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也用“知己知彼”這四個字,告訴世人化不利為有利的方法。這也能給今天的人很大的啟示:只要我們對敵人了如指掌,同時對“天時地利人和”有足夠的掌控力,就能不拘泥於過去的經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那麽就能事半功倍。
接下來,顏小二就從孫武“知己知彼”的觀點中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入手,和大家聊聊孫武在這壹觀點中“不信鬼神”的科學態度,再談談這壹觀點中轉危為安的哲學啟示。
1,《知己知彼》中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不要相信鬼。據宋代《古今姓氏辯證法》記載,孫武子為隆慶人,與孔子大約同時,其祖父在齊國拜為大夫。因為齊國內亂,全家逃到吳國定居。後來被吳推薦,孫吳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孫吳在吳王的支持下,以三萬吳軍對抗楚國的二十萬大軍,由於實力懸殊,孫吳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公元前506年,楚國都城被攻陷,孫武名揚天下。
說起孫武以少勝多的神話,就不得不提他那句朗朗上口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指在壹場戰爭中,孫武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來決定下壹步的行動,而在采取行動之前,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在這裏,孫武把戰爭的勝負寄托在鬼神占蔔的理論上,似乎是不理智的。
對此,孫武曾說:
“故明君賢將,故動勝人,成功來自於眾,而先知也。先知不應該取自鬼神,也不應該像物,更不應該被衡量。他們必須取長補短,了解敵人的感受。”
孫武那句話的意思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壹個英明的君主,或者壹個才華橫溢的將軍,總能取得常人難以取得的勝利。原因是他們可以先了解敵情。欲先知己知彼,不能靠求神占蔔,過往經驗也不能死板使用。比較好的辦法是打聽實際情況,而打聽的對象往往是了解信息的人。
孫武直接指出,英明的君主或將領往往都有“運籌帷幄”,他們的“運籌帷幄”,也就是所謂的“先知”,其實不僅僅是迷信占蔔,而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探索規律和經驗。孫武的樸素唯物主義,在那個孔子遠離鬼神的年代,是非常難得的。
2.啟示:基於孫武的“知己知彼”,可以進壹步理解孫武的“以少勝多”和“患得患失”的觀點,進而從中得到壹些啟示。
關於“以少勝多”和“患得患失”,顏小二不得不提孫武在《虛實篇》中提到的壹句話:
“前備寡,後備寡,左寡,右寡。無備則無患。”
孫武的話是在告訴世人,只有足夠了解敵人,真正掌握敵人的情況,才能發現敵人的弱點,然後不擊則已,壹擊即中。
在這裏,遵循這種做法,我們可以知道真相。很多時候,雖然數量上的懸殊對預測結果有很大的參考意義,但最終的結局也可能是出乎意料的。要想事半功倍,就要像孫武壹樣,從“知己知彼”的原則出發,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麽,同時也知道敵人的優缺點是什麽,從而對癥下藥。
同時,妳對對方了解的越全面,妳的勝算就越大。
3.最後,在孫武兩個進步性的基礎上,從孫武的“知己知彼”入手,簡單談談孫子觀點中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談談從實踐中得到的啟示。接下來,顏小二最後簡單總結了孫吳觀點的兩大進步。
第壹,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孫武指出“鬼神論”不可信。他認為實事求是,從實踐中學習真理才是真正對人有用的,這是孫吳的壹大進步。畢竟在那個相信鬼神的年代,孫武能看到這壹點,已經相當超前於自己了。
在顏小二看來,孫武的第二個進步是對“盲目套用經驗”的否定。在很多情況下,雖然我們過去的經驗有壹定的“合理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壹些“條件”發生了變化,所以過去積累的經驗可能會對我們有壹點指導作用,但絕不能完全依賴過去的經驗。壹旦它被嚴格地應用,它將處於停滯狀態或充滿。
雖然以上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在實踐中,很少有人能真正時刻記住這個道理。其實,克服對過往經驗的依賴,也意味著打破“刻板印象”,超越自我,杜絕盲目自信。可以好好體驗壹下。
好了,這次分享到此為止。下次有機會,我們再深入的談談孫武的理論,以及孫武在拋棄“孫子兵法”地位的時候,他的經典觀點能給我們什麽啟示。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