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澳新,西海的澳潤和北海的澳順。
臉紅須東,白發須西,橘發須南,黑發須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不是中國獨有的,很多民族都和龍的神話傳說有關。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敬畏龍、與龍有關系的國家,是獨壹無二的。在中國,有數以千計的地方有龍的名字,其中有數字,如吉林的二龍,江西的三龍和遼寧的斯隆。有的以龍身為題,如江西的龍頭、四川的龍角、貴州的龍額、黑龍江的龍爪;有些龍族可以由龍王、龍母、龍族、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組成。中國有40多條帶“龍”字的河流,大家熟悉的黃、藍、紅、白、黑龍分布在四川(黃龍河)、河北(青龍河、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黑龍港河)、甘肅(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黑龍江(黑龍江)。幾乎每個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王龍寺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痕跡。衣服是長袍,龍冠;吃龍蝦、桂圓、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庭;有龍舟和大車。家具包括龍椅和床。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會跳龍燈,在五月的端午節會舉行龍舟比賽。動物包括龍和跳蚤;植物包括龍葵、龍舌蘭、龍須菜、龍須菜、臭柏和國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起重機。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書中與龍有關的名詞有上百個。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中收集的龍的神話故事有81個。在中國,龍幾乎無處不在。龍文化歷史悠久。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也是原始人的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而不存在於生物的虛幻生物。現今已知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征: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壹些研究指出,龍的形象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戰爭和結盟,信仰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袖,龍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仰的旗幟。其他民族原本信仰的圖騰形象逐漸被吸收、豐富為龍的形象,於是龍的特征越來越多,形象也日益復雜、強大。
人們也在龍身上集中了各種美德和優秀品質。我們從很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勇敢善戰,不懼任何暴力;龍是聰明的。它甚至可以預見未來。龍的能力高,可大可小,變化多端,能布雲雨,電閃雷鳴,說話移山,神奇無邊;龍族富有,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為人正直,善解人意。為了拯救人類幹旱的苦難,甚至觸犯了教條。在龍身上集中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世間的傑出人物在人們中間也常被稱為龍。諸葛亮所謂的臥龍先生就是壹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龍帝和天帝
龍帝又稱天帝、玉帝,據說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這在《史記》中有記載。《閉經》,黃帝和老百姓在壽山挖掘銅,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壹個大銅鼎,放在景山腳下。鑄造青銅鼎時,壹條龍垂下胡須歡迎黃帝上天。黃帝騎在龍背上,大臣、妻兒也紛紛爬了上去,壹人70多人。這時龍升天了,其余大臣擠不進去,壹個個捏著龍的胡子。龍須肉因為分量太重而折斷,黃帝隨身攜帶的弓也被拉了下來,臣子們只好捧著龍須肉鞠躬哀號。黃帝升天後成為天帝。
