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銘:
甲骨文是指刻在動物骨頭上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見於山東(赤峰、關中等地),是中國最早可識別的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原稱“東夷文字”,後稱“骨雕”,並確定雕刻工具為瑪瑙等銳寶石,形成於距今4600年至3300年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最早、最系統、最成熟的文字。它形成於殷商時期。早期的陶文因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故又稱“殷墟字”。它最早是由晚清碑刻家王發現,作為中醫的“龍骨”,確定為漢字。
又叫甲骨文,因為上面刻的內容大多是占蔔、祭祀儀式等。甲骨文是用比較好的工具刻在堅硬的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它的特點突出,他的筆畫以直斜為主,中間有彎線。
石鼓文:
文淑,又名石鼓文,因周宣王太史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石雕文字,是石雕的始祖。歷經滄桑,石鼓由南向北遷移,幾經波折,大部分文字剝落,只留下幾個清晰的字,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書法特點是:書法蒼勁自然,筆法蒼勁,結構方正,規範嚴謹,形式較為完整。
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在不斷進化。商代至秦代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文是青銅器銘文的總稱。古代青銅器多為鐘鼎,故又稱鐘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青銅器上的銘文要豐富得多,有勻稱的大小、線條和壹定的裝飾特征。
印章文字: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也造成了語言畸形,文字畸形。直到秦始皇統壹六國,才把文字統壹成小傳。以前甲骨文、金文叫大篆,傳世的瑯邪臺石刻、泰山石刻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官方腳本:
篆書雖然規範,看起來也很美,但是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起來也不盡如人意。人們對文字這種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於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出現了壹種新的字體——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渺。因為得罪了秦始皇,他進了監獄,坐了十年牢,整理出壹套應用簡單的新字體,被後人稱為隸書。秦始皇非常高興。他不僅赦免了他的罪行,還讓他當了禦史。
楷體:
隸書進壹步演變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字體。比隸書更豐富,更完整。三國時期的鐘繇在楷書的加工整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了唐代,文化高度發達,書法達到了頂峰。湧現出壹大批擅長楷書的著名作家,如歐陽詢、余士南、褚遂良、顏真卿、劉公權等。
草書:
再說草書。草書是在楷書出現之後才產生的。“草”的意思是初步的、倉促的。不管是哪種字體潦草,都是草書。作為壹種特殊的字體,只有漢代才有。到了漢末,草書非常流行,先是曹彰,然後是今天的草書,最後發展成了狂草和草。草書的種類很多,不適合初學者學習,這裏就不多說了。
運行腳本:
最後說壹下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產生於東漢末年。真正的繁榮時期是東晉,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被譽為書聖,是行書。因為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方便,也沒有草書那麽難認,所以直到今天還是最常用的字體。
擴展數據: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符合文字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發展規律。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統稱為篆書。然後,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今天,楷書、行書還在使用,而篆書、隸書、草書,尤其是篆書,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只是作為壹種書法藝術而存在。
參考資料:
古代漢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