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想知道妳未來的命運嗎?
中國大概有沒聽過《易經》的人,但是會讀會用的人真的很少。為什麽會這樣?首先,這本書難懂,堪稱“天書”。它包含單詞和符號。如果長期沒有正確的教和學,很難入門。其次,人們通常會把這本書和算命聯系在壹起。易經確實有預知未來的功能,所有卦中都有吉兇的判斷,但不是江湖騙子的封建迷信。這其實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經典,是智者對世界的精妙觀察,涵蓋了改變世界萬物的方式。
古代有“易經三聖”之說。起初,傅畫八卦,完成六十四卦。之後,周文王在獄中被囚禁七年,記下每壹次占蔔的字和句;然後是孔子,他造了“十翼”,也就是現在《易傳》的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也叫《易經》,包括了經典和傳記,但是我們前面說過,作者和內容的創造並不局限於周朝。目前的學術知識是,周文王的工作可能是他的兒子周公幫助的,而“十翼”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合作的結果。
易經有兩個主要內容:象數和義。和占蔔壹樣,數就是數,用來占蔔;義理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大多記載在《易傳》中。
《尚書·洪範九域》中提到天子“察疑”,意思是天子要做決定,必須仔細考察五個方面:三個方面屬於人事,兩個方面屬於天意。
人事三方面涉及天子、重臣、百姓。首先,天子自己地位最高,看得最廣,所以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觀點。然後根據事情的性質去問負責這件事的部長。最後,要打聽民意。古代部落人少,可以詳細了解每個民族的思想。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情都是計劃好的,但實際執行中會出現不同的變量,結果是相反的。
那麽,妳怎麽知道上帝的旨意呢?有兩件事要做。
第壹種是玳瑁,用玳瑁或牛骨雕刻,用火燒烤,看哪邊先裂,答案在那壹邊。這種方法就是把結果刻在甲骨文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甲骨文”,後人也可以通過這些記載了解古人的事跡。但這種方法有缺點,容易受人的意願幹擾。因為需要先雕刻,烤好後較深的壹面可能會先開裂。
二是用易經占蔔,完全不受人為操縱。50蓍草用來占蔔,這種草在河南還能找到。無論古今中外,所有可靠的預測未來的方法都有壹個特點,那就是結果不能被人類操縱。這樣,獲得的信息是偶然的,而偶然的信息中包含著重要的內容。人的思維多是從前因到後果,但很多事情並不在因果關系中。從時間的前因中尋找後果,可能會忽略壹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的內在聯系。占蔔,即象數,是古人用易經時最重要、最具體的東西,稱為“帝王之學”。如果皇帝有疑問,他會找壹個專門的占蔔師來占蔔。這樣,沒有人能控制占領的結果,人們只能解釋這個結果。所謂占蔔,很容易解讀,有人為操縱解釋結果的空間。結果準確與否,就看占蔔師的本事了。想要提高自己的解卦能力,就需要從後面的驗證結果中不斷的回顧前面的解釋是否正確。
《易經》中提到象數的時候,把《易經》的作用描述為“沒有老師的保護,就像在父母身邊”。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將成為自己生活的領導者,獨立做決定。父母可能不在身邊或者給不了我們需要的建議,老師和保護者也漸漸離開了。當壹個人的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身邊能討論重大問題的人就越來越少,所謂高不成低不就。這個時候,易經可以給我們提供最貼心的建議。
易經教我們了解壹些事情,我們可以通過壹片樹葉了解秋天。“維基”強調及早發現苗頭,讓妳總能提前壹步,避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遺憾。如果人們只是從可知理性來看待世界,是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信息的。從過去的原因到現在的結果;把現在的事業推給未來的果實,這是單線思維。易經讓我們理解“同時發生的事件的內在聯系”,這正是榮格提出的“時間性原則”。西方心理學家研究的* * *規律,正好可以解釋易經的神奇。
但是易經的學習絕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知識的積累和豐富的經驗。孔子說他“五十歲能學易經,無大錯”。等他五十歲了再學易經,不會有大的錯誤。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孔子之前肯定讀過《易經》,但沒有熟練運用。直到五十歲以後,他才開始有了深刻的體會。連孔子都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想學易經,就得勤學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