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六國表》記載:“李芹十年彗星見。”秦帝李十年,是周鎮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這是哈雷彗星的另壹張照片。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的平均周期為76年,出現時巨大而明亮。從春秋戰國到清末,* * *出現,記錄31次。其中,公元前12年的《漢書》記載的五行最為詳細。書中用生動簡潔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壯麗彗星的運行路線、視速度和出現時間。
哈雷彗星出現的其他記錄也相當清晰準確,在歷代編年史等史書中都可以找到。中國古代彗星的歷史不僅限於哈雷彗星。據初步統計,從遠古到1910年,記載不下500條,充分證明了古人在觀測上的辛苦。
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彗星,有些彗星不可避免地被占蔔,但他們勤於觀察,並保持記錄,使後人能夠查詢。歐洲學者經常使用中國經典來計算彗星的行為和周期,以探索它們的回歸和其他問題。前輩們辛勤記錄的成果是不可磨滅的!流星雨的發現和記錄也是中國最早的。竹書編年史中有“夏帝十五年夜星落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載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之夜,星宿不見,夜星如雨落。”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中國古代大約有180次流星雨的記錄。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約9次,英仙座流星雨記錄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7次。這些記錄也將是研究流星群軌道演化的重要信息。流星雨的出現,場面相當感人,中國古代的記載也很精彩。據《宋書·南北朝劉崧孝武帝》記載:“明五年三月,月遮軒轅...有幾千萬顆流星,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朝西直到黎明。”這是在461年。當然,這裏所謂的“幾千萬”並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而是“極多”的統稱。流星體落到地面變成隕石或鐵的事實在中國也有記載。《史記》中有“星星落到地上,也是石頭”的解釋。至北宋,沈括發現以鐵為主要成分的隕石,“色如鐵,重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