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秦兵馬俑介紹

秦兵馬俑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是1974年發現的,然後在這裏建了壹個大型博物館,1979年國慶節開館。

世界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館後,迅速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它被認為是壹個古老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壹。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宏偉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讓觀眾驚嘆不已。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古城Xi很快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壹。國內外的遊客都來到了這裏。大多數訪問我國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應該把參觀兵馬俑列入他們的議事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以東約1.5公裏處。有三個坑,壹個,兩個,三個。第壹個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來打井後陸續發現了第二個和第三個坑。第壹個坑最大,東西長230m,寬612m,總面積14260m2。這個坑裏埋著大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經清理了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如此之大、數量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陶俑令人難以置信。

走進博物館大廳,只見數千個真人大小的勇士在地下5米深處整齊列隊,全是古銅色,身高1.8至1.97米。它們雄偉壯觀,令人望而生畏。還有32匹和真馬壹樣大的陶馬。馬濤是壹組四匹馬,拖著木制戰車。

兵馬俑朝東排成三排,每排70個武士俑,***210,好像是軍陣的前鋒。其次是步兵和戰車,共38列,每列長約180米,似乎是軍陣的主體。在左右兩邊,有壹個面向南北方的橫向隊伍,每個隊伍大約有180個戰士的身影,好像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壹列面朝西的勇士,似乎是軍陣的守衛者。武士和朋友有的穿著戰袍,有的穿著鎧甲,手中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團隊整肅。數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整裝待發。全軍整裝待發。

威武雄壯的軍陣,代表了秦始皇為了完成統壹中國的大業而表現出來的軍事成就和威儀。

這些兵馬俑的美術史很有價值。兵馬俑的創作取材於現實生活,藝術手法細膩生動。兵馬俑的服裝和表情是不同的。有很多種發型,不同的手勢,不同的面部表情。從他們的服飾、表情、手勢,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是軍官還是士兵,是步兵還是騎兵。有身經百戰留著胡子的老兵,也有剛剛步入戰場的年輕人。壹般的俑,高達1.96米,挺立著,聚精會神地思考著,表現出壹種堅定而威武的樣子。戰士的身影,微擡著頭,眼睛直視前方,看起來意氣風發,又有些孩子氣。戰士身披鐵鍬,手握長柄,左手壓車,可見他是壹名防守戰士。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光添彩,為世界藝術史增添了光輝的壹頁。

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和大量弩、箭等。據檢測資料顯示,這些銅錫合金武器經過了鍍鉻處理,雖然埋在土中2000多年,但其刀刃依然鋒利有光澤,說明當時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堪稱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1991年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了壹號坑。1991九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的面積只有壹號坑的二十七分之壹。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等器物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壹、二號坑的指揮部。

1974年3月,陜西省臨潼縣閆寨鄉西楊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裏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破碎的陶俑。經考古人員探測,這是壹個長方形的秦兵馬俑坑。通過1976鉆孔,在該坑以北20米和25米處分別發現了兩個兵馬俑坑。根據它們被發現的時間,它們被命名為兵馬俑1號坑、2號坑和3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壹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隧道式民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五個斜門道,隧道內有10個寬2.5米的夯土隔墻。隔板上放著粗粗的橫梁,鋪上蘆葦席、細泥和泥土。底部用青磚鋪成。壹號坑的兵馬俑是按照實際戰鬥隊形排列的。坑的東端是壹條長長的走廊,這裏有三排面朝東的武士,每排70人,***210拿著弩。他們是壹號坑軍陣的先頭部隊。長廊南側有壹排朝南的武士,為右翼;北面有壹排朝北的勇士,是左翼;西邊有壹列朝西的勇士,是後衛。他們手持弩等遠程武器,擔任全軍的警戒任務。在11由10隔墻隔開的隧道內,布置了38列向東的道路,每條道路中間都有戰車。所有的兵馬俑都穿著盔甲,手持長武器。他們是壹號坑的主力。壹號坑共有27個勘探點。根據各勘探點排列的兵馬俑密度,全部發掘後可出土6000多件兵馬俑,其中大部分為步兵。

