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連山易、歸藏易、周易,號稱天下“三變”。
如前所述,夏朝大禹改“家”後,要建立壹個全新的話語體系,既要體現當代人的認知成果來反映政權的“命運”,又要吸收前代人的成果來體現傳承的合法性。於是,大禹吸收洛書成就而作九丘,改良《歸藏八卦圖》而作八種,並在此基礎上作八種。在此基礎上,他結合神農的《連山易》,形成了夏朝的《連山易》。夏朝《連山義》記載有八萬多字。在古代,文字是珍貴的,那麽多文字文獻壹定是在對占蔔、占蔔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各種巫術、占蔔、占星內容的集合。這套《聯伊山》在商代退居二線,到了周朝成為“三易”之壹,至今仍是解讀蔔筮的重要參考。
戰國時期,壹位陰陽術士對《連山易》和《歸藏易》的內容進行提煉、吸收和總結,按照《周易》的體例進行註釋,寫成《古三分》,唐代人發現,宋代人公之於眾。戰國時期的《蔔筮書》、各地常見的《日書》、流傳後世的《道術》、漢代馬王堆帛書《周易》和八卦中都有連的蹤跡。道教中還流傳著壹本書《連伊山》,內容以占蔔為主,哲理並不突出。以至於孔子等人第壹次接觸它的時候,只把它當作占蔔術士的參考書,並不在意。今天的《連山易》,保存在水師後代的家族中,應該是以夏朝的《連山易》為藍本,經過多年的修訂和完善,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也是以占蔔為基礎的。
需要註意的是,古代的“書”概念和今天的不同。由於印刷的普及,人們眼中的書壹旦寫好印好就可以在世界上流通,除非重印,否則很難更改。在沒有印刷技術的古代,書籍只是少數人的私人玩物。那時候書的發行量壹般是給不了的。當我看到壹本好書時,我很可能把它借回家,然後再抄壹遍。如果抄寫者本身就是壹個學者,那麽可以想象,抄寫者在抄寫的過程中,也會加入自己的理解、改動甚至評論。
這種感覺和今天有些人做讀書筆記的感覺是壹樣的,只不過人們不再需要抄寫書本了。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因為誤解而抄錯,出於某種原因故意抄錯,為了方便用別的詞代替,用自己熟悉、容易理解的詞代替...諸如此類。這些所謂的“合格品”甚至再加工是常見的。所以,很多帶有古代帝王封號的書,並不能完全算是“封號”,也可能是在古代帝王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加工、理解、修補、完成,最後出來後形成的樣子。而且就算出來了,這本書還是“活的”,還在變。這就像希臘哲學故事中的“忒修斯之船”。它的名字沒變,結構還在,出處還是以前的出處,只是內容已經大不壹樣了。
換句話說,古人沒有版權和知識產權的概念,也沒有為祖先保存書籍純潔性的動力。當然,古人讀書是為了幫助自己。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書都能看到後世的內容。比如王家臺秦簡中就記載了周朝的內容,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只能說明發現的竹簡是後人加工的,並不能推翻商代使用歸藏儀的結論。再比如,劉濤有戰國的東西,甚至《孫子兵法》也有戰國的東西,都不足為奇。這些書流傳不廣,很難保證文案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修改。畢竟古人讀書不是為了保存,而是為了實用。如果不明白這壹點,就會陷入“疑古”的陷阱,覺得古人在偽造壹切。
2商代的《歸葬儀》
