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夕-年獸傳說
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面目猙獰。“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吃牲畜,傷人性命。所以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
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噓,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只有村東的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夜,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
老婦人驚訝地仔細看,發現他英俊瀟灑,精力充沛,與眾不同。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當我們接近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
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湧向老婦人的房子,卻發現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未燒的竹子還在爆炸,房子裏的幾支紅蠟燭還在發光...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親朋好友家中祝賀、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獸的方法。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壹
釋義春節是農歷的第壹年,俗稱“過年”。
起源:春節的起源在中國大約有40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人最熱鬧、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時節。直到南北朝時期,春節才改為年末,壹般指整個春天。此時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人們把它作為新的壹年的開始。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農歷改為公歷後,將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才正式將正月初壹這壹天的新年定為“春節”,所以很多人至今仍稱之為春節。
相關傳說
年份:
人們常常把春節稱為“過年”,“年”的本義與今天有著根本的不同。據說在古代,有壹種世界上最兇猛的野獸叫“年”。它長得比駱駝還大。跑得比風還快,吼得比雷還響。壹出來,人吃人,動物受傷,人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眾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在深山裏,每年只允許它出來壹次。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年”有三怕——怕紅、怕噪音、怕火。於是,有壹年臘月三十晚上,大家在門口貼紅紙,不停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在屋裏點壹夜的燈。“年”晚上來看壹看,家家燈火通明;壹聽,到處都是開槍的聲音,把它嚇進了村子。白天,它又偷偷下山,卻發現家家戶戶的門還是紅紅的,到處都是鼓聲,嚇得它掉頭就往回跑。從此,“年”再也不敢來了。據說他餓死在深山老林裏。後來,人們把“年”和“驅年”的預防變成了平安穩健的新年。“年”沒了,但過年的習俗還在。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鞭炮,響亮的鑼鼓,年復壹年。
適用區域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滿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達斡爾族、侗族、黎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但節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意義。
習俗
放鞭炮,貼春聯,慶祝新年。
發展
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在古代,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元旦和春節的關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第壹個月的第壹天通常是春天開始的時候,所以農歷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被定為“春節”,通常被稱為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是壹個傳統的節日,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其中大多數主要是祭祀神佛,祭祖,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3.元宵節之壹——東方朔和元宵節女孩
有壹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根據傳說,漢武帝有壹個喜歡叫東方朔的人,他善良又有趣。有壹年冬天,下了好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父母和壹個妹妹。自從入宮後,她再也沒有見過家人。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我覺得在父母面前,寧死也不孝順。東方朔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燒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會派壹位紅衣女神來拜訪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寫的詩給妳,讓皇上做點事。”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壹看,上面寫著:“長安正在搶,內廷正在被火燒,火燒了十五天,宵夜紅了。”他害怕極了,急忙邀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了壹會兒,說:“我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十五晚上壹起掛燈,全城放鞭炮放煙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讓玉帝上當。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看燈,他們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長安城內張燈結彩,五彩繽紛,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五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第二屆元宵節——燈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到處都有許多兇猛的鳥獸傷害人和牲畜,所以人們組織起來打敗它們。壹只神鳥被困並降落在地球上,卻意外被壹名毫無防備的獵人射殺。天帝得知後非常生氣。他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財物都燒了。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著百姓無辜受苦,於是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把湘雲趕到人間告訴人們這個消息。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猶如當頭壹棒。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麽辦。過了很久,壹位老人想出了壹個主意。他說:“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戶戶都裝飾房屋,放鞭炮,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認為人被燒死了。”