史書記載,官書也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式”。簡單來說,就是說黃帝是黃龍的化身。黃龍是龍帝,五行屬土,居中。它是道教宗教觀中的龍首和天師。漢代典籍中也有提及:“黃龍為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諸神之精。可以是巨大的,可以是詳細的,可以是安靜的,可以是明亮的,可以是短暫的,可以是漫長的,突然存在,突然死亡。王釣魚無濾,若到深淵,應與諧遊於池中。”,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視龍為聖物,神物,變化多端。它們可以又細又大,又短又長,它們可以深入水中,翺翔天空。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壹部書中都有關於龍的傳說,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更是數不勝數。《易經》等經典著作對龍進行了完整系統的闡述,並賦予其哲學意義。八卦中用龍來說明幹卦,也是《易經》中的第壹卦。
另外,歷代都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很多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也有龍的傳說。到了黃帝時代,就有乘龍升天,應龍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傳說。於霞治水,傳說有壹條龍用尾巴畫壹條河來分流洪水;漢高祖劉邦,據說是其母夢見與紅龍交配後懷孕而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往往把各種美德和優秀品質都集中在龍身上。傳說每年二月初二炸玉米的傳統是為了紀念壹龍為解決人類幹旱之苦,甚至不惜觸犯教條。傳說玉龍因不忍百姓受旱而幫其求雨,被玉帝囚禁,並立下規矩,只有金豆開花時才會放生。人們聚在壹起炒玉米,因為他們感激玉龍的義舉。因為它看起來像金豆盛開,所以負責的太白金星弄錯了,放了玉龍。每年二月初二炸玉米的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中有正義的龍為善,自然也會有邪惡的龍為禍。隨著人們智慧的開啟和佛教信仰的傳入,龍王在民眾中的形象發生了變化,龍王作為道教傳統之壹,也開始扮演反派角色。在中國許多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也有龍的傳說,其中不乏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壹樣,據說之前有白龍作災。後來,在河邊的壹個村子裏,壹戶人家生了壹條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趕走白龍的,村民們按照它的指示支持它。最後白龍被除掉,人們把這條河命名為黑龍江,以紀念黑龍。四川九寨溝有壹個臥龍湖,湖底有壹個乳黃色的石梁,據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壹條叫黑水河。據說這裏曾經有壹條大黑龍。壹條白龍生活在白龍江裏。傳說黑龍因為嫉妒九寨溝的風景,把那裏的水吸了起來。小白龍知道後,把白龍江的水噴到九寨溝,恢復了它的美麗。黑龍知道後,與白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戰敗時,黑龍毒化了計劃,小白龍被迫逃到九寨溝的壹個湖中。黑龍驚動了萬山神藏查白龍下落,最後被萬山神囚禁,無法再作惡。萬山神為了表彰它,給了白龍壹套金甲,這就是臥龍湖傳說的由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王
龍在民間文藝中被擬人化,海龍王利民害民。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話劇《劉壹傳蜀》、《張朱鈺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
在西遊記中,有很多關於龍的描述和故事。隨著人們智慧的開啟和佛教信仰的傳入,龍王在民眾中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在此之前,龍王的印象總體是正面的,但是佛教開始興盛之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變成了配角,甚至是小醜。西遊記裏,孫悟空大鬧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東海龍王敖光龍宮。面對孫悟空時,四海龍王無力反抗,只能戰戰兢兢地獻上金剛棍、金甲等寶物,出場時間少之又少。因為他放火燒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所幸被觀音菩薩救下,成為唐三藏白馬龍王。這是另壹個著名的三王子敖潤,白龍王,西海。
《封神演義》中的龍王
除了《西遊記》中提到的四海龍王,另壹部小說《封神演義》中也有壹個龍王。《封神演義》又稱《封神榜》,是明代中後期許所撰,也有壹種說法是由揚州道家思想家呂錫行改編。