商湯取代夏朝,也是要建立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商人自稱“大邑商人”,稱夏人為“伊稀”。他們除了要把自己部落的祖先追溯到黃帝,還要找到自己的政治話語權和天象解釋權。因此,推翻夏朝的連伊山,改回黃帝的歸藏彜,可以體現其自身的合法性。但是因為夏朝的歷法非常精密,所以五帝時期歷法混亂導致天命之失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商沒有提供更精確的歷法系統。更好的辦法是繼續使用夏朝的歷法,但把新年的時間提前。在夏朝,農歷新年是在農歷月份慶祝的,所以商朝會比夏朝更早慶祝新年。而醜恰恰對應了大地,呼應了西藏坤卦的開始。《連山義》內容龐大,所以《歸藏義》會短小精悍,所以商代的《歸藏義》只剩下四千多字。
再加上夏帝自稱是太陽的化身,商朝的皇帝就更厲害了。商湯自稱“帝夷”,但這個稱號是史無前例的,因為帝夷是始皇帝、二皇帝,是上帝北極星的代表。在此之前,他是壹個被犧牲和崇拜的神。蘇轍說,古代有五種治國理念,即德、仁、禮。黃三用道(即沒有有形的概念),五帝用德(即循歷),夏代仁(即得民心),商朝用義(即壹戰),周朝代禮(即秩序規範)。夏朝以贏得人心贏得天下,但最終被商朝取代。商朝人認為夏朝觀念太弱,所以商朝不得不用重典,重戰。既然神仙下凡,成了人間神,商朝就必須竭力維護商朝“人間神”的權威。所以商朝的祭祀往往是以人為對象,規模非常大,動不動就殺上千人,非常血腥殘忍。從商代青銅器怪異嚇人的樣子來看,可能也有維護人神權威的意思。
面對血腥暴力的“大國商賈”,很多小國瑟瑟發抖,不敢有所期待。當“小州周”領袖姬昌被逼到絕路,試圖自保時,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是巨大的。因此,在被關押期間,周文王想盡壹切辦法為周朝商人尋找理由。在《易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文王反復推斷小周國是否會造反,未來是吉是兇。
3周易的誕生
由於與商朝的長期接觸,周文王知道商朝國王的所有細節,知道他只是壹個凡人,而不是壹個真正的神。因此,周文王改造天命系統的重點決不能是走商朝的道路,也不能是神化天子。天德不是通過犧牲的多重祭祀來體現的,而是要回歸人心,不是通過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修德的愛。非常有必要拿起夏朝的仁政觀念,所以周朝把自己說成是夏朝的後裔,祖先曾經和大禹打過仗。周朝的歷法也要淩駕於商朝的歷法之上,更要正統,在二月(農歷11月,冬季至日所在的月份)過年。商朝主張歸藏之易,歸藏以坤卦為首,在周朝的定義中是公然違背天理的行為,稱為母雞打鳴(是吳王所宣告的第壹次斬之罪)。
在選擇反映周朝繼位合法性的憲法文獻上,周文王認真研究了前代留下的各種易學。他認為既不能簡單地走連山易的老路,也不能重走歸藏易的邪路,只能從最原始的伏羲八卦中尋找出路。因此,周文王演繹的《周易》既要反映與夏朝的關系,又要從起源伏羲那裏尋找答案,從根本上否定商朝的合法性。
於是,周文王選擇了代表家族和世界正統性的巴索卦圖,將伏羲卦圖命名為“先天八卦”,巴索則改名為“後天八卦”。卦序不再從根開始,而是用幹卦來表示與伏羲的正統傳承關系。至於六十四卦體系,由於伏羲沒有演繹六十四卦,周文王在《連山易》神農版的基礎上,回歸伏羲做八卦的初衷,用伏羲的先天八卦之法,從兩器中演繹出“先天六十四卦”,吸收了《歸藏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邏輯,演繹出壹套更純粹、更具天命邏輯的新卦,然後以此為基礎,根據《仁學》
正是因為有了根本法《周易》的法律支撐,周文王認為自己註定要回歸,敢於自立為王而不與當時還很強大的商朝爭鬥,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加入了周朝。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在周公旦、太、趙、太世貞的協助下滅了商朝,但周武王死得早,所以維護周朝的重擔就落在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身上。在高、趙、太史楨和的協助下,周公自稱攝政王,打敗了商朝舊部和兄弟參與的兩次叛亂。
