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壹詞最早見於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月育衰老,實行中秋粥飲食。”壹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壹些歷史學家也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中秋節,又稱中秋節、中秋節、月圓節、中秋節、拜月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持續了很長時間。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
節日名稱
在古代,有壹個秋分映月的活動(拜月),所以它被稱為“月亮節”或“祭月節”。按中國歷法,夏歷(農歷)八月在秋中,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中秋”,而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
節日習俗
去月球
在中秋節的晚上,還有壹個特殊的活動叫做“走月亮”。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樓看月華,有說有笑。在明朝,南京有壹座看月亮的建築和壹座玩月亮的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望月樓,是遊客“月上漫步”賞月的景點。中秋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稱之為“月上漫步”。吳有走月三橋的習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見《賈青錄》卷八)。上海也有這種習俗(見余友生《海疆冶金遊記》)。所謂三橋,明顯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祭月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古代,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的習俗。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祭月賞月緬懷,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欣賞明亮的滿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將來回婆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幸福和好運。文字記載表明,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乞求月亮並照耀它。
在舊社會,東莞的壹些婦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壹個家裏有成年男女但沒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點燭,求月老撮合。據傳說,中秋節晚上安靜的月光可以使婦女懷孕。在壹些地區,中秋節月夜,壹些結婚已久的不孕婦女會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點生孩子,這就是所謂的“依月”。
觀潮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寒。”傳達的信息是門應該關閉,夜潮將留在月球上。“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觀潮》這首詩。古代在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活動。
吃月餅
在中國各地,吃月餅已經成為慶祝中秋節的必要習俗。在這壹天,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也叫月亮團子、豐收餅、宮餅、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象征著幸福的團圓。人們把它們當作節日食品,用它們來祭拜月亮,送給親朋好友。
燒豆香
在江蘇,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的景色。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打架的習俗。
燃燒燈
點燈助月色。中秋之夜,在燈裏點上蠟燭,綁在竹竿、瓦檐、梯田等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
猜謎語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會聽到愛情故事,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是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
扮演兔子
玩兔子起源於明末,流行於北京。阿明紀琨(生於1636年前後)著《考亭遺稿》:“京中中秋多以泥兔為形,衣如人形,孩童拜之。”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兔子是泥做的。兔頭披甲,插旗護背,臉上塗滿金泥,並作畫,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兩只大耳朵直立,也是和諧。《燕京歲時》:“每逢中秋,城裏聰明的人,用黃土做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清代宮廷稱月亮上的玉兔為太陰君..但是,北京人稱之為男妓。在北京周邊的民俗中,中秋祭男妓其實沒有遊戲那麽莊重。
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會舉行中秋活動,樹會豎起來,意味著燈會高高豎起。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它們科技含量高,色彩鮮艷,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道風景。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燃燭,熱氣升騰,使燈在空中飛舞,惹人嬉笑追逐。此外,還有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月亮的下遊欣賞。
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裏面點上蠟燭,很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放入池水中進行遊戲。廣西有壹種樸素的秋燈,用六根竹條紮成燈,貼上白紗紙,插上蠟燭。掛在祭月臺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現在,在廣西和廣東的許多地區,元宵節被安排在中秋之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被制作出來,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被用於孩子們玩耍,但舊燈籠的簡單性卻不見了。
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
汀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於臺灣的中秋習俗。古時候,想娶個好老婆的姑娘,在家就在神靈面前燒香,訴說心事,祈求神靈指點,聽香。然後,他們按照指示記住了在路上偷聽到的第壹句話,然後扔在家裏判斷占蔔的好壞。比如占蔔是終身大事,聽到的是吃餅幹或鮮花和滿月,說明是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
根據傳說,如果壹個未婚女孩在中秋節晚上從另壹個菜園偷了蔬菜或洋蔥,這意味著她將來會遇到壹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話叫“偷洋蔥,嫁個好老公;偷菜嫁好夫”指的就是這個習俗
在湖南省侗族鄉的中秋節晚上,流行著壹種有趣的習俗“偷月亮菜”。相傳古時候,中秋節的晚上,月宮裏的仙女們要來陰間,她們把甘露灑滿了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所以人們可以在這壹夜享用灑有甘露的水果和蔬菜。
燃燒寶塔燈
中秋節燈籠和元宵節燈籠不壹樣。寶塔燈在中秋之夜點亮,主要流行於南方。寶塔燈,就是村裏的孩子撿碎石,搭個寶塔形的燈。清代蘇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壘成七級寶塔。塔中間為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孩子燒“芬達燈”,用碎瓦換;還有柚皮燈,用紅色的柚皮雕成,中間壹盞玻璃燈,泛著紅光。此外,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利息,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扇塔也類似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
扔手帕吸引親戚