壹號坑東端往北20米就是二號坑,是由四個兵種四個單元組成的方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預計可出土陶俑1000余件,發現馬、鞍馬近500匹。第壹個單元,即大桶突出於俑坑東側的部分,是壹個由334件弓弩手俑組成的小正方形。第二個單元,俑坑的南半部分,包括1至8個洞,它是壹個由64輛戰車組成的正方形,每輛戰車有三個軍士俑。第三個單元,俑坑的中間部分,包括九至十壹個洞,是壹個由19輛戰車和100多個附著在車上的非武裝俑組成的正方形。第四個單元,小雕像坑的北半部,包括12到14穿過該孔。是由6輛戰車,124匹鞍馬,65438個騎兵俑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連接形成壹個大陣列,也可以單獨形成四個獨立的小陣列,功能強大,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應迅速。二號坑的四個單位中有三個裝備了戰車,戰車占整個軍陣面積的壹半以上,證明了戰車在秦代仍然是主要的作戰力量。木制戰車已經腐朽了很久,但輪軸和車輪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跡,戰車上的銅質構件依然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25米,壹號坑以北25米。平面呈凹形,面積520平方米。只有4匹馬,1輛車,68個泥人。其東面是壹個長11.2m,寬3.7m的斜門洞,與門洞相對應的是壹個馬車房,馬車房兩側各有壹個東西向的廂房,即南廂房和北廂房。* * *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排列與1號坑和2號坑不同。1號和2號坑中的陶俑排列成戰鬥隊形。3號坑的武士俑所持武器也與1號坑和2號坑不同。後者裝備遠程弩、矛、弓、鈸、劍等。在近戰中,在第三個坑中只發現了壹種無刃武器——銅槳。在秦朝,青銅奩是專門用於儀式目的的武器。在北翼,還發現了壹塊殘留的鹿角和壹堆動物骨頭。可能是專門進行戰前占蔔或祈禱活動的場所。縱觀三號坑的整體布局,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中國,陶俑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但當時制作的陶俑體積小,溫度低,制作粗糙。秦兵馬俑不僅高大,而且制作精美,造型準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 12秦始皇陵以西20米處發掘出兩座大型彩繪青銅車馬,按發現順序被列為壹號、二號。當時他們都被埋在壹個7米深的坑裏,外面有壹個木棺材。出土時,由於木棺腐爛,土層塌陷,兩座青銅車馬損毀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斷為1.555件。經過考古學家和各領域專家兩年半的精心、艱苦修復,二號青銅車馬於19836+00,1正式展出。

這兩輛公交車都是四馬單軸,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第壹輛車應該是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廂名為“車安”,分為前帝國室和後乘客室。這兩個房間被壹道汽車墻隔開。司機坐在前面的禦室,師傅坐在後面的客室。客廂前方和左右各有三個窗戶,後面留有壹個門。門窗可以靈活開關,窗戶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國內國外都可以看。這輛車有壹個橢圓形的傘蓋。此車漆成白底,二號車配有1,500多件金銀組件和飾品,看起來華麗而富有。可能是為了秦始皇的靈魂旅行。壹號車配有弩、箭、盾,司機戴官帽,可見這輛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安全的。

青銅車馬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高等級、最精美的青銅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發掘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

壹號兵馬俑坑T2是通過第二個洞穴出土的,高度為1.97米,位於戰車後面(戰車為木質,已腐朽)。車跡右側有壹面鼓的遺跡,可見是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這個小雕像穿著雙層長衫,披著五顏六色的鱗甲,肩短(即墊肩甲),加斯金系著綁腿,穿著方口尖頭鞋,頭戴皇冠。雙手懸於腹前作為劍,配以壹柄青銅劍1。身體結實,長方形臉,臉頰很厚,表情嚴肅,氣質很可怕。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

壹號兵馬俑坑T20出土於十渡洞,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穿著五顏六色的魚鱗,戴著皇冠,雙手放在腹部前當作劍。身材魁梧,五官粗獷,表情勇敢。造型準確,比例恰當。尤其是臉部的塑造更是令人心動,充滿人像特色。

將軍俑(二號洞出土)

2號兵馬俑坑T9出土,位於長方形交通陣的左後角,是這個交通陣的高級將領。身高1.96米,身穿雙袍,魚鱗褲,尖頭鞋,頭戴皇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握法不明。長臉,長胡子,風度翩翩,仿佛手握百萬雄兵,成敗在此壹舉。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

壹號兵馬俑坑T1出土的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高度為1.91m。這個兵馬俑不是穿著盔甲,而是穿著有領有右裙的雙袍,腰間系著腰帶。穿褲子,腳方,腳趾尖。戴皇冠,皇冠下巴下有壹條帶子,帶子尾巴呈八字形垂在胸前。上身微微前傾,左手如劍,右手不清。他身材粗壯,寬頭闊臉,相貌樸實,性格淳樸,似乎是從各行各業走過來的高級軍官。

盔甲武士俑(壹號坑出土)

