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叫平,字子原,是熊通之子屈先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清襄王三個時期,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這壹時期是中國即將統壹的前夕。"秦始皇是橫的,楚王是豎的."屈原出生於貴族家庭,善於治亂,所以早年受到楚懷王的青睞,是左派。為了實現統壹楚國的大業,三閭博士積極輔佐楚懷王改革國家。楚國壹度出現國富民強,諸侯難望的局面。但由於屈原與楚國腐朽的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的尖銳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被壹幫小人物陷害,被楚懷王疏遠。
王懷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用壹大筆錢收買了晉商、子蘭、鄭袖等人為奸細。同時,他欺騙王懷斷絕外交關系。被騙後,惱羞成怒,兩次出兵秦國,都被打敗。於是屈原奉命出兵齊國,重建齊楚之間的良好關系。在這裏,張儀又壹次從秦國走到了楚國。
王懷三十年,屈原回到杜瑩。同年,秦約見武官,被秦扣留。最後死在秦國。王祥登基後,繼續執行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流放到江南,在袁和項之間徘徊。在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將白城攻破。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田文》、《九歌》(11)、《九章》(9)、《招魂》等,共23篇。此外,《蔔居》和《漁父》是否為屈原所作,學界尚有爭議。它用問題連續向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壹組以民歌為基礎的祭祀神的音樂歌曲,詩中塑造了大量的神的形象,其中大部分是人與神的情歌。
屈原的作品記錄了他對“美麗政治”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鬥爭。他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有所表現,即“養才而賦能,惟隨索而不十分滿足”(《離騷》)。所謂“養賢任能”,就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來反對天下的貴賤。說明選拔人才不分地位是合理的。所謂“遵法而不十分滿意”,就是要完善法度,即法不貴,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反對,表達了他擺脫不良政治的進步要求,其最終目的是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富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也深刻地揭示了楚。同時,他表現出了關心國家和人民、熱愛國家、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然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想著祖國的興亡和人民的疾苦,希望楚王悔過自新,奮發圖強,做復興的主人。他知道忠於誠實和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隱忍”。明知自己面臨重重險境,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遠赴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這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堅持真理,視死如歸的精神,以及“日月爭光”的崇高人格,千百年來激勵和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這種精神更加明顯。它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而且他的新詩風——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壹片新天地。後人也把楚辭和《詩經》合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的詩。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最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詩人。根據隋書延續和地理的和諧,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38年至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好評。
屈原生於公元前34O年左右,平名原字,正名平字。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當時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屈原有著高度的文化修養、淵博的知識和非凡的才華。
戰國末期也是中國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戰國初期七俠爭霸的局面發展為秦、楚、齊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秦國改革比較徹底,國力比較強。齊國地處東方,戰損較少,相對富裕,但國力不強。楚國雖是南方大國,歷史悠久,但保守勢力龐大,遠遠落後於秦國。尤其是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用司馬錯的計策滅巴蜀後,楚國的地位更加被動。
由於屈原才華出眾,明白了國家治亂的道理,他也增加了言論和娛樂。楚懷王非常欣賞他,重用他為左派。他“與國王討論國家大事以發號施令;若出門,便會見客,與諸侯周旋。”壹次,楚懷王今天為他起草了壹份“憲法令”。屈原在它完成之前已經寫了壹個草稿。上官大夫晉商看到了,就想篡改他的稿子。屈原不肯,晉商懷恨在心。晉商為了討楚懷王的歡心,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華,於是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陛下,大家都知道您讓屈原起草了壹部法律。每次制定法律,屈原都說是他的功勞,以為‘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律’。楚懷王非常生氣,因此疏遠了屈原。後來,他被斥為左派,被任命為三閭博士,負責宗室子弟的教育。晉商壹夥仍然不願意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屈原知道後對楚懷王說:“我為什麽老是提建議?希望妳的美德能發揚光大,也祝妳像三皇五帝壹樣,留下壹份持久的遺產。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利於病。願大王不聽漢奸小人之言。楚懷王聽了,大怒,把屈原流放到北漢。
