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易經包括兩部分:易經和傳記!
經典指的是周易!
傳指《易傳》,又名《十翼傳》(孔子或其弟子所撰)。
下面詳細說壹下:
壹、《易經》的形成歷史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上古、西周、春秋、戰國三個階段,時間跨度長達數千年。
在古代,八卦是伏羲根據當時的世界來定的。這時候我們稱之為先天八卦。
西周時,文王作六十四卦(即《封神演義》中周文王輔姜子牙)。這時,我們把八卦稱為“後天八卦”或“文王八卦”;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寫了《易經》。
至此,《易經》已經形成了壹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之所以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並不是因為文王或者伏羲創造的八卦不完整,而是因為孔子的《十翼》之後,更便於我們後人理解。
《漢書·藝文史》說:“人比三賢,天下有三代”。三賢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諸子、孔子。從以上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易經》不是壹個人壹次寫出來的。
除了《易經》,從古代到中世紀,還有兩部《易經》,分別是神農的《連山易》和黃帝的《軒轅歸藏易》,但這兩部基本失傳了。(另外,我個人認為不能說完全失傳,但都已經散見於中醫、風水學等諸多門派。以後我們會給出詳細的例子。)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周易+十翼。(註:十翼也叫易傳)
壹本從古到春秋戰國的書,經過三四千年的醞釀,如果是壹壇酒,打開這麽久,還會這麽香,這麽沈!
即使是兩千年後的今天,研究《易經》的名人也數不勝數(詳見我的《學習易經》壹書的相關章節)!
二、孔子的十翼
周易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經常看我文章的人應該都知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最大的區別就是卦位的不同。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兩者的用法是不同的。什麽時候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尤為重要。我在《後天八卦在掌中如何排列》裏講過後天八卦在掌中的排列組合,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參考壹下。
然後再來十翼。什麽是十翼?
說的通俗壹點,十翼是孔子的十個“讀經周易”,是他自己對周易的理解!
有人說既然沒什麽新鮮的,那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這十條不是壹般的文章。他們用壹種更通俗的語言來幫助我們更快地理解周易的用法。
孔子非常喜歡讀《易經》,甚至癡迷。有壹個詞叫做“邊巍三絕”。這個成語說孔子讀了那麽多遍《易經》,捆《易經》的繩子已經斷了很多遍了!
別人讀過《易經》,就算有,但是孔子壹口氣寫了十篇《讀後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也叫《十翼》。“翼”是指“翼”和“輔助翼”。《十翼》可以理解為孔子對《易傳》的全面闡釋,使人們對《易傳》的理解更加清晰。
之所以叫“翅膀”,是因為這十片像羽毛壹樣,給《周易》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當然,很多人認為《十翼》不是孔子寫的,是他的學生寫的,而且是以他的名義寫的。
讀《周易》壹定要讀《十翼》。這十條真的太重要了。
三、十翼給周易帶來的變化
《十翼》共十章,包括傳、傳、系詞、文言、蔔筮、序蔔、雜蔔。
《荀傳》分為總述和卦爻辭兩部分。
《象傳》分上下兩部,是對卦爻辭的解釋,如坤卦,其言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是“土”的形象,特點是慷慨。通過觀察地球的形象,聖人告誡後人要以地球的形象為榜樣來容納人。
此外,大象還分為“大象”和“小象”。《象傳》對每壹卦的解釋稱為“象”。那麽什麽是大象呢?
所謂“小象”,就是每個卦的解釋。
比如說。
幹占蔔(?),第九天的口號是:不要用潛龍!