這三個武士形象的服裝基本相同。他們都穿著有領右裙的長衫,外面是鎧甲,下面是短褲。他們的腿被綁起來,包在壹個圓面包裏。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頭鞋。手臂自然下垂,右手弓弩狀。目前,壹號兵馬俑坑已出土155件此類髻甲俑,其中84件為跟隨戰車的從屬步兵俑,其余71件為獨立步兵俑。研究中國古代步兵史意義重大。

俑的發髻位於頭部右側,反映了秦人的習俗。右領長大衣屬於漢服,短靴配腰帶的皮衣屬於胡夫,說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秦代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左邊第壹個武士俑上面有壹個“商”字,是陶工的名字,是這個陶俑的制作者。

盔甲武士俑(三號窟出土部分)

三號兵馬俑坑南區坑道中出土的,是擔任守衛的衛士,秦稱短兵。這些小雕像穿著盔甲,頭後面有六個寬大的辮狀扁發髻。右臂向前彎曲,右手握成壹個長長的士兵形狀,筆直挺立,威風凜凜。身體的塑形手法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的炫耀。面部雕刻精美,風格鮮明。眉毛藝術化的誇張,塑造的棱角分明。從遠處看,臉部輪廓更清晰。臉是粉色的,眼睛塗了眼白和黑珠子。這個小雕像是三號坑的成功傑作。

盔甲武士俑(壹號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壹號兵馬俑軍的步兵俑,根據其服飾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圖1,圖4是身穿鎧甲的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披甲平髻的武士俑。傑哥的鎧甲俑穿著有領有肩的長衫。穿短褲,護脛,方口腳。頭上的圓發髻和尖尖的圓軟布帽(原名傑哥)。左手如劍,手如弩。圖5甲殼上有兩個陶環。環上原本綁著箭頭,裏面有上百個箭頭。傑哥鎧甲俑為重型步兵俑,壹號兵馬俑坑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戰車步兵俑315件。頡頏甲俑不戴頭盔作戰勇猛,是秦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甲俑的服裝與中型甲俑的服裝的主要區別是在腦後紮六股扁髻。有的綁腿,有的綁綁腿;有的穿靴子,有的穿鞋。有的持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中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向左下方,物體不明。目前,壹號坑共出土51件平髻甲俑,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戰車步兵俑29件。

圖1圖2圖3

圖4圖5圖6

武士俑(壹號坑出土)

這兩個戰士形象是輕步兵形象。穿著有領子的長衫,腰間系著皮帶;穿短褲,綁腿;腳踏滑板;頭上的圓發髻。左手如劍,右手如弓。俑旁有成捆的銅鈸和銅弩。圖7中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形,凹凸不平,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中的武士俑,高顴骨,大胡子,看起來像是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目前,壹號坑已出土400件身著戰袍的武士俑,大部分是軍陣的先鋒。

騎兵俑(二號洞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出土,馬長約2米,頭高1.72米。馬背上刻著馬鞍,頭上戴著纏繞的頭、鉆頭和韁繩。騎兵俑身高1.80米,站在馬前,壹手握韁繩,壹手拉弓。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戰車短,長度只有齊腰長,肩上沒有墊肩鎧甲,便於騎馬和搬運弩。上衣袖口窄,雙翻領蓋在胸前,齊膝,擡腿上馬更方便。我穿著褲子,短靴,戴著壹頂圓帽,下巴底下有壹個帶扣。騎兵俑的服飾是秦服飾與古代“胡服”交融史上最典型的例子之壹。

鞍馬(二號坑出土)

2號兵馬俑坑T12試掘完成。馬長約2米,頭高1.72米。剪鬃編尾,聳耳,張口如嘶,在馬背上刻壹個兩端微微凸起,中間凹進去的鞍墊。馬鞍的質地像皮革,鞍面呈紅色,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馬鞍襯有綠矛,馬鞍的兩側和前後兩端用葉子狀和條狀的絲帶裝飾。馬鞍上有壹個類似皮革的搭扣,纏繞在馬的肚子上,將馬鞍牢牢固定在馬背上。秋爬在馬鞍後面的馬臀上,防止馬鞍向前滑動。過去人們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始於漢代。兵馬俑坑的騎兵馬的發掘,證明秦代有矮橋鞍,但沒有馬鐙。馬鐙始於西晉,隋唐出現帶馬鐙的高橋鞍時,騎兵馬具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坑出土)

鞍馬頭部鞍馬部分

壹個牽馬人的頭像(二號洞出土)

2號兵馬俑坑T12試掘北半部出土。面容端莊,壹雙大眼睛畫著眼白眼黑,火辣辣的。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變化符合解剖學原理。是壹件優秀的藝術品,身上還留有很多色彩。猩紅色的項圈和鎧甲帶分兩層畫在臉上,下層是紅色,上層是粉色。

