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商代晚期的玉鹿
有關鹿的文物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鹿最初升華為藝術時,出現在原始先民的敘事巖畫上。原始先民把捕獲的鹿清晰而有力地畫在巖石上,以便計數。因為鹿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壹,而且相對於其他哺乳動物來說比較溫順,所以原始先民對鹿有好感。
巖畫中的鹿
因為先民們逐漸喜歡上了鹿,所以出現了這件文物。這是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盆。這個彩陶盆上繪有四只奔跑的小鹿,這個彩陶盆也叫“小鹿彩陶盆”。鹿紋彩陶盆上跑鹿圖案的出現,恰恰證明了先民對鹿的定義已經超出了食物的範疇,先民開始對鹿有了情感和精神寄托,於是鹿的形象開始成為壹種藝術表現。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的這只彩陶盆的出現,間接證明了鹿從普通動物向吉祥動物轉化的趨勢。
鹿紋彩陶盆
除了以上兩種最原始的表現形式,用玉料雕刻鹿形,比神秘的鳥、象、貓頭鷹、龍的形象還要晚很多年。玉雕鹿最早出現在商代。商代玉鹿主要有鹿頭玉飾和鹿形玉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從商代到清代的玉雕鹿,主要講各個時期玉雕鹿的造型和制作工藝的變化。
商代玉雕鹿
首先,要說玉雕鹿,就要知道玉雕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在古人眼中,鹿是壹種祥瑞獸,也是現實的祥瑞獸。鹿茸鹿茸和鹿血都是中藥中的重要藥物或補品,鹿肉非常好吃。所以基於這些因素,鹿在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每年以福祿壽為主題的門畫,鹿壹定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壽星的坐騎也是鹿,所以鹿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預兆的代表。
西周玉雕鹿
《宋書·福瑞誌》中記載:“白鹿原,王必從中受益。”這句話把白鹿原的出現上升到了考驗君王是否英明的高度。此外,敦煌壁畫也有鹿的形象(敦煌九色鹿的壁畫故事);所以古人認為鹿是純良之獸,又因“鹿”與“鹿”諧音,鹿有升官發財、富貴榮華之意。
玉雕鹿
了解了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古代玉器、繪畫甚至官服中會有大量刻、畫或繡有鹿紋的文物了。這些出現在玉器或繪畫上的鹿形(官服上的造型比較統壹、嚴肅,屬於鹿紋的單壹例子)變化多端,活潑多彩,或臥或立,或奔跑在山野綠野,或漫步在林中樹下,美不勝收,溫婉自然,栩栩如生,飄逸可愛。
西周晚期的玉鹿
由以上可知,玉器中的鹿紋最早出現在商代,並會隨著後世雕刻技術的發展和文化觀念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雖然有各自的時代特征,但總體來說,其風格與商代的玉鹿是壹脈相承的。總之,玉雕鹿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人對鹿文化和鹿紋飾崇拜和喜愛的體現。同時,玉雕小鹿深受人們喜愛,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玉雕鹿
反正先從商代玉鹿的造型說起。首先,商代玉鹿的造型結構比較簡單,多為片狀玉雕鹿,圓雕較少。尺寸相對較小(這與商代制玉工具的落後、玉器資源的稀缺以及制玉技術常被用於制作禮器密切相關)。商代玉雕鹿通常腿短,身體向後直立。刻意突出鹿角、鹿耳、鹿眼。至於鹿的其他部位,都是以簡短的表情掠過,只帶著它們的形狀。
