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對潭柘寺這麽感興趣,是因為朱自清和郁達夫的文章。
讀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潭柘寺譚潔寺》,知道深山有大美,要欣賞它並不容易。
他在文章中說:這段路值得壹看。就像河床,妳挑不出沒有石頭的地方,總在腳下磕磕絆絆,煩死人了。沒有樹,甚至連壹棵草也沒有。這壹帶曾經是煤礦,拉煤的大車絡繹不絕,塵土浸透了煤塵,變成了暗淡的深灰色,讓人喘不過氣來。走了壹點就覺得不行了,怕不走會累死。還好,有壹頭驢從山上下來,視若珍寶地雇傭了它,騎上了它。那天東風特別大。平時騎驢不穩,風大的時候禍不單行。山上的壹切都有壹條窄路,坡在下面;本來從西邊走,趕驢人見風太大,把驢拉到了東邊的路上。就這樣,有壹次大風差點把驢刮倒;如果我們向西走,我就沒有機會和驢子壹起走了...像往常壹樣,驢背上應該有些詩,但是我得照顧驢和它上面的帽子和眼鏡。還有風中流淚的問題,經常要拿出毛巾擦幹。當時真希望自己有第三只手。
朱老師帶領二十個學生壹路走來很不容易。走到潭柘寺時天色已晚,在寺裏住了壹夜,醒了好幾次,但他看到了庭院的美景,看到了他是如何形容竹子的:我走進壹個角門,忽然有兩根粗大的竹子優雅地立在墻邊;用批文的成語來說,這兩根竹子堪稱“天上飛來的筆”。
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之秋》時,看到這樣壹句話:北方的秋天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每到南方的秋天,我總會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鳴,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這座潭柘寺的鐘聲在我心中響了幾十年,余音不絕。
循著這優美的鐘聲,我走近了潭柘寺。
時間改變了記憶,潭柘寺就在不遠處。朱先生那條滿是煤塵的路,早已變成了平坦的漆路,兩車道的漆路蜿蜒曲折的進山。過了潭柘寺鎮,走了幾公裏,進入了大山腹地。我看到路邊有餐館,餐館前還有人在招攬生意。他們示意讓車進入院子,停下來吃飯。下車吃完飯,看見壹個飯館前的老婆婆撿起壹堆開花末期掉在地上的白楊樹,然後仔細挑選。壹打聽才知道它叫白楊狗。是精品,蘸醬吃,炒著吃——我老家就有白楊狗。我真沒想到白楊這麽奇妙。
沿著山路向山上走去,山上片片粉白,把灰黑色略帶綠色的山坡襯托得生動迷人。又走了壹段上坡的路,擡頭看見綠樹掩映中的紅墻。
深山裏有古剎,潭柘寺就在這裏,半山腰。
先看墻外的竹子。這就是當年朱先生看到的竹子。很濃很濃,已經綠了。
“先潭柘寺,後北京城”。
這座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的古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這漫長的歷史中,許多皇帝和名人都來廟裏燒香。其中,金熙宗在通元年(1141)遊覽潭柘寺,並出資對潭柘寺進行了修繕擴建。
大定年間,皇太子萬艷·雲公代表其父金世宗·萬艷·雍前往潭柘寺拜佛。為此,住持於沖禪師寫了壹首詩《從仙宗到潭柘寺》,描述了當時的盛況。後來在明昌五年(1194)刻成碑立於寺中。現在這座紀念碑依然存在。
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言公主為父親贖罪,在潭柘寺出家為僧。在寺中圓寂後,她每天都跪在觀音堂裏念經,“李吟”。過了很久,她居然把廟裏的壹塊土磚磨成了兩尺深。今天,妙言公主的磚崇拜仍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這是壹個非常珍貴的潭柘寺歷史文物。
明初,重要官員姚輔佐奪取皇位,隱退後到潭柘寺隱居。他每天都和老朋友、潭柘寺方丈討論佛法。在此期間,明朝皇帝朱迪在潭柘寺拜訪了他。據說北京建城時,設計者是姚·。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獲得了很多靈感。他隱居在潭柘寺少師靜室,至今猶存。
這個山窩陽光充足,風水很好。它是壹個金盤托著月亮的地方,很像壹把椅子。這座古廟背靠高山,前面寬闊。寺廟前有壹條小河,常被人忽略。其實這條河挺深的,兩岸都是水草。山間歡快的溪水涓涓流淌,停下來靜靜聆聽,可以聽到潺潺的流水聲。高大的山峰阻擋了來自西北的寒流,形成了潭柘寺所在的溫暖濕潤的小氣候。所以這裏植被茂盛,有大量的古樹和名花,自然風光極其優美。
潭柘寺周圍有九座小山峰。據說佛是因為這九座山峰看中了它,意思是“九珠環繞”。九峰守衛寶珠穆朗瑪峰中部,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建在寶珠穆朗瑪峰南麓。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將寺名杏壇哲寺命名為“雲岫寺”,並親筆題寫寺額。自此,潭柘寺成為北京最大的皇家寺廟。
據說,現在寺廟正門牌匾上的六個字是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潭柘寺這個名字的由來很簡單直接,因為寺後山上有龍潭,周圍有很多柘樹。
全盛時期,潭柘寺有3萬多名僧人,999間半。大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潭柘寺的布局和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有壹條中軸線貫穿其中,左右基本對稱。有人說,明朝建紫禁城的時候,是在潭柘寺之後建的。
進了廟門,只見周圍香煙繚繞,香客沒有靈隱寺多,香火也沒有雍和宮旺,但善男信女也不少,香火也很旺。香客們或低頭,或合掌沈思,留下壹波又壹波。中國寺廟裏的佛基本都壹樣,正殿的設計也壹樣。黃金中的如來,儀容端莊,以慈悲面對壹切眾生。不像日本的寺廟,裏面供奉的神佛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比如黑暗的天空,閃耀的神等等。
香煙四周裊裊,越來越濃。
寺廟雄偉,庭院幽靜。寺內古樹名花眾多,似乎充滿了千年古寺的靈氣。這裏的壹切都優雅而繁茂。
有壹棵“禦樹”,被奉為佛教聖樹。其樹直而深,可數左右。據說是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枝葉繁茂,歷經千年風雨,風采依舊。這棵禦樹其實就是兩棵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挺拔,體現皇家的權力和尊嚴。
傳說皇帝壹死,禦樹壹枝必斷;當壹個皇帝繼承王位時,禦樹上就會長出新的枝條,所以人們把這棵大樹叫做“禦樹”。
有玉蘭樹,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與周圍山上的桃花杏花遙相呼應。
有“金鑲玉竹”,竹青黃相間,幽幽幽靜。可惜幾十根竹竿上刻著名字,傷痕累累。
1700年的古寺,早已形成了壹種難以言喻的禪意,成為潭柘寺特有的氣質,這種氣質令人敬畏。無論是什麽樣的人,無論是什麽樣的經歷,內心的躁動還是悲傷,都會在這裏得到觸動,回歸平靜,這是佛陀對壹切眾生心靈的慰藉。這種美好的體驗是潭柘寺帶給我們最豐厚的禮物。
我離開寺廟時是三點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