《封神演義》是根據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改編,描寫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世龍傳說》中,田中芳樹多次提到四海龍王奉天帝之命,幫助周朝討伐商周,而在《封神演義》中,龍王也有出現。然而,在《眾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吳州戰爭中並沒有扮演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正如龍堂石在《創世傳說》中所說,在任何文學作品和經典中都沒有提到四海龍王參加過吳州革命戰爭。《封神演義》裏龍王的角色和《西遊記》裏差不多,變成了配角,小醜。
在神榜中,哪咤扮演了《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角色。固執的哪咤不知道他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神仙的寶貝。他在九河灣洗澡的時候把肚兜放在水裏,弄得東海都在抖,連水晶宮都在抖。東海龍王敖廣(也有敖光的說法)派人調查,但被派去的人都被固執的哪咤殺死了。敖廣派他的三王子去調查,但三王子也被哪咤殺死了,甚至被哪咤剝皮抽筋。最後,敖廣向哪咤的父親李景行認罪,並發誓要告訴天帝。哪咤不服氣,把在路上的敖廣打了。最後四海龍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天帝,並把李靖的家人抓起來在天庭受審。這時候哪咤自己挑毛病,剖腹把腸子割出來,把骨肉還給父母,才平息了這件事。最後,哪咤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成為武王進攻戰的先鋒。之後的《封神演義》中也沒有提到龍王。可見,四海龍王助周朝討伐商周的說法純屬田中芳樹的杜撰,並無確切的神話傳說背景支持。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在青海省某地。其實青海省有龍泉鄉嗎?前壹段提到,幾乎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以龍泉命名的地方就有好幾個。龍泉在哪裏?壹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龍泉縣。唐朝以前這裏叫龍泉鄉,唐朝在這裏設縣。龍泉因壹把“龍泉劍”而得名。據春秋時期越國史書《越絕書》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壹位將軍,越國有壹位歐冶子,兩人都是著名的鑄劍人。於是他派人請兩個有名的藝人用重金為楚國鑄造了壹些鐵劍。應聘後,他們挖通了山,排幹了山中的溪水,找到了鐵礦的精華,鑄造了三把劍,壹把叫龍源,壹把叫泰亞,壹把叫工部。後來,為了避開唐高祖唐高祖的禁忌,龍源劍改名為龍泉劍。剛才提到的浙江省龍泉縣,在縣城南面有壹個劍池湖。相傳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又名龍源,所以此地叫龍泉。
但也有幾個地方叫龍泉。除了剛才的龍泉縣,還有壹個浙江永嘉縣的龍泉。據《水經註》記載,泉眼中的水紋已成了龍的形狀,牲畜不敢在此飲水。河南西平縣也有壹個龍泉。古書上說這個春天可以磨劍,讓刀刃變得堅固。江西有個龍泉場,南唐時曾設龍泉郡,今稱隨州。貴州有壹個龍泉坪,明清時還叫龍泉縣,後改為全峰縣、鳳岡縣。那麽,青海省有龍泉鄉嗎?在可考的資料中,沒有,可能有壹個小村莊或鄉鎮叫這個,但不清楚是否真的能通往昆侖。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神靈之壹。太上洞《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62個龍王的名字。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宋太祖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使河長及時犧牲。《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
於是,龍王的職責就是播撒雲雨,為人們消暑除煩,龍王治水也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東申遠咒經》中的“龍王之品”說“土地幹旱,五谷不收,三三兩兩不知時”元初佛乘五色雲來地,與龍王等天王壹起傳法,拯救眾生,得時滋潤。
關於龍王的生日,各種文獻記載和當地民間傳說都有差異。在過去,供奉龍王的寺廟幾乎和城隍地的寺廟壹樣普遍。每當風雨失衡,久不下雨,或者下了很久的雨,百姓都會去龍王廟燒香,祈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善變,促性,利萬物。是多鱗之首,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形象。說到細長,它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種動物,具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它有許多名字。有鱗者謂之龍,有翼者謂之,有角者謂之[多塔]龍,無角者謂之秋。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無所不能。在神話中,它是海底世界的主宰(龍王),在民間是吉祥的象征,是古代皇權統治的體現。