大家點頭說好,就準備分頭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發現連續三個晚上,世界都是紅色的,噪音震耳欲聾。他以為是大火的火焰,而且很快。這樣,人們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壹成功,每家每戶都在正月十五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壹天。
第三個元宵節——漢文帝為紀念平陸而設。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陸而設立的。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嬰做了漢惠帝。惠帝天生軟弱,優柔寡斷,權力逐漸落入呂後手中。惠帝死後,獨攬朝政,把劉的世界變成了魯的世界。朝中舊臣和劉宗室對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的殘暴,不敢聲張。呂後死後,朱呂壹直處於焦慮狀態,害怕受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大將軍的家中,他們秘密集結,密謀作亂,以便徹底奪取劉的江山。
這件事傳到了劉氏宗室的齊王劉囊的耳中。劉囊為了保護劉的國家,決定與朱呂作戰。然後,他聯系了開國元老周波和陳平,並計劃除掉呂祿。終於徹底平定了“朱呂之亂”。
謀反後,群臣擁立劉邦的次子劉恒為帝,稱他為文帝。文皇帝對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祿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北京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慶祝。從那以後,正月十五就成了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4.春節(龍在二月二擡頭)
傳說有壹次,天帝,也就是玉帝,變成了乞丐,來到人間,看到人間善惡之心。沒想到,他去乞討的第壹家,是壹個吝嗇無情的有錢人。富人不僅不肯給他食物,還唆使看門狗咬他。天帝大怒,以為天下人都這麽沒救了,立即回天,並向黑龍星座傳話,三年內禁止在人間下雨。
可想而知,三年不下雨,靠天吃飯的農民有多難!到處都有人饑寒交迫,有人快餓死了。黑龍星座認為天帝太過分了。他聽著世界的哭喊,看著餓死人的悲慘景象,害怕地球上的人類滅絕,於是違背天帝的旨意,私自為世界下了壹場大雨。立刻,大地的幹旱解除了,秧苗長了起來。人們紛紛供奉黑龍,稱之為“龍王”,連天上的神也受到冷落。
天帝最後得知這件事的時候,勃然大怒。他派人抓住黑龍,把他綁起來,放在地上。他還用壹座“青龍山”把他壓住,山口處立著壹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寫著:“黑龍之雨,違天理,應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懲罰。如果妳想重新進入淩霄館,除非金豆開花。”
地球人都抱怨過黑龍,可又有什麽辦法呢?向玉帝祈禱是沒有用的。為了拯救黑龍,人們到處尋找已經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才是春播的時候。人們在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是金豆!炒玉米,它們會爆開花朵。那不是金豆開花了嗎?這個說法很快傳開,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燒香,用鮮花供奉玉帝“金豆”。
當黑龍看到人們用這種方法救它時,他也瀟灑地擡起頭,對著蒼天大喊:“金豆開花了,快讓我回去吧!”天帝派千裏眼去看人間,果然每個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沒辦法,只好寄信給蒼龍回天庭,繼續給世人報喜。此後,為了感激黑龍拯救人民的獻身精神,民間形成了“春龍節”。二月初二,黑龍擡頭,人們會壹邊吃爆米花,壹邊看書:“金豆開花,龍王升天,雲雨升起,五谷豐登。”
5.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對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壹個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哭了壹會兒。然後把屍體埋了,發現介子推的後背被壹個柳樹洞堵住了,好像有東西。抽出來壹看,原來是壹件裙子,上面有壹首血詩:
我希望妳的主人永遠是清楚的。
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
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
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把血書藏在袖子裏。然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埋在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臨走時,他砍了壹段燒焦的柳樹,在宮裏做了壹雙木屐。他天天看著它,嘆息道:“真可惜。”“第壹步”是古代人的下屬在上級或同級之間互相尊重的稱呼,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經常帶著這份血書作為紀念,鞭策他繼續執政。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國家治理好。晉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對解推這種建功立業卻不求富貴的人十分懷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煙花來紀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的形狀,用柳樹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個東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從此,寒食和清明成為全國人民的盛大節日。每當有冷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人們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如棗糕、麥糕等。南方多是綠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節,人們就把柳條圍成壹個圈,把柳條枝放在屋前屋後,以示懷念。
6.端午節之壹——起源於紀念屈原。
根據歷史學家《屈原和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崗,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二——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流傳於江浙壹帶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第三個端午節——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她的屍體好幾天沒人看見。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在河邊日夜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7.姨媽節(六月六日)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壹位宰相,名叫胡琰。他是壹個保護和跟隨文公仲耳流亡他國的英雄。他非常聰明,受到晉國的尊敬。每次胡巖在六月初六過生日,總有無數人送他生日禮物。就這樣,呼延慢慢變得驕傲起來。時間長了,人們對他不滿意了。但是,胡彥權高勢大,人家敢跟他生氣。
胡巖的女兒公婆是當時的功臣。他對胡巖的所作所為很反感,所以直言不諱。但胡燕不肯聽苦口婆心的話,當眾罵公婆。趙年老體衰,不久就氣絕而死。他的兒子恨他的嶽父,決心為他的父親報仇。
第二年,晉夏糧遭災,胡琰離京放糧。臨走的時候,他說他壹定會在六月初六回來過生日。胡巖的女婿得到消息,決定在六月初六舉行生日宴會,殺死胡巖,為父報仇。胡巖女婿見妻子。問她:“世上的人都討厭我公公這樣的人嗎?”胡巖的女兒對父親的行為也很生氣,於是順口答道:“連妳我都恨他,憑什麽說別人?”她的丈夫告訴了這個計劃。他老婆壹聽這話,臉色變得又紅又白,說:“我是妳家的,我才不管我媽家呢。妳看著辦吧!”
