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對《易經》的理解仍存在薄弱環節。有些學者把“易”定義為論變之學、蔔筮之書,卻未能充分認識到論變之道是對自然規律的模擬和抽象,未能明確“易”是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探索社會規律。
說到易經,很容易想到算命。正是因為易經具有預測人生的功能,易經這個詞才深深打動人心。當然,讀過《易經》的朋友會發現,《易經》非常晦澀難懂。即使後來很多學者給了很多評論,還是壹頭霧水,就像天書壹樣。除了易經這個詞,還有很多相關的詞,比如周易、八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文王八卦等等。我們的節目已經播出了11,其實是想幫助大家用更通俗的方式了解中國的彜族文化。
《易經》原著只有十幾頁,5000字左右。而妳從書店買來的那本厚厚的《易經》,就是千百年來學者們對這本小書的筆記。什麽是“精”?只要叫經典,壹定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是文字發明後對前人智慧的字面解讀。
易是什麽?易,也就是我們壹直給妳看的伏羲六十四卦的方圓圖,就是這幅圖,這幅圖就是易。外面壹個圓有64個卦,裏面壹個正方形有64個卦。方圓的形式不同,但它包含完全相同的64個卦。這幅畫的方向是左東,右,西,上,南,北。為什麽這個方向和我們通常理解的相反?大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概念,其實就是國際通用地圖的標準。正好和中國自古以來的地圖上的方向相反。
在有文字之前,古人用這些符號來解釋和說明宇宙和自然所面臨的壹切問題。因為這幅圖包羅萬象,只有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的名稱還不足以解釋清楚,所以需要進壹步註釋這些符號,於是久而久之,有了卦,每個卦都有壹句解釋,後來又有了卦,每個卦都有壹句解釋,從而形成了《易經》的基礎。所以《易經》本質上是由卦名、卦名、卦辭、警句四部分組成,共五千多字。周易是易經的壹個階段應用,在當代已經不適用了。
這個符號系統從3000年前的西周開始就被稱為“易”。在西周以前的夏商代,這種圖叫“鐘”,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鐘的起源。在三皇五帝時代,曾被稱為“屠”。所以,要真正理解《易》,就要從這個原始版本入手。
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易學與科學的和諧關系。目前易經被誤認為封建迷信的現象還是客觀存在的。在人類文明史上,文化先於科學產生,科學的發展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相融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科學都包含著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也就是所謂的道的同源。易經不同於科學,但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壹定程度上是相通和壹致的。把過去歷史上被《易經》汙染的糟粕等同於《易經》的智慧,把《易經》與科學對立起來,其根本原因正是對《易經》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