幹卦對應的形象是:“不要用潛龍,陽在下。”它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麽第九天是壹條潛龍。是因為“陽在下位”,這些詞語的解釋都是“小象”。
《文言傳》可以理解為對乾坤兩卦的補充解釋,只解釋了乾坤兩卦,其他62卦都沒有解釋。因為幹坤是“易之門戶”,聖人會專門對其進行點評。
《內聚傳》分為兩部分,是對《周易》思想的整體闡述,包括《周易》源流的追溯和《周易》理論的深入探討。可以說是孔子對《易經》思想的匯報。是學習易經的人的必讀之作,而我也經常引用書中的話來講解很多基礎知識,其重要性可見壹斑。
《說卦傳》、《八卦》的產生和對《八卦》的解讀,也隱含著對八卦的理解和對其內涵的解讀,可以說是第壹部《八卦全集》。
《易卦傳序》解釋了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告訴人們六十四卦為什麽是這樣排列的。如:“萬物生而為蓋,故施而為蓋。傻子就傻子,事情就幼稚了。”,解釋了為什麽占蔔之後是占蔔。
《雜卦傳》是對六十四卦義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各卦的主要特點,如“剛柔並濟,憂大於樂”。
這十篇中,有五篇是獨立的篇章,分別是系辭(上下)、蔔筮、序卦、雜卦,其余五篇則是和《周易》壹起詮釋的。
《易經》中每壹卦的結構,開頭只包括三個部分:卦名、卦言、爻辭。孔子寫了《十翼》後,又在每壹卦上加了“俳句和圖像學”。
在圖像學中,首先包括對卦爻辭的解釋;其次還包括對卦的解釋,卦名為象、象。我們舉個例子,如下圖,“幹瓜”的結構。
在現在的《易經》中,每個卦的結構都是以此為藍本的,比如按照卦名、爻辭、俳句、象數、小象數來顯示。
這時,我想起了孔子的壹句名言。“遠離鬼神”。孔子沒說不信鬼神,只說“敬而遠之”,對易經情有獨鐘,說明易經雖然有“占蔔”的功能,但並不迷信!
當我們搞清楚了《易經》的結構,就明白了孔子為什麽對《易經》如此癡迷。
易經的四維空間
易學體系主要包括“理、象、數、業”四個方面,也稱為易學的四大功能。
“理”是自然的道理,是事物的道理,是萬物變化的道理,是尊老愛幼的道理,是剛柔相濟的道理,是靜止的道理。《周易》經文的啟示就是要註意這壹點。
“象”是壹個卦,對應萬物。
“數”是模擬事物變化規律和關系的數學方法。
“表意數”是核心,“占”是“表意數”的綜合運用。“理”和“象”更像是同壹事物的兩面,壹個是“理”,壹個是“象”。我壹再強調:“理性是事物的骨頭,就像事物的肉壹樣。物無骨不能立,骨無肉不豐。”。無論用哪種卦,都不能離開“理”,只看“象”。“理”和“象”是壹致的,不能偏廢任何壹方。
《內聚》說:“古人把齊王家列入天下。他們擡頭時觀察天上的形象,低頭時觀察鳥獸的花紋和地面的適宜性,他們把近的都帶了,把遠的都帶了,於是就開始八卦,溝通神靈的德行和萬物的感受。”
前壹篇說“占蔔師必掛”!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通過八卦來傳遞信息,這個傳遞載體就是卦象。世間萬物皆有其象,《易經》把萬物之象高度概括為八卦,即萬物之象。
易經的應用就是把“萬物之象”變成“易”。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這只是第壹層,接下來會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易經》中的數在現代科學的應用中已經證明了它的實用價值。在今天的數字時代,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圖像和文字轉換成可以存儲、接收和發送的數字信息。
而且《易經》還包含了象與數的應用關系。比如壹對二、三震、四浪、五嶺、六根、七坤、八其他也屬於數的範疇。所謂“數是符號”“象是數”,象和數是壹體的,不可分割的。
動詞 (verb的縮寫)易學應用的分類
大多數人學易學是因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更多時候是想學點“占蔔”。雖然易經不僅僅是用來占蔔的,但是最常見的方式還是通過占蔔來學習易經,我們會詳細開辟章節來解讀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