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修正真理的文化困境

修正真理的文化困境

無人化改革

壹種宗教流行久了以後,難免會產生壹些糟粕和包袱,所以往往需要註入新的血液或者進行改革,才能使其適應時代,歷久彌新,使其理論和傳教方法越來越完善。比如佛教創立於印度,卻成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壹。其實就是不斷吸收別人的長處,據為己有。小乘佛教崇尚無常、苦、空、無我,是以出世為基礎的宗教;大乘傳入中國後,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大量魏晉玄學的道家思想,開始發生變化,提倡正、樂、自、凈。到了唐代,密宗轉向拜壇,深入到普通人求財治病的普通生活中。民國以後,西風東漸,傳統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民國二年,佛教太虛大師大力倡導佛教革命,從教義、組織、財產等方面入手,倡導人間佛教,擺脫了佛教只是重生(死人)的宗教,變成了活人的宗教。這些變化雖然使佛教逐漸成為非佛教的佛教,在當時也招致了強烈的反對和鬥爭,但卻使佛教得以生存。太空佛教革命對佛教貢獻很大。現在在下面詳細解釋:

太虛生於光緒十五年(1980)十二月,十六歲出家。清末民初,深切感受到當時的社會變遷,西方思潮的湧入,達爾文進化論的盛行,以及社會風俗的巨大變化和佛教改革的必要性。清末,太虛經常與革命黨人交往。民國成立後,太虛倡導佛教革命。民國二年(1913年),太虛在上海八指頭陀的追悼會上主張:

“佛教有三種合適的革命:壹是組織革命,二是財產革命,三是學術革命。但這樣的想法被當時的佛教系列汙蔑為謬誤,被視為誣陷釋迦牟尼的提婆達多。雲紋:“太虛和尚講:佛教要革命三個方面:組織革命、財產革命、學術革命。.....本報記者:發現不久的佛教革命這個名詞也很可笑!在公共場合公然大放厥詞,那就太魯莽了!但是,就像壹個和尚的發言,佛教要革命有三個理由,只有第二個財產問題尚待商榷。如果第三條涉及學術理論,冒充新佛的提婆達多將從地獄升起!第壹條的“組織革命”這個詞不僅不合理,而且邏輯不通!」

雖然太虛的改革思想壹開始就遭到佛教徒自己的攻擊,但太虛仍保持初衷,在佛教月刊上陸續發表私人文章、宇宙真理、無神論等文章,否定造物主和靈魂論,認為“沒有上帝,既沒有造物主,也沒有靈魂,壹切以無為而為。”太虛視佛教為無神論宗教,道家語言用“無為”二字。可見太虛與傳統觀點在教義解釋上是有區別的。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太虛撰寫《整理僧伽制度》,建立了與西方天主教組織模式頗為相似的佛教組織結構,主張政教分離。“教研所、教學任務、教學用書、教學產品、教規分成不同的系統,實行集中制作制。他還寫了《人取正道論》,把佛教的五戒十德作為信徒在家的道德規範,以深入民間,改良社會。逐漸把佛教由世俗化為世界。民國9年(1920年)2月,太虛創辦的《海潮音》雜誌創刊號出版。《海潮音》雜誌是佛教的重要刊物,太虛借此宣揚自己的改革思想。他曾用真名或假名在這本雜誌和不同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太虛本人培養了很多學生,他的學生也感染了太虛的革命熱情。為了達到改革佛教的目的,他不斷與當時保守的僧侶鬥爭,不惜發表極端言論。在太虛管轄的佛教青年年會上激烈的改革運動中,他散發傳單,攻擊尹光等傳統僧侶,稱尹光為“第壹魔王”。

太虛學生寧、張宗載等。把尹光和獻帝描述為大惡魔;太空同學醒悟過來,稱尹光、獻帝為“豬頭長老”,稱王壹亭、黃漢為“蛆蟲俗人”。用詞極其辱罵,驚心動魄。我們可以從尹光信中“傳單三千字”,太虛弟子稱尹光等僧為“魔鬼”、“豬頭”等事實,想象當時佛教改良派對傳統僧人的猛烈攻擊。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乘變大乘時,傳統的小乘佛教與改革後的大乘佛教之間的激烈爭論、相互攻擊甚至殘殺。雖然大乘後來贏了,但是小乘的教義還是被吸收保存了下來。小乘和大乘由矛盾對立,最終統壹。同樣的道理,雖然現代改良派佛教隨著時局的變化取得了勝利,但以尹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卻因其傳統的修持佛法,尤其是念佛等簡單易懂的凈土宗佛法,被現代佛教吸收並發揚光大。上面詳細描述的佛教革命,主要是用來說明壹個宗教的改革過程是艱巨的,但又不得不如此。另壹方面,道家主張“吾生在於無天”,認為活著就沒有必要死,可以與天抗衡,自己追求永生。據《史記·關禪》記載,戰國時期流行求仙論。從周代開始,有了很大的改革,如東漢的五道,北魏寇對的改良,金(宋)時對全真道的創制。這些變化都沒有佛教大。自南宋以來,八百年間沒有重大的新改革。尤其是民國以後,在西方的沖擊下,整個社會思潮和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和西方都出現了各種新舊宗教。道教沒有調整步伐與之相適應,也沒有組織完整的傳教和傳教,因此無法與其他宗教抗衡,從而逐漸失去信徒,走向衰落。道教的衰落與缺乏有實力的人領導道教改革有關;下面再舉幾個例子來討論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重視技能而不重視學習,很難提高信徒的素質。