在中國福建的壹些地區,有在中秋節晚上“扔手帕來吸引親戚”的習俗。壹般在廣場上搭起五彩臺,布置成月宮形狀,有玉兔和桂花樹。壹些未婚少女裝扮成嫦娥,把繡有不同顏色的手帕扔到舞臺上。如果有人收到和嫦娥壹樣顏色的手帕,就可以上臺領獎。有些未婚男生回手帕的時候,如果嫦娥喜歡,可以交朋友,誌趣相投的可以喜結良緣。
偷瓜為孩子祈福
在湖南衡陽,有壹句“中秋之夜,有送瓜”。“原來鳳姐鞋家在那裏,娶了壹個幾年不能生育的女人,親戚朋友都要捧個瓜送上門來。頭幾天菜園裏會偷壹個瓜,肯定是主人不知道的,塗了顏色,裹的衣服是人的。把長命百歲給擅長的人,圈金射槍,送到他們家。年長的人把冬瓜放在床上蓋好,這樣他們就能記住門裏的太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些受瓜害的人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他們,如果再發生的話。當壹個女人得到壹個甜瓜時,她會把它切下來。都說這件事是驗證最多的雲。”在衡陽,凡是村裏結了婚沒有孩子的,只要人緣好,都會給“彩禮”。
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吃各種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偷菜求郎。
在臺灣省,有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偷菜討夫”的習俗。那個裝飾漂亮的女人踩著月光,從別人的菜園裏偷洋蔥和蔬菜。偷了它們之後,就預示著她會遇到真命天子。所以臺灣省有“偷洋蔥嫁好老公;諺語“偷菜嫁個好老公”。
吃蝸牛
民間認為中秋蝸牛可以明目。經調查,蝸牛肉中含有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吃呢?有人指出,中秋節前後,螺螄是空的,腹部沒有螺螄,所以肉質特別肥。如今,在廣州,許多家庭都有在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賞桂花
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的桂花,聞壹聞桂香,飲壹杯桂花蜂蜜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都曬死了,百姓苦不堪言。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的人民,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為了人民的利益,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起落下。於是她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壹種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但是逢蒙知道這件事。趁後羿不在家,她拿了壹把劍,強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降落在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後羿沒辦法,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愛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愛吃的蜜餞鮮果,在月宮裏給嫦娥獻上壹個遙遠的祭品。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
舞鋼砍桂
傳說月中有壹棵月桂樹。《淮南子》曾說月中有桂樹。後來傳說更具體了。在桂樹旁邊,增加了砍桂樹的人吳剛。月中桂樹吳剛傳說最具體見於唐代段《酉陽雜》前《天誌》第壹卷。它說:“古語雲,月有月桂樹,月有癩蛤蟆,故異書說桂樹五百尺高,有壹人常娶之,樹造之。”西河人吳名崗學仙,命人砍樹。"。意思是吳剛曾經跟隨仙人到了天上,但是他犯了壹個錯誤,於是仙人把他送到了月亮上,命令他砍倒仙人樹——月桂樹。月桂樹高達500英尺,可以壹起砍。炎帝用這種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壹段記載“欲在月中,自付寒。"
白兔搗藥。
這個傳說最早見於《董逃漢樂府》:“玉兔跪久搗藥蟾丸,獻玉盤於陛下。吃了這藥會讓妳長生不老。”傳說月亮裏有壹只兔子,潔白如玉,所以叫“玉兔”。這種大白兔手持玉杵,跪下把藥搗成蛤蟆丸。服用這些藥丸可以長生不老。
中秋節的發展
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祭月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壹些地方古人的壹種祭祀活動。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壹個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流行於漢代,這是壹個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共同傳播。
“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文獻中,寫於漢代(周公旦傳世,實際寫於漢代之間)的李周。相傳先秦時期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好衣”、“秋分月(拜月)”等活動。據記載,在漢代,有壹種在中秋節或立秋時尊老敬老、送粗餅的活動。晉代也有中秋節的文字記載,但不是很普遍。金代中秋節的習俗在北方並不十分流行。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可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朝。《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中秋節結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楊貴妃變月神、唐訪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之充滿浪漫,戲月之風只能盛。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雜糅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成為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有時令食品,如“小餅如嚼月,內有酥、餡”。如孟淵《東京夢錄》說:“中秋之夜,妳家飾亭,民爭酒樓戲月”;而且“弦滿熱情,貼近居民。夜晚,它像壹朵雲。房間裏的孩子,甚至晚上的婚禮大戲;至於夜市,至於熟悉。”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民間節日之壹。元旦假期,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化興趣越來越濃,功利化的崇拜、祈禱和世俗化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式。明清賞月活動中,“果餅須圓”,各家要設“月光位”,“朝月方向拜月”。
魯《京華年》載:“中秋之夜,人各有月宮之象徵,象徵自在如人而立;陳瓜果在庭,餅面畫月宮蟾免;男女拜香燒之。”《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有妻子回寧的,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這叫“團圓節”。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燈籠、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時至今日,吃月餅已經成為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
中秋節賞月的傳說:
後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很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奸詐狡猾的逢蒙也混了進來。後羿向西王母要了壹包仙丹,交給嫦娥保管。
後羿的反派人物逢蒙(據說後羿後來被這個人的箭射死了),乘後羿外出之機,逼迫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臨危不懼,吞下仙丹,不久便飄離地面,墜入月球,成為仙女。後羿回家尋妻,捶胸頓足,仰望明月,久久呼喚嫦娥的名字。
他的呼喚震天動地,明月上出現了嫦娥的身影。後羿急忙擺上香案,擺上她最愛吃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遙祭嫦娥。當人們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時,也在月下擺香案祭奠嫦娥。
後來,月母被伊的真情所感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夜在月桂樹下與伊相會。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的中間,也就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而八月十五在其中,所以被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