從那以後,胡燕的女兒整天擔驚受怕。她恨父親對公婆傲慢無情。但後來我想起了父親的恩情,我自己的女兒也不能免於毀滅。她終於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計劃告訴了母親。母親嚇壞了,趕緊連夜給胡燕去信。
胡巖的女婿看到妻子逃跑了,知道秘密暴露了,呆在家裏等著胡巖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上午,胡巖親自來到公婆家。胡巖見了女婿,若無其事,翁婿夫婦立即回丞相府。在那年的生日會上,胡巖說:“我這壹年壹直在送飯,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也知道自己這幾年做得不對。今天,我丈夫想傷害我。雖然他太狠毒,但也沒做到。他在危害人民,為他的父親報仇。我永遠不會責怪他。女兒救了父親的危機,盡了孝心,值得我崇拜。而且我希望好丈夫看著我,不管仇恨,雙方和好!”
從此,胡巖真心變了,翁婿比以前更親了。為了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胡燕每年6月6日都會邀請女兒和女婿團聚。此事被宣傳,老百姓紛紛效仿,也在6月6日接回了女兒,應該是消災避禍的好運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彼此變得習以為常,壹直流傳至今。人們稱它為“阿姨節”。
8.七夕
傳說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的牛家莊有壹個聰明老實的小夥子。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壹起。他的嫂子馬史很惡毒,經常虐待他,強迫他做很多工作。有壹年秋天,他的嫂子強迫他放牛,給了他九頭牛,但他被告知要等到他有了十頭牛,於是牛郎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趕出了村子。
牛郎獨自把牛趕到山裏。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他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把十頭牛趕回家。這時,壹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面前,問他為什麽難過。當他得知自己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不要難過。伏牛山有壹頭生病的老牛。妳去好好餵它。等老牛好了,妳就等著吧。”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長壹段路,終於找到了生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很重,他就去給老牛打捆草。連續餵了三天,老牛擡起頭告訴他,他是天上的大仙,但是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動彈,被送下了天堂。他的傷需要用花露水洗壹個月。牛郎小心翼翼地照顧了老牛壹壹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晚上睡在老人身邊。老牛康復後,牛郎高高興興地趕著十頭牛回家。回家後,嫂子還是對他不好。她害了他幾次,被老牛救了。最後我嫂子火了,把牛郎趕出了家門,牛郎只要老牛陪著。
壹天,天上的織女和仙女們壹起做遊戲,在河裏洗澡。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認識了織女,兩人情投意合。後來,織女偷偷來到人間,成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野蠶分發給大家,教大家養蠶、吐絲、織鮮艷的綢緞。
牛郎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生了壹男壹女兩個孩子,壹家人過得很幸福。但好景不長,很快就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了天堂,恩愛夫妻從此分開。
牛郎是沒有辦法上天的,還是老牛告訴他,他死後可以用自己的皮做鞋子穿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說的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子,帶著他的孩子。眼看就要追上,恐怕太後把頭上的金釵拔了,壹個波濤洶湧的天河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邊,只能相對而泣。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搭鵲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王太後別無選擇,只能允許他們在每年的7月7日見面。
後來在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時,姑娘們會來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希望能看到他們的壹年壹度的相會,祈求上蒼讓自己也像織女壹樣心靈手巧,祈禱他們能有美滿的婚姻,於是就形成了中國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