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簡單,博大精深,簡單到壹陰壹陽互動,遠不窮,博大精深,無窮無盡,壹陰壹陽極健康。陰陽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科技、醫藥、人事、社會、家庭、兵法、占蔔、養生、中醫、書法。
山、醫、相、命、蔔合稱為玄學五術。易學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名醫都非常重視易學的研究。唐代孫思邈說“不知易,故太醫不足”。明代的張景嶽更系統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陰陽養百骸。易,易也,以陰陽之妙動;大夫,意也,合陰陽消長。《內經》雖已備有陰陽,但變化與《周易》相差不大。
學醫不學容易,學醫不學容易都是片面的。學醫而不容易的人,往往心胸狹隘,無法從宇宙大道中把握人類生命的本質和規律;而只知道容易,不知道怎麽做的人,容易滿足於空談玄學,解決不了具體問題。因為他們不能有物證,所以對天地大道沒有深入全面的把握。只有把兩者統壹起來,才能取長補短。
易經雲:“乾元萬料,大是壹統天。萬物皆生,乃傳天之事。”《內經》也說:“太空疏廊,趙霽華遠,萬料生,五局已過,雲何真巧,總裁坤遠”。易經說:“壹陰壹陽為道,夫易成事,世道昌盛。他叫父,坤叫母。”《內經》也說:“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變化之父母,生死之本,萬神之宅。”
沿著易道的樹幹解密神奇的易圖,最終會引發對易學和中醫之間奇妙關系的濃厚興趣。易學和中醫是如此的不同,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卻奇妙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醫生之間很容易溝通。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也遵循陰陽五行學說。即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屬性,用五行動態模型來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五臟與五行相配,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
五臟和五行要相對平衡,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五行失衡,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就為推斷疾病和治療方法的改善和惡變提供了充分的依據。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五臟之間的功能關系和臟腑失調時疾病的發生機制,也用來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在中醫中,五行反映了人體五個系統與這五種屬性之間的關系。木、火、土、金、水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領導的五大系統。中醫研究的不是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整個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通過中醫、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來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漸把矛盾的概念上升到陰陽的範疇,用陰陽的盛衰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陰陽構成的。朝氣蓬勃、外向向上、溫暖明亮的壹切都屬於楊。相對靜,守,降,寒,黯,都是陰。
所以有陰陽兩個對立面,在陰陽盛衰和對立統壹的影響下,相互孕育、相互制約、相互變化,形成世間萬物。中醫用陰陽對立統壹的概念來解釋人體上下、內外的復雜關系,以及人的生命與自然、社會的外部聯系。陰陽對立統壹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壹的失衡和破壞,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古人曾說“醫不離家”,更有先進的中醫。光聽壹個人的名字就能分析出他的健康狀況。可以說,壹個好的中醫也是壹個好的易學家和命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