道士,請他履行儀式,可以持續三天三夜;但是他講課很難,很難維持半個小時。“學”和“術”嚴重失衡。現在臺灣省很多寺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還會念錯。寺廟的住持和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不高的問題。雖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道教和寺廟更重視“術”而不是“嚴嘉路”。1982年4月,基隆十方大學部印制贈書,《印主鈔》是收藏印鈔最全面的壹部書。後來臺中蓮社也發表了,但沒有收錄這封信,幾乎是出於為聖賢諱的心態。尹光不止壹次被太虛學生攻擊。民國十八年尹順《太虛大師年譜》曰:“印老時(五月二十九日),唾罵大愚。可以看到,除了佛教基督教青年會的傳單,太虛剃度的弟子大禹也寫了壹篇攻擊尹光的文章。

學習是主要原因之壹。

“術”指的是科學儀器、風水、占蔔、算命。“學”是指闡述儒家經典的道理。臺灣省和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蔔”的五術。山(仙人道)指的是打坐、煉氣、養生、藥餌、修行等等。醫學(醫療)是指針灸、處方、按摩、食療和心理治療。命運(算命)指的是漢字數、八字、四柱等。相(偵察)指的是看手相、相面、相面、讀名(名學)、讀墓(陰宅)、讀宅(陽宅)、風水測繪等。占蔔指的是易展、劉仁、太乙等占蔔。這些數術的古語自有其價值,只過分註重“術”和器具,而不從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很容易導致人們誣稱其為迷信。“技”必須以“學”為引領和引子,才不至於庸俗低劣,而且技越深修行越高,才不至於以技為惡。“學”是指儒家經典中的哲學精髓。道經中有很多好的經典,有些是講仁義的,比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尹福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樸子》、《內經》、《五真篇》等。,其中壹些涉及民俗如北鬥青、南鬥青等。今天道教技法太多,但學術理論知識普遍被忽視,信徒素質難以提高。

第三,缺乏宗教組織,說教不力,沒有認同感

當今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臺灣省的佛教、新興宗教,大都定期(或經常)聚會,他們組織宗教團體,傳教。另壹方面,道教徒比較分散。平時大家都拜自己的神,沒有定期聚會。寺廟互不往來,也沒人說教。崇拜媽祖的,認為自己是媽祖信徒;崇拜關羽的,是關羽信徒;對道教神仙沒有概念,對道教沒有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士;有的甚至刻意攀附佛教,使得道觀被僧人所住持,成為壹種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臺灣省雖然有很多香火鼎盛的寺廟,但由於各自為政,缺乏認同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四,缺乏傳道者

宮觀的方丈、道士,終其壹生,大多以科學、儀器、技藝為事業誌向,很少有人能解釋經書,也沒有定期的、公開的講座。臺灣省有很多無線電視臺,有六七家定期播放佛教講經節目,甚至有很多電視臺全天播放佛教節目。佛教有自己專用的電視臺宣講。除了電視臺,擴建的電臺也有佛教講座。相比之下,電視、廣播上幾乎沒有道教的講座。這樣說教怎麽能贏得信徒?在培養人才方面,雖然有小規模的木柵道長學院,但從未培養出能講經布道的人才。壹個缺乏主動向人民傳教的宗教,在出發點上已經失去了很多。不培養和重視講經者,會導致道教在年輕壹代信眾中迅速流失。妳可以想象舊工作沒有新分支的後果。

五、練習方法太流浪,沒有整理。

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信徒往往分為“神聖的”和“世俗的”。普通人是“範”,只有在特定的宗教中修持佛法,才能成為“範”,成為“聖人”。“實踐”在宗教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道教而言,開悟者為聖,不開悟者為全。普通人是普通的,神仙是神聖的。凡夫俗子,無修行;死後為“神”,積善修行後為“仙”,都是“聖人”。從做聖人開始,就要以修行(修煉)為橋梁。道教歷史悠久,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方法各異。它是壹個沈重的象征,重要的是要保持上表面的思考。外丹黃白相間,內丹精致,房間內強調男女和諧;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拜神法、召喚法、送法、藥餌法、避谷法、吃氣法、守壹法、寂滅法等等。在當今功利社會,需要有人簡化練習順序,按順序歸納。如果沒有人去收集整理道教的眾多方法,初學者很難入手,也很難吸引信眾。

六、過度寬容,迷失了自己。

包容,原本是壹種美德,也應該是成功的條件之壹;因為道教博大包容,中土雖然有宗教紛爭,但不會有宗教戰爭。爭議的結果是逐漸走向融合。而過度的包容,卻把優點變成了缺點,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為失敗的主要原因。從宋代開始,大量的佛教徒長期混入道教,導致今天的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認為拜佛是壹種信仰。這種情況不僅在臺灣省如此,在海外華人社區也是如此。今年3月初,筆者去新加坡開會。道教領袖李告訴筆者,新加坡的壹些道觀甚至把印度神和穆斯林的神放在廟裏供奉。然而,這種看似宗教的融合和民族的存在不僅沒有獲得認可,反而引來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抗議,認為他們的神受到了褻瀆。這個例子說明,過度的寬容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寬容不是壞事,但壹定要有選擇性,不能只從寬容入手,而要從哲學原理、科學儀器、傳教方法等多方面入手,用寬容去吸收對方的長處為己所用,這樣才能受益。道教的寬容促進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寬容也使道教失去了自我。比如明末由於《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道教吸收了觀音、元寶佛、文殊等神靈作為自己的神靈,歸玉帝管轄。但這種做法由於被賦予了很高的地位,造成了不分佛道的後果。相比之下,佛教雖然也吸收道教的神,比如關公在道教中的等級是皇帝,但是佛教把他看成是智慧化了的神,等級只是佛教的護法,所以地位較低。道教把佛教的神祗放在較高的層次,佛教把道教的神祗放在較低的層次,相比之下導致了佛教對道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