壹個傳說是...
龍的改革神話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大法寶:壹是伏羲送給他的河圖、玉簡;第二,天空中的應龍用尾巴劃著地面為他指引方向。余帶領民工沿著那條劃著尾巴的線路挖河分洪。第三種是烏龜,它把剩下的石頭和壤土扔到低窪的地方。
有壹天,壹條黑龍在大壩附近的洪水中翻滾,興風作浪,推倒了大禹等人辛辛苦苦修建的大壩。應龍告訴王禹,這是壹條漂亮的七八歲的龍,邪惡的靈魂太重了,無法被糾正。於是烏龜帶著大禹友好地來到壹座高山上,看到頭上長著壹對白得耀眼的角的黑龍,正在嬉鬧翻騰,不時掀起浪花。大禹引導它,它卻完全不理會。大禹於是拿出壹塊彩色的小石頭,放在烏龜的尾巴尖上。石頭立刻變成了壹塊巨大的石頭。
烏龜尾巴輕輕壹甩,天空劃出壹道朦朧的彩虹般的弧線,七彩石正好落在烏龍額頭頂上的兩個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道:“這點小花石我幫不了。
但是七彩石壹直在膨脹。很快,龍的角收緊了,它痛苦地搖著頭。七彩石不斷生長,最終降服了惡龍。從此,滿龍成了大禹的得力助手,聽候他的調遣。
龍窯傳奇
傳說古代太湖有壹場烏龍。當它長大後,玉帝把它叫到天上,讓它負責在耕雲播種。哪裏幹燥,烏龍先喝夠太湖的水,再往那個地方噴。烏龍噴的水是雨。
但是有壹個地方,玉皇大帝的大新通訊社是不允許烏龍噴水的。這個地方是太湖之西的丁山,蜀山的義蓮。因為這個地方的人不尊重天帝,所以玉帝會懲罰他們。但烏龍不忍心看這個地方的百姓受苦,就偷偷下雨,惹惱了玉帝,派天兵捉拿烏龍。烏龍與天兵天將大打出手,最終寡不敵眾,渾身是傷,倒地而亡。當地人非常感激烏龍,所以他們埋葬了烏龍的屍體。
不知過了多少年,埋土的土堆上出現了許多洞。人們發現所有的洞都是空的,烏龍的骨頭不見了,留下了壹條長長的隧道。後來,人們把這個洞當作窯洞,發現陶器燒得更多、更快、更徹底,還節省木材。從此,這個地方就叫五龍窯。當地建了很多窯,仿照五龍窯,稱為“龍窯”。
龍馬傳說底片圖片
在洛陽東北的金夢古城壹帶,在古代是壹個水生植物豐富的地方。傳說古時候突河裏曾經出現過壹個妖怪。它的頭像龍,身體像馬,鬃毛卷成無數個漩渦。人們根據它的形狀稱它為龍馬。據說這龍馬是水裏的龍變的,極其兇猛。它的到來使得附近的洪水橫流,莊稼被毀,人們無法生存。
正當人在生死關頭,伏羲騎在六條龍上降服龍馬。說也奇怪,龍馬立馬變得溫順善良。後來,根據龍馬上的漩渦,張西仔細研究,坐了8864天,終於算出了八卦。“龍馬只為天地,河首得聖人心。”為了紀念伏羲和馬龍,後人修建了壹座名為負圖寺的寺廟。廟前立著兩個大碑,上面刻著“河故道圖”和“馬龍負圖”。
大鵬鬥惡龍傳說
根據納西族的傳說,曾經有壹個偉大的酋長,他有壹個兒子和壹個女兒。為了防止死後子女爭奪財產,他把世界壹分為二,把子女壹分為二,並指出生活在陸地上的兒子是人,生活在海裏的女兒是龍。
後來酋長死後,生活在海裏的龍不斷入侵陸地,它們的子子孫孫經常毀壞人們的莊稼。為此,人們請來金翅大鵬,將惡龍抓捕並捆綁在海底,給予她嚴厲的懲罰。從此惡龍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小白龍的故事
泰山黑龍潭下有壹座白龍池。據說小白龍曾經住在這裏。有壹次,玉帝告訴小白龍要下暴雨,但是他不忍心破壞老百姓的莊稼,只下了毛毛雨。這激怒了玉帝,並派他到地球上努力工作。
小白龍去人間做短工,和壹個叫崔的姑娘談戀愛,結婚了。有壹年,趕上大旱,莊稼快枯死了,小白龍偷偷以龍的形狀出現,幫忙做了壹場透雨。但是它的原型被發現了。聽到謠言後,他的妻子不相信,問她的丈夫,讓他看看他的真面目。小白龍被迫現出原形,把老婆嚇死了。後來,為了紀念澆地為民的好處,人們在泉邊建了壹座白龍寺。
龍女偷了鞭子。
秦始皇統壹六國稱帝後,仍然感到不滿。他壹直認為,如果能把西邊的山填進東邊的海,土地就會變得平坦寬闊,那就心滿意足了。他只是壹時想不出好辦法,這個想法只能留在心裏。
當時北方有壹個金努人,經常騷擾南方的秦邊境。秦始皇命令全國各地的許多人在北方修建長城。監工們強迫這些人沒日沒夜地幹活,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生了病,受了傷,死在曠野裏。但為了趕工期,他們還是帶著壹批批的人去堆,去運土,去擡石頭,去砌墻。長城沒有完成壹半,而且在山裏。
這種情況驚動了天上壹位好心的仙女。為了解除人間的苦難,她化身為拄著拐杖的老婆婆來到長城遺址,假裝尋找兒子,加入了采石隊。她拿出壹捆又細又長又漂亮的花線,分發給這裏的每壹個農民工,告訴他們只要把線的壹端綁在石頭上,拿著另壹端,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石頭拉走。我們誰也不相信壹根細線能拉動幾千斤重的石頭,但又舍不得老人的好意,只好用線試試。沒想到,奇跡真的出現了:那塊幾千斤重的石頭像大棉球壹樣輕輕壹拉就向前滾了好幾米!大家高興極了,趕緊向“老婆婆”道謝,可是“老婆婆”早就不見了——她去外地送花了。接下來的幾天,民工們幹活比以前輕松多了,有說有笑,幹的活也多了。
