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點不合邏輯,但也不能白紙黑字的信。實際情況要看古人是怎麽編家譜的。在古代,收集信息比現在困難得多。比如明朝的徐霞客去昆明,就想要壹套方誌。結果人家只印了幾套,現在他找不到了,但是他想起徐霞客是名人,找了原版印版幫他印了壹套。明朝的紙很貴,官府只肯印幾套。
古代戰亂頻繁,沒有人住的地方,更不用說族譜了。天下太平,編家譜的時候,很難收集資料,很難查出自己的祖先是誰。然而,這並不難打敗中國人。俗話說,自然有古法。
1848年,湖北羅田縣陳,為解決譜子編修問題,自認為是江西易門縣陳氏羅田支系始祖“廣達公”的後裔,但其在廣達公以下的傳承無人知曉。江西易門陳氏分為江油陳氏和江州陳氏兩個分支,都是響當當的大家族。唐宋時期,他們創造了3900多個家族,延續了15代,共同生活了330多年。和諧之地* * *是家族歷史上的壹個奇跡,是清朝的壹個名門。
陳在《羅田》中所用的這種方法叫“符應”,是壹種占蔔方法。壹般來說就是扮演壹個走火入魔的神的角色,然後通過寫在沙盤上來傳達神的意思。上帝告訴妳妳是誰的後裔,就是這樣的方法。在“神”的幫助下,千百年來的事情將被澄清,然後家譜將被重建。
信神的人可以,沒有這個信仰,自然是扯淡。這裏先說壹下皖西南的劉。
1862壽福堂劉家是壹個豪門大姓。據手稿家譜記載,伏武公葬於太湖縣鐵山寨,生有道榮、道鑒兩子。
據1894敦睦堂劉氏族譜記載,有四子——稻城、包道、道統、聞道,壹下子又添了兩子。
(1929)懷寧白質村義美堂畢緒劉家譜記載,吳宓有六子——永成、永健、永榮、永保、永同、永文,又添兩子。
這裏可以看到,傅武公的兒子從兩個變成了四個,最後變成了六個。這種方法叫從屬,因為這個原因,新頻譜完成後,舊頻譜會全部燒掉。當然,在選擇歸屬時,歷史名人是第壹位的,帝王將相是最好的,其次才是達官貴人,否則談自己的“祖宗”就太尷尬了。
有些人不屑於這種依戀。如懷寧拓庚方氏,在四次修譜時發現其族譜存在依附問題,於是在四次修譜序中寫道:“史必信,譜不可偽。”“楚國黃州,同郡桐城,何必以是近支為榮?”他們不以依附為榮,希望自己的族人鼓勵自己,而不是祖先自立的野心。意思很明確。告訴後代不要閑蕩。但是,它只是明確告訴後人,沒有必要糾正前者的錯誤。
還有壹種堅持。桐城桂林方家是明清時期的壹個大家族,方以智、等歷史名人都屬於這個家族。因為戰爭,我們找不到家譜的來源,只知道壹個大概的來源。此時,聯合宗族的熱潮興起,方家兩大宗族準備聯合宗族。但忠誠的桐城方家為了不忘祖宗,最後只在桐城建了桂林方家。雖然祖上沒有帝王將相,但這種務實的態度值得世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