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國最早的記載應該是《易經》,因為在《易經》中,有關於男女陰陽調和的相關觀點,解釋如下:
中國古代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的性學理論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核心內容:
1男為陽,女為陰。
世界上的壹切都屬於兩性。人自然分為兩部分:男人和女人。古人認為男屬陽,女屬陰。通過對八卦陰陽圖形造型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陰(-)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大道成男,坤道成女”;“做是父,坤是母”。三陽卦組成的幹卦代表男人,三陰卦組成的坤卦代表女人,體現了男人屬陽,女人屬陰的本質。
兩性之間的壹切關系,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還是社會的,都遵循陰陽學說的規律。男女的愛情、婚姻、家庭,既有陰陽和諧統壹,又有相互矛盾對立。
2陰陽互補
男為陽,陽剛;女人有女人味,有女人味。陰陽互補,剛柔相濟,體現了《易經》中“剛柔相濟,屈伸有益於命”的論述。古人把房室之事稱為“陰陽之道”。唐代白行健在《天地陰陽大樂府》中描寫性行為,以天地陰陽交合表達男女交合。孤陽不長,寡陰不生,性交通過陰陽結合實現陰陽互補,從而達到益命的目的。
3生育力來源於陰陽的結合
易經“有天地之感,萬物之化”,“男女構精,萬物之化”。天人合壹,男女心理相吸,男女肉體交合,對應的是天地交融,於是就有了天地交融,萬物誕生,男女交配生子。《婦科學玉尺》記載“男女相愛,相濡以沫,然後行之,則陰陽調和,精血凝聚,有生養之道。如果男方情意已到,女方情意未動,則精液、早泄稱為孤陽;女之情已至,而男之情未動,則女之利已過,謂之寡殷。”《玉函經》說,“孤陽而缺陰者謂小姐。例如,鰥夫和寡婦據說不能生育。”雖然受精懷孕和夫妻性生活同時達到高潮沒有必然聯系,但人們也不應該苛責古人。但用陰陽來解釋陽的孤獨和陰的不足,進而推斷和諧性生活的重要性,這是難能可貴的。
4男尊女卑。
幹為天,坤為地;作為男人,坤是女人。《易經》中的“天道高於地”,自然成了男尊女卑。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男尊女卑,男貴如張,女賤如瓦,就是基於這種認識。
“男尊女卑”的規則使女性地位低下,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擔任公職或從事大部分社會職業。雖然允許女性從事某些社會必需的職業,但有些職業甚至只適合女性做。但是,所有從事這些職業的女性,都被列入了被歧視的“三姑六婆”(尼姑、道姑、占蔔師;作為撮合人們買賣婢女嬪妃的媒人,介紹婚姻的媒人,畫符咒祈求消災的巫或師,妓院裏的老鴇,賣藥的藥婆,接生的穩婆,成了卑微的另類賤民。
5男主人和女奴隸
《易經》雖然沒有直接論述男主女從,但是有男尊女卑的說法,卑微自然導致臣服於尊嚴,所以女人服從男人是理所當然的。在中國古代,女性的獨立人格是完全被剝奪的。她們未婚而順從父親,已婚而順從丈夫,“從”到末是“從壹個到另壹個”。古代女性在任何時候都處於從屬地位,壹輩子都是男人的附屬品。
《易經·三十二掛衡》和《大象》都說:女人忠於自己的生活。“易經甲骨文中‘貞節’的含義與後世不同。”“貞節”是“行”(元、恒、理、真)四德之壹,意為“行即天”,天能使萬物永久、穩定地存在,故稱“貞節”。吉”是《易經》中大量的占蔔用字,寓意吉祥、吉祥。所以,“女人忠貞不渝,忠貞不渝。“在當時,它的意思是“壹個女人持久的好運和幸福是忠實於她的生活”。後世的‘貞操’指的是堅持正道而不自亂,天真無邪而美好。”貞潔”意味著“堅決和永久地保持純潔和幹凈。"
《易經》被後人解讀為“壹女不侍二夫”女性被要求婚前貞潔,婚後忠貞,守寡甚至殉道,都是為了“壹女不侍二夫”。為了穩定作為封建社會基石的家庭結構,犧牲婦女,強迫婦女貞操,寡婦被迫守寡,未婚夫死後被迫自殺,直至殉難。這樣傷害女性的負面後果,都是因為“專壹”。
6男主外,女主內。
“女在內,男在外,男女有別,天地之義也。”(《易經·三十七八卦之家》)這壹論述確立了後世“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統治。
外為陽,內為陰,所以已婚婦女稱為“我的妻子”。他們只能做家務,伺候公婆,互相幫助,教育孩子。沒有公婆或丈夫的允許,她們不能離開房子,絕對禁止她們參加任何公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