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古人稱之為“司南”。
它是將磁針固定在軸上,通過地下磁場的作用,指出南北極的方向。
鬼谷子最早記載了“司南”壹詞:
“鄭人取玉,必載司南之車,故不惑。”
鄭人上山采玉,都是用帶圓規的車裝玉,這樣就不會在山裏迷路了。
戰國時期,古人在磁山(在河北邯鄲武安)發現了磁鐵,認識到磁鐵可以辨別方向。
《明史》記載:“磁州武安縣西南有壹座磁山,產磁鐵礦。"
最早的指南針是壹個勺子,模仿北鬥七星的形狀。
漢代哲學家王充在《論衡》壹書中記載:“新浪之鏟擲於地,其鏟[chí handle]導。”
這裏的“勺”和“勺”是壹樣的。把這個勺子形狀的指南針放在場地上,當它靜止時,勺子的手柄會指向南方。
該網站,也被稱為機械板塊,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
當時是用來占蔔和遊戲的。遺址呈圓形,圓心刻有北鬥七星,盤面邊緣刻有二十四個方位,將新浪置於正中。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土西納真跡的文物,但漢代石刻中描繪了西納的形狀,現代科學家據此復原了漢代的西納。
古人最初是把新浪作為辨別方向的工具,用於祭祀、旅遊、占蔔、軍事行動、看風水等等。
後來傳入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於土地勘測、航海、旅行和行軍,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方人壹直認為是阿拉伯人首先將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其實這是壹個錯誤的認識。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人就在船上放置指南針,以識別航行方向。
北宋地理學家朱昱在《周萍柯譚》壹書中記載:
朝廷下令,大帆船載數百人,小船載百人以上。這些海船“深幾十尺,寬幾十尺”,滿載貨物運往海外進行貿易。航海商人可以通過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星來辨別方向。當天氣多雲時,他們可以通過查看羅盤來確定航向。
外國學者翻譯這段話時,把“賈陵”翻譯成阿拉伯船長的名字,這是北宋政府關於商人航海的第壹道命令。
後來人們傳播虛假信息,阿拉伯人最早使用指南針導航的說法廣為流傳。這個翻譯騙人不淺。
事實上,在九世紀,阿拉伯海船的空間狹小,只能容納幾十人,而能容納幾百人甚至幾百人的海船,北宋時期只有商船才能做到。
北宋時期,商船頻繁往來於南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壹些乘坐船只的阿拉伯商人從中國商人那裏學會了如何制作和使用指南針,然後他們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