商代玉雕鹿
就鹿角而言,商代玉雕鹿的鹿角有三種。第壹種屬於沒有角的幼鹿;第二種是舒朗幼鹿的鹿角,呈分支狀。第三種是鹿角密集,角被壹分為二,對稱或不對稱。(對分密集的鹿角屬於成年公鹿。至於為什麽有的鹿角是對稱的,有的鹿角是不對稱的,這與成年鹿爭奪配偶權有很大關系,這足以反映商代對自然界動物習性的細致觀察,也說明商代狩獵仍在邊上。
玉雕鹿
商代玉雕鹿的眼睛可分為小圓眼、官字眼、菱形眼、橄欖眼等。(這些眼睛是商代所有動物眼睛雕刻中常用的,包括玉舞人的眼睛),這些鹿眼多為陰線雕刻。陰刻線開始細而淺,中間深而寬。商代的玉雕鹿,身上大多沒有紋飾。如果有的話,它們上面刻有幾道切痕,作為身體肌肉組織的分界線,用來分隔身體和四肢。而且商代的玉雕鹿大多屬於配飾,身上會有洞。在商代,玉雕鹿是通過穿繩穿在脖子之間的。壹般來說,商代玉雕鹿的孔多在頸部和臀部。
人物和鹿玉墜
周代玉鹿經過商代的發展演變,是在商代玉鹿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就造型而言,周代玉鹿多為片狀,身上無紋路。與商代的器身相比,上面有幾個簡單的輪廓,器身形狀壹般比商代稍大。可能是由於制玉技術的發展,周代玉鹿的造型更加豐富,有回望、前瞻、棲息、蹲伏、奔跑、站立等。
先秦時期的玉鹿
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周代玉鹿精神崇高,體態優美,刀法清爽有力,表面也打磨得比較細膩。鹿壹般做成大耳朵,大眼睛,帶角的樹枝基本固定像小樹壹樣直立。當然鹿角也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長角相對較多。腳粗蹄大,體胖。然而,與長角相比,它的身體往往感覺頭重腳輕。戴著也是裝飾品,而且有穿孔。用繩子戴在脖子上,穿孔與商代相同,多在脖子或臀部。
尤魯第壹個商朝晚期
春秋戰國時期,玉鹿的形象沿襲了西周時期的特征。與西周時期的玉鹿相比,此時的鹿角以單角為主,形狀為多叉的大單角。眼睛圓尖微凸,用微小的短陰線表現玉鹿頸、腹、小腿上的細毛,臥鹿身上出現不規則的圓形線條。玉鹿的姿勢比較簡單,以站立和跪姿為主,奔跑的玉雕鹿是創新的。
尤魯春秋戰國時期
漢代玉鹿最大的特點是梅花鹿的形象,可能受漢代趙細腰細腿的影響。這壹時期的玉鹿身材瘦長,雙腿修長,體態跳躍。南北朝時,玉鹿在繼承漢代瘦鹿、瘦腿、躍起姿勢的基礎上,在身體上增加了滾草紋和雲紋,還在臉頰上刻了五六條短線,以增強頭部的面部美感。
漢代的玉鹿
唐宋遼金元時期,玉鹿被賦予了新的題材。這壹時期,由於制玉技術的大發展,發現壹只玉鹿仰面而臥的現象更為普遍。這種玉鹿既可做裝飾,又可做鎮紙,既實用又美觀,成為王孫貴和上流社會文人墨客的新寵。還有遼金元時期“秋水玉”的出現和大力開發,使玉石豐富起來,加入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題材。表現女真人秋季獵捕虎鹿的玉器開始大量出現。圖案有巖石,橡樹,壹些老虎和鹿共存,壹些兩只鹿為伴,壹些橡樹藏著老虎,最常見的是壹幅山中鹿的圖片。在雕刻技術方面,玉皮往往是留給秋天的顏色。到了元代,“秋山玉”逐漸演變成福祿的圖案,其影響波及到明清兩代。
遼金時期的玉馴鹿
明清時期,玉的吉祥圖案廣為流傳,許多吉祥圖案中含有諧音隱喻,以表達美好的祝願。鹿與“鹿”諧音,意為高官厚祿,雀鹿意為“爵鹿”,蝠鹿意為“福祿”。明代的玉鹿多為圓雕。清代玉鹿的身體比明代更飽滿圓潤,形象更具圖案化,有明顯的陽線,特別是眼圈刻有陽線,圓斜磨以突出眼睛。精美的玉鹿多為白玉制成,雕紋纖細,突出肌肉骨骼結構,打磨技術高超,不留刻痕。
明代雕玉鹿
尤魯清朝
總之,作者認為鹿這種既有藥用價值又有食用價值的溫順動物,能在愛吃的中國生存下來,成為瑞士猛獸,還得歸功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