可惜好景不長。這個秘密很快就被監工發現了,監工馬上把它報告給了秦始皇。起初,秦始皇不相信。他親自去工地觀察了壹下。果然,幾年前的他不禁又開始思考:壹根細細的花線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如果把所有的花線都集中起來做成壹條鞭子,難道就不能把山趕跑,完成把山趕向大海的夙願嗎?他越想越興奮,仿佛看到了移山填海的壯觀景象,立即下令沒收所有的花線。回到鹹陽,連夜召集民間能工巧匠,將花線織成結實的“山鞭”。
鞭子做好了,等了壹夜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對著附近的華山揮起魔鞭,橫抽壹條梁,豎劈壹條河,把壹座美麗敦實、棱角分明、處處峭壁的華山打得異常陡峭。
看到“山鞭”如此受神喜愛,秦始皇稍微準備了壹下就出發了。他來到中國的最西部,命令壹位將軍帶著壹頭大象帶路。他壹路上不停地對著山和山揮舞著鞭子。山神害怕被神鞭打,拼命跟著大象往東走。壹路上,山越聚越多,仿佛野畜群在漫天移動。多麽壯觀的場面啊!沒幾天,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山就被趕下來了。
秦始皇趕填海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東海龍宮。老龍王急壞了,如果大海真的被填平了,他在哪裏安家?他想請求諸神收回鞭子,已經來不及了。要知道,天上壹天,地上壹年,等他玩玉皇大帝的時候,恐怕東海早就變成馬平川之地了。去攔住秦始皇,怕秦始皇反目,抽他幾鞭子。唉,苦苦思索沒有結果,龍王差點暈倒。
龍王有三個女兒,小女兒三公主最善解人意,聰明漂亮。看到父親得知自己病重,她很心疼,就過來問個明白。龍王只好告訴她真相,三公主卻掩嘴笑道:“有什麽了不起的?我只是不想秦始皇再趕山了。有什麽難的?父親,請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說完,她轉身離開了龍宮,獨自前往秦始皇要駕山的貴州平壩峰山。她把自己變成了壹個美麗的仡佬族姑娘,扯下頭發到處亂抓,在山腳下的公路附近奇跡般地出現了壹個涼棚。棚子裏的桌子上擺著熱騰騰的香茶和可口的飯菜,三公主坐在棚子裏。
況且秦始皇開了幾天車又累又餓又渴。天黑時,他到達了高楓。他看到路邊涼棚裏的桌椅,茶,酒,菜,還有壹個艷麗的姑娘。他也是壹個貪吃的情人,所以他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他走進涼棚,漫不經心地坐在椅子上,把山鞭放在桌上,點了酒和菜,用甜言蜜語戲弄三公主。三公主壹邊對付秦始皇,壹邊委婉地勸酒取食。不壹會兒,她就醉了,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三公大師從壹棵棕櫚樹上摘下壹片棕櫚葉,吹了幾口氣,把它變成了壹條真假難辨的假“山鞭”,換成了壹條威力無窮的真鞭,高高興興地回到龍宮向龍王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秦始皇醒來的時候,已經天亮了。當他睜開眼睛時,他看到四周都是草,連個鬼也沒有。昨天,涼棚他灑了,滿桌子的酒菜和那個漂亮的女孩都不見了。幸好“山鞭”還在他身邊。他站起來,止住身上的草沫,彈掉帽子上的灰塵,繼續開車上山。他從左邊拿了壹條鞭子,但他可以拿鞭子。群山沒有移動。他連抽了十幾鞭,鞭子都抽爛了,還是沒有效果。他這才明白姑娘的道,鞭子被調換了,只好沮喪地回到鹹陽。秦始皇從高原上趕下來的那些山再也回不去了,都聚集在廣西和貴州,也就是今天的十萬大山。
龍女傳奇
龍女的傳說起源於更早的唐朝。《梁思公紀》記載,東海龍王的女兒掌管龍王的寶珠,梁武帝以焚顏祭龍女,龍女賞賜各種珠寶。佛經中也有龍女成佛的故事。唐朝以後,龍女的故事多與男女愛情有關。比如唐代李的傳奇《劉壹傳書》,描寫了壹個凡人與龍女從相識、書法到戀愛、結婚的故事。唐末有人認為是《靈異傳》,杜光庭《異朝錄》中也有類似的故事。
元代戲劇家李的劇作《竹海》中,女主人公三娘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她美麗又單純。壹天,為了趕走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她帶著侍女到海邊遊玩,被張羽彈琴的聲音深深打動。於是她不顧自己是龍神的女兒,私自和張羽訂了終身。她還主張送給張羽壹個信物——艾帕,並約定8月15日中秋節招張羽。最後,在張羽的掙紮下,她迫使父親龍王同意了這樁婚事,最終幸福地嫁給了張羽。
龍王家族的故事
傳說龍王有自己的家庭,包括龍子和龍女。六朝時,據說有500名印度商人下海,請和尚做隨行法師。到了海邊,他受龍王之邀,為龍王的四條龍講佛經。《西遊記》裏也有龍把壹匹馬變成了唐僧的坐騎的故事。明代徐應秋在《玉堂變惠》壹書中記載了九個龍子,有著形象各異、性格迥異、愛好各異的有趣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