為了杜絕新的叛亂,震懾商朝舊地的人心,周公在夏朝舊都附近建立洛陽為新都,在洛陽駐軍安撫商朝舊本部,並在要道上派駐大量與他關系密切的諸侯國,打擊商朝殘余勢力,同時防止叛亂。在文學方面,周公創造了壹套社會秩序規範體系,流傳到四面八方,是周朝勢力範圍內的諸侯國要遵循的,並傳給後代。這是周公的儀式和樂趣。
在這個禮樂體系中,“禮”強調的是“別”,也就是所謂的“敬”;“樂”的作用是“和”,也就是所謂的“吻”。和而不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個方面。為了解釋禮樂的合理性,同時防止後代造反,周公修改了周文王寫的《周易》,在夏朝尊重天命的基礎上增加了修德生平的內容,進行了大量的解釋性創造,稱為《易象》。
為了保持根本大法的神秘性,這套易象只傳授給周王和魯王的後代,成為周朝使用的皇家心態。別人只能看蔔辭和言語,占蔔過程(占蔔方法)和後來用最簡單的邏輯(帛書《周易》)排序的占蔔字典,商人後裔孔子看了《易象》就愛不釋手。他大為感動,感慨地說:“我對文學抑郁,我是周人。”在此基礎上,孔子弟子整理出今天看到的《荀傳》、《象傳》。
4《周易》與儒家經典
儒家是古代最早的巫師。後來夏朝降臨人間後,巫師進入太廟管理部,主管祭祀和占蔔,成為皇帝的謀士和老師。它們是《禮記》的雛形,即太師、太傅、太保。孔子最擅長的是禮制。孔子收了大批弟子後,儒學傳播開來,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力量。因為儒家最重視禮制,所以《詩經》、《尚書》、《春秋》等與禮樂相關的文獻,以及禮樂的根文獻《周易》,都成為儒家最重要的核心經典。
孔子的弟子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圍繞著禮樂精神和禮樂精神的精髓——仁,對《易經》進行了重新解讀和重組,形成了壹系列解讀《易經》的文本,包括《易經》(又稱《十翼》),包括《荀上下傳》、《象傳》、《象傳》。
其中,《荀傳》和《象傳》是《易象》的主體,《象傳》強調占蔔意象和占蔔德性,《荀傳》和《象傳》則強調在占蔔意象的基礎上發揮占蔔意象和占蔔德性。象數其實是壹種像數學壹樣的哲學,哲學是社會科學範疇,象數是自然科學範疇。《周易說卦傳》是《易象》象數的壹部分,它繼承了《連》、《歸藏易》中的《說卦傳》,所以在宋代(殷商、歸藏後裔)、齊國(於霞、連山後裔)乃至各諸侯國廣為流傳。
春秋時期,大家都把《易經》作為占蔔之書,但只有孔子才發現《易經》有“古遺言”。孔子發現了隱藏在《周易》卦中的道德意義,所以強調他與歷史奇才的區別。孔子於是進入了周公的精神世界,他觸及了周易的核心。他發現《周易》中的卦並不是用甲骨文隨意堆砌的,而是嚴格按照六十四卦本身的哲學數學規律來解釋的,這就是易象規律。孔子發現這壹規律的經驗,就在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中。《內聚傳》說:“知者看其詩,必思過半”,“聖人設蔔觀象,系詞辨吉兇”。這兩句話講的是荀傳和象傳的玄機。
或許是因為描述連和歸藏義核心邏輯的文獻已被商周所毀,又或許是這些文獻只能在宋齊國的王族中流傳而不為世人所知。簡而言之,春秋時期可見於世的《連伊山》、《歸藏易》,不過是蔔筮而已,就像《周易》沒有易象壹樣。
總結壹下,現代人看到的易經分為兩部分:易經和易經。易經是文王再造的。他推導並重新排列了六四爻的順序,重新命名,作為蔔辭,用於占蔔。《易傳》是孔子弟子在《易象》的基礎上重新詮釋的哲學和數學文本,以仁為核心,以禮樂為目標和培養君子的方向。這兩個系統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周易系統:象、數、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