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北京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易攻難守。早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擊潰清軍,在天津登陸,隨後長驅直入北京。鹹豐被迫逃到承德避暑山莊避難。
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1895),日軍從東北和山東進攻,也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全。
面對這種情況,遷都似乎不可避免。
在遷都的建議中,康有為有兩種選擇: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他認為清政府如果堅持變法,應該選擇沿海城市,這樣有利於加強對外聯系,實現外貿需求。
但在沒有強有力的軍事支持,變法前景不明朗的前提下,康有為認為遷都Xi安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延長敵人的入侵時間。
第二,康有為認為北京風水不好。並使康有為崇尚西學,但作為中國傳統學者,他還是講究風水的。甚至在戊戌變法期間,他也發表過“精氣已盡”、“大氣本該已盡”之類的言論。
再次,康有為有意幫助光緒擺脫慈禧太後的控制。光緒是皇帝,但實際權力在慈禧太後手裏。康有為試圖通過遷都使光緒皇帝重新掌權,以推進自己的變法思想。
但康有為說話輕描淡寫,多次提出遷都的主張,沒有得到清政府的認可。當然,如果遷都真的成功了,那也是徒勞的,要耗費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