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白的是最貴的茶湯,黑的是最好的茶杯。古人喝茶有什麽講究?

白的是最貴的茶湯,黑的是最好的茶杯。古人喝茶有什麽講究?

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自漢代以來,茶就出現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只是漢唐宋的飲茶方式和現在不壹樣而已。現在我們的制茶方法形成於元明時期。

但是,無論哪個時代,喝茶都離不開水。水質也會影響茶的口感。茶是用來品嘗的。偉大的文化學者和不幸的皇帝宋徽宗·趙霽在《論大觀茶》中說“茶以味為重”,這是真理。明代戲劇家張大富在《梅花草堂筆記》中說,“茶必生於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亦甚窘;十分之八水,十分之十茶,十分之八耳茶”,連水質的重要性都列在茶之上,可見古人對飲水的重視。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旅程,茶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三種非酒精飲料之壹。對中國人來說,茶不僅僅是壹種飲料。也是精神寄托。但是沒有它,茶就不能品嘗和沖泡。

註重茶具藝術本身也是中國人註重飲茶的重要表現。好茶沒有相應的茶具是喝不了的。目前茶具的主要種類有竹茶具、金屬茶具、陶茶具、漆茶具、瓷茶具、琺瑯茶具、玻璃茶具、石茶具。茶具的大小要合適,茶具的大小要與茶葉的種類相壹致,茶具的顏色要與茶葉的顏色相匹配。

古代人對品茶的要求不外乎三個方面,即自然、人際和茶本身。作為飲料,力求茶質優良,水質純凈,大概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飲料都是如此。但品茶對自然環境和人際關系的要求相當高,這是它作為壹門藝術和壹種修養的關鍵。

?那麽,古代人喝茶有多講究呢?

1,魏晉南北朝,喝茶是“熱湯”

據說中國的茶史是從神農時期開始的,戰國時《爾雅》中就有關於茶的記載,其文章《石木》講的是“苦茶”,“茶”的古音是茶。

然而,中國茶歷史的真正起源仍有爭議。總的來說,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茶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出現在晉南北朝時期,最早的愛茶者多為文人。

西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興起。學者王寶在《通嶽》壹書中,寫道“煮盡茶”,“舞陽買茶”。與此同時,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壹件竹制稗子,其標簽上寫著“稗子”二字,是壹個盛茶的容器。西漢還把產茶的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但在秦漢時期,茶並不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飲品,更多的是以其藥用功效出現在人們的床邊。

東漢華佗《食道書》有“苦茶久益”之說,記載了茶的醫療價值。這和可口可樂差不多。可口可樂最早是作為治療頭痛的藥物出現的,後來逐漸演變成壹種飲料。

後來民間出現了煎茶的雛形,即粥茶。據三國時魏人所寫的《廣雅》記載,四川人采摘某些葉子,把老葉子做成餅的形狀,然後在上面塗上厚厚的米糊。飲用時,先用米湯浸泡,再用無焰炭火烘烤使其變幹變紅,然後搗成粉末,放入瓷鍋中註入開水飲用。有的還加入蔥、姜、橘子調和苦味。

這種茶和我們現在喝的不壹樣。它更像是壹種類似胡辣湯的食物。喜歡喝的人會覺得相當酸,很爽,不喜歡喝的人會覺得難以下咽。唐代陸羽就吐槽過這種“胡辣湯”:“用蔥、姜、棗、陳皮、山茱萸、薄荷等熬制。,或者弄光滑,或者煮去泡沫,溝渠之間浪費水!”

六朝時期,粥茶成為南方人的流行飲品。吳主孫皓在宴席上經常以茶代酒,桓溫也曾用茶宴來標榜自己的節儉。但是,面對粥茶,北方來的客人實在難以接受。他們普遍喝牛奶飲料,嘲笑茶是“奶酪奴隸”。

2.唐代的炒茶方法

唐朝時,中國人開始用煎茶的方式喝茶。因為炒茶方法的出現,飲茶之風在大江南北盛行起來。“開元與天寶之間有壹點茶,多德大歷,建好之後會繁盛起來。”中唐以後,茶已經進入民間,成為最受百姓歡迎的飲品。

茶聖·陸羽改變了茶葉的命運。“自陸羽出世,世人皆學春茶。”陸羽是《茶經三卷》的作者,該書詳細論述了茶道。他主張喝茶餅粉碎制成的茶粉,茶粉要米粒大小。首先,炒之前要把茶葉烤熟,用高溫“推火”,勤翻,否則會“不均勻”,烤到看起來像青蛙背就合適了。烘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流失,餅茶要冷卻後再磨成細粉。

同時,將新鮮的山水放入茶壺中烹煮。當水呈“魚眼”狀起泡並“微微可聞”即“沸騰”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去掉浮在表面看起來像“黑雲母”的水膜,否則味道不好。

然後繼續燒,直到水邊的氣泡如“泉珠”即“二沸”,先在水壺裏舀出壹瓢水,再用竹?在沸水中攪拌,放入磨碎的茶粉。

當壺中燒出的茶湯氣泡如“滾滾波濤”即“三沸”時,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暫時停止沸騰,以“陶冶其美”,這樣茶湯就可以煎出來舀著喝了。

為什麽說《茶經》的出版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因為炒茶的方法使得茶道中最早的藝術飲品產生了。炒茶時,不僅要註意“溫度”,還要註意炒水的“湯溫”是否合適。辨別湯天氣,壹是看水沸騰時沸騰氣泡的數量和大小,二是聽開水的聲音。

水要燒開,不能太老,否則會破壞上等泉水所含的有益成分。用這些“老湯”泡茶,會使茶湯色味索然。有些高檔綠茶更是怕開水,會浸泡嫩茶芽,破壞茶葉中的有益成分,不利於飲茶衛生。