皇家手俑(當地壹號坑出土)

出土於壹號兵馬俑坑東端,T10廣場壹輛戰車過坑旁。總高度為1.88米..身穿鎧甲,肩無肩章,頭戴長冠,其中下巴下有壹條領帶。雙臂向前半舉,雙手處於受控位置。他微微前傾,低頭,專註地操控著車馬。他是壹個忠誠的司機。兵馬俑坑出土的帝王手俑頭上都戴著皇冠,地位高於普通士卒。

禦手俑(二號窟出土)

在兵馬俑T1號坑出土。身高1.89米。穿著長木筏,穿著盔甲,綁腿綁腿,滿滿的鞋子,還有壹個圓圓的發髻。頭戴長冠,冠下有帶,帶尾垂於胸前。鎧甲服比較特殊,手臂的鎧甲(舊稱肩甲)和手腕壹樣長,手上套著護手甲,脖子上也圍著鎧甲(舊稱盆領)。這種盔甲至今只在考古發掘中見到過。古代戰車中,禦者站在戰車上控制車馬,目標很容易被敵箭射傷。壹旦禦者受傷,車易就會失去控制,造成軍隊的混亂和失敗,因此特別註意保護禦者。

車友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坑南側T1經過試掘,現已開挖。身高1.82米。還有禦手俑和車坐俑。三個俑在車上排成壹條橫線,中間是禦手,兩邊是武將,古代稱為車的左右。這個小雕像生活在車的右側,因此得名車友小雕像。穿著長衫,披著鎧甲,綁著護腿,滿鞋。宛圓髻。左腳向左跨半步呈丁步姿勢站立,右臂前屈持矛槍等武器。左臂下垂,袖子系在肘部,曲掌掌心向下壓。把妳的頭稍微轉向左邊,註意聽令狀。只要妳壹聲令下,妳就可以躍上汽車,馳騁在戰場上。

車坐像(二號窟出土)(圖2)

2號俑坑南側T1試掘。身高1.82米。位於戰車左側,形似車,壹手握長柄兵器。古代戰車中的三個武人的職責是:欽差統帥負責駕駛車馬,戰車的左右負責與戰車兩側的敵人作戰,所謂“左攻左”、“右攻右”。古代車戰,雙方戰車在錯誤的樞紐相撞,左右車的分工適合這種戰法。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圖2)

壹號坑出土,壹輛指揮車後面,高1.93米。身著內外袍,覆以鱗甲,前胸甲下擺尖,後甲下部齊腰長,兩肩無肩(肩甲)。戴上皇冠,穿上鞋子。他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入袖中,左手握拳,握著不知名的東西。他五官精致,留著長胡子,看上去足智多謀。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圖3)

出土於壹號兵馬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指揮車旁,軌道附近有1銅鈴。鐘聲是指揮軍隊的命令之壹。所謂擊鼓為行軍,鳴金為撤退。小雕像高1.95米,身穿有領右領的雙袍,腰間系皮帶,護腿,頭戴皇冠,不穿鎧甲。這是壹個輕載壹般雕像。左手如劍,右手半握,不明物體。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

出土於壹號兵馬俑坑東端,在T10廣場壹輛通過洞穴的指揮車旁,鐵軌附近有鼓的痕跡。鼓是將領指揮軍隊時使用的命令之壹。俗話說“鼓若先進,重鼓必擊”。小雕像高1.96米,身穿雙袍,覆鱗無肩。指甲周圍的圖案已經脫落。頭發在腦後盤成壹個扁平的發髻,戴上皇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用食指和中指夾在袖中,左手半握拳,握法不明。下巴留著長胡子,面帶微笑,看起來很開朗。衣角上有“宮藏”的印章,是陶工的名字,也是這個小雕像的制作者。

將軍俑(壹號坑出土)

出土於壹號兵馬俑坑中間壹輛指揮車旁,高度1.97米。穿著五顏六色的魚鱗,指甲上的花紋已經脫落,只在泥土上留下痕跡。戴皇冠,皇冠下巴下有個領結,尾巴浮在胸前。雙手放在腹部前當作劍。胡子,開朗的外表,豁達的性格。

將軍俑(二號洞出土)

在2號斜井東北角的T4試掘中出土,總高度為1.95米..穿著雙層長袍,披著鱗片,短肩,戴著王冠。雙手垂於腹前,形如劍,二號坑統帥方陣由跪俑和豎俑組成。這個將軍雕像位於弓弩手方陣的左後角,是弓弩手的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