盡管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雅美還是堅定地選擇離開家,去實現自己獨立決定終身大事的願望。《終身大事》發表後,《新青年》雜誌記錄了很多讀者對雅美的贊美和支持。
這種公眾反應表明,亞美的行為和胡適的戲劇推動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關於作者:
胡適(1891年17年2月17年2月-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黑,字羌,學名弘弼,後改名易,字易。祖籍安徽績溪縣,江蘇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浦東新區)人。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京興社成員。
胡適的詩屬於中國現代詩的開山之作,保留了現代詩最初創作時的面貌和特點。關於詩歌的內涵,胡適在《文學改良論》中提出了寫文章不是沒有呻吟的觀點,把矛頭指向那些傷春悲秋的詩,認為這些詩充滿了陳詞濫調。
胡適戲劇改良思想的觀點來源於他對文學革命的思考。他認為文字形式是文學的工具,工具不適用就很難表達意思。後來他指出,中國文學史只是壹部文學形式新陳代謝的歷史,但活的文學史取代了死的文學史。當工具變得僵化時,它們必須更新。這就是“文學革命”。
胡適雖然沒有創作小說,但翻譯了壹些西方短篇小說。他在《短篇小說集》的《譯者序》中說:“我是壹個很想提倡短篇小說的人。不幸的是,我不能創造它們。我只能介紹幾部名著給後來的新文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