但用水溫過低的水泡茶,會使茶葉中的各種有效成分浸出不愉快、不完全。用這種“嫩湯”泡出來的茶,味道淡,和湯有色差。

陸羽也主張茶要趁熱喝,因為“重濁凝結於下,精浮於上”。茶壹旦涼了,“精英必氣竭,不必啜之”。另外,喝茶時舀出來的第壹碗茶湯最好,稱之為“意味深長”,之後依次遞減。第四五碗之後,茶味就沒了。《紅樓夢》裏說“壹杯為嘗,兩杯為解渴,三杯為飲牛”。

陸羽之後,炒茶的方法繼續發揚光大。斐濟文寫茶敘,張寫烹茶錄,溫庭筠寫采茶錄,皎然、陸通寫茶歌,這些都促成了我國炒茶的成熟。茶藝有五個固定環節:備器、選水、點火、待湯、學茶。今天,日本的炒茶儀式保留了中國炒茶儀式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3.宋代的茶葉訂購

唐朝末年,唐人發明了壹種“點茶法”,即用小勺將茶粉分成幾碗,壹邊沖入開水壹邊快速攪拌,使茶粉與開水充分混合。茶湯會覆蓋壹層乳白色的泡沫,最好是亮白色的泡沫,在壹起時間長。通過觀察煮好的茶,我們可以評價泡茶者的泡茶技術。點茶法能充分發揮成品茶的特點,註水時要註意水流、水量、落點的控制,有很多可炫耀的地方。

但“點茶法”在宋代成為主流的喝茶方式。

宋人對茶餅格外重視,在口感上追求“甜潤”,而不喜歡茶的苦和原味,以“純白”為真。為了做出理想的茶餅,他們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首先精選原料,只挑選壹個茶芯,用泉水浸泡,然後入鍋蒸熟,再用小擠把水擠出來,用大擠把茶汁擠出來,做到白裏透甜;壓榨後,將茶葉放入盆中研磨。壹般好的茶餅要磨壹天以上。待盆中膏體光滑細膩後,加入冰片、香米熬制的稀粥等香料,揉成茶餅。

花了這麽大力氣做出來的茶餅,因為有澱粉,看起來像牛奶,又因為有香料,吃起來很甜,和粥茶法下的鹹湯茶完全不壹樣。

茶道大師做的茶餅,價格堪比學區房。在宋仁宗,蔡襄制作的“小龍團”賣到每斤22兩黃金,極難買到。當時人們稱之為“黃金有,茶葉無”。在宋徽宗的時候,鄭可聽說用“銀絲水芽”做的“龍組勝雪”,每個餅不僅要4萬元,還要限量出售。

那時候的人點茶也是很講究的。首先要將茶餅烘幹、錘打,然後用茶磨細磨成茶粉。茶坊越小越好。然後將茶粉倒入篩子的茶碗中,篩出細茶粉,放入茶壺中飲用。接下來,先把茶杯加熱,以免開水倒入冷茶杯時影響口感。茶杯加熱後,用長柄小勺從茶壺中舀取茶粉放入杯中,倒入少許開水使茶粉混合均勻,然後用長嘴茶壺裝滿水,用筷子、長柄勺或蘆葦(圓竹刷)攪拌均勻。攪拌後註入更多的水,水的標準是“蟹眼已過魚眼,欲作清風”的初始沸水。

最後壹步是泡茶,要求“先攪茶膏,漸打沸,雙手輕垂,手指繞腕”,達到“上下透徹,似酵耕者始。疏星生明月”,直到茶面銀光湧起,才算好茶。"

由於點茶的技術過於講究,是名副其實的技術活,所以宋代有錢有閑的人往往以“鬥茶”為樂,互相較勁。規則是多人打或者兩個人互相抓,三打兩勝。鬥茶主要考慮茶與水的融合程度,攪拌茶葉旋轉,先在茶杯上留下痕跡。茶色純白,比用黑杯裝的時候更明顯。所以當時福建建陽的窯子生產的紅茶杯最受歡迎。蘇軾和蘇轍兄弟喜歡和別人鬥茶,他們也寫過鬥茶的詩。

4.元明不再講究泡茶的方法。

到了元代,隨著飲茶群體的擴大,國人對茶道並不太重視。畢竟泡茶太費時間和精力了,還不如直接在水裏喝茶。此後,中國的人們采摘後烘烤茶葉,並直接在茶壺中泡茶。茶葉不再與澱粉和香料混合,也不再制成蛋糕或研磨。和端茶壹起的,還有壹系列復雜的茶具用來制作端茶。只有裝著開水的長嘴茶瓶子被變成了茶壺,繼續被人們使用。

明朝皇帝喜歡泡茶。洪武時期,朝廷提倡節儉,禁止制作高檔茶餅。於是,散茶基本統壹了江湖。既然大家都泡茶,茶壺的技術也就與時俱進了。由於紫砂的滲透性適合泡茶,新的茶文化開始流行。此後,紫砂在明朝興起,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歡。這種鍋也便於攜帶,壹直流行到現在。

從粥茶、炒茶、點茶到泡茶,小飲茶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古人生活方式的轉變。但在現代社會,仍然有很多人堅持用煎茶、點茶等古老的方式喝茶。

其實,茶道就是生活,從壹片茶葉到壹個杯子、壹張桌子,再到壹個房間、壹座城市、壹個國家,茶都融入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古人玩茶玩的很好,但是現在的人都在追求簡單高效,我們收獲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

希望大家給自己留點時間,品茶,書畫,或者做壹些精致的事情,把內心對傳統的向往找回來。

參考資料:

1,陸羽的茶經

2.陳香白茶文化在中國

3.俞樾的中國茶文化著作。

4.陳文華茶文化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