屈原被流放後,覺得自己的遠大理想無法實現,對上官大夫這種小人非常痛恨。他也很難過,楚懷王沒有聽他的建議。所以他心裏很難過,創作了《思想》、《美人》、《離騷》等作品。在《隨想錄》中,詩人回憶了自己建議楚懷王革新政治而被讒言流放的經歷。詩中激烈悲切:“望北山,淚流滿面,流水近前,太累。看著夏夢短暫的壹夜,他為什麽要老呢?只有?路漫漫其修遠兮,魂逝壹夜。”《思勉》表現了詩人對改革政治的堅持,雖受打擊,但仍不動搖。可以算是《思考》的續集。《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政治抒情詩,是詩人屈原壹生追求愛國真理的縮影,是壹部輝煌的浪漫主義傑作。在詩的前半部分,詩人反復表達了對楚國命運的關註,體現了他改革政治、與保守勢力進行堅決鬥爭的強烈意願。後半部分通過在天空中的漂泊,追求理想的實現,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巨大悲哀,反映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他看到晉商等小人誣陷賢人,而楚懷王反復無常,不區分賢人愚人。他充滿了悲傷和痛苦。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想到生他養他的偉大祖國會被別的國家占領,他心痛欲絕。睡夢中,他看到眼前壹片混亂,人們四處逃竄,楚國官員和大臣們慌忙逃竄。原來秦軍已經打到楚國了。屈原悲憤交加,呼天搶地,邀請各路神仙和歷代名人聖賢,趕走日月星辰,電閃雷鳴,為楚國和人民排憂解難。他展開想象的翅膀,邀遊天地間。所有上下追求的“敲房讀書”、“遊壽宮”、“尋宓妃”、“見失足女”、“靈氣占蔔”、“離故裏”、“喪馬”,都象征著詩人的苦悶和追求。所有這些神話主題的運用和故事的虛構已經成為作品中藝術形象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些藝術形象反映了詩人錯綜復雜的思想鬥爭和內心矛盾,從而為我們塑造了壹個偉大而光輝的藝術形象。
屈原被罷官後,秦國攻打齊國,齊楚聯手對抗秦國。秦對此很是擔心。所以我用了三個分割器。壹個是用張儀破壞齊楚關系。張儀假裝離開秦國,送給楚國壹份豐厚的禮物作為信物,表示願意為效力,並對撒謊說:“秦國非常討厭齊國,但齊國對楚國很友好。如果楚國真能與齊國斷絕聯系,秦國願意給楚國壹塊營業面積六百裏的地方。”貪得無厭,又輕信張儀的詭計,就和齊國絕交了。楚懷王派使臣到秦國接受分配給楚國的商賈,張儀卻說:“我與楚王約定只割讓六十裏,未曾聽說。”楚國的使臣聽了非常生氣,就向楚懷王匯報。王懷大怒,派兵討伐秦國。結果楚軍大敗,大將屈句被俘,漢中地區失守。楚懷王大怒,派全國所有的軍隊去和秦國打仗。魏趁機偷襲楚國的鄧縣。王懷害怕了,撤回了他的軍隊。齊國因為壹場恩怨和楚國絕交,壹直沒有救過楚國。楚的處境非常困難。
這時,楚懷王想到了屈原,派他回齊國去促進兩國的友誼。此時的秦國並不準備放棄,而是以切割漢中周邊地區為誘餌,與楚國媾和。楚懷王壹聽,大怒:“我不要名次,我就願意得到張儀。”張儀聽了,說:“漢中這麽大的地方,用壹個張儀換,真劃算。我要去楚。張儀到了楚國,賄賂大夫上官,在懷了王充的鄭袖面前編造謊言。楚懷王鬼迷心竅,聽信謊言,放了張儀。屈原對楚王說:“為什麽不殺張儀?”楚王後悔了。於是秦又想出了壹個計策,嫁給楚國,隨齊王去秦國。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妳不能去。“楚懷王不聽屈原,只聽小人。奏國扣留楚王,逼其割地。楚王拒絕了,死在了秦國。楚王繼位後,秦國終於給了楚國致命的壹擊。這時,楚國所有的人都在抱怨上官大夫和靈隱子蘭,屈原當然不會放過他們。屈原說,楚懷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聽鐘良的話,而信任上官大夫和淩子蘭。所以我在裏面被鄭袖騙了,在外面被張儀騙了。軍隊大敗,土地被占,連他也死在了秦國。聽了這話以後,尹這個小人,勃然大怒。在項王面前編造謊言,項王很生氣,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來到河邊,留著長發,邊走邊唱。漁夫看見了他,說道:“妳不是三閭博士嗎?妳為什麽來這裏?"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是骯臟的,只有我壹個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壹個人清醒,就被流放了。”漁夫說:“壹個有德的人是不受事物束縛的,是可以隨時代而改變的。整個社會都渾濁了,為什麽不跟風火上澆油?大家都喝醉了,為什麽不和大家壹起去喝酒?為什麽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格,放逐自己?”屈原說:“聽說剛洗完頭的人,壹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塵彈掉。剛洗完澡的人必須拍掉衣服上的灰塵。作為壹個人,誰想讓自己潔白的身體沾滿泥土呢?我寧願被埋在魚肚子裏,也不願這樣。”
他壹直玩水,響水,流著淚在洛江徘徊,處境十分悲慘。在此期間,他寫了幾部作品,如《射江》、《哀悼》和《懷沙》。《佘江》描寫了詩人從湖北到的心路歷程,表達了詩人對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以及對崇高理想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哀》中詩人自雍東遷的思想,即“故都哀日遠”。雖然被流放,但他仍然關心楚國。“羌魂欲歸,為何念念不忘?思霞浦而思西,哀故都之日遠矣。”詩末“壹鳥飛抵故鄉”“壹狐必先死”的比喻,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國家的赤誠之情。他寫道:“余曼的眼睛看著溪流,但什麽時候相反呢?”鳥飛反故鄉,狐貍先死。我相信自己無罪,棄之不顧。為什麽日夜都忘不了?"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攻楚,破楚都郢都。當屈原看到楚國即將滅亡,人民流離失所的時候,他異常悲傷和憤慨。那年農歷五月初五,他寫了壹首詩《懷沙》。他說:“如果沒有伯樂,妳怎麽能騎在上面呢?”。人的生活是不壹樣的。如果妳決心要心胸寬廣,為什麽要害怕呢?如果妳知道妳放不下死亡,妳可能就不愛它了。明確告訴先生,我會認為是壹個階級!“寫吧。抱著壹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抗秦到底的決心。後來,每年的5月5日,人們吃褐色的水果,並將這壹天定為“端午節”,以紀念它。
雖然屈原離開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但他留給我們的光輝不朽的詩篇卻永遠活在人間。流傳至今的作品有:《離騷》、《九歌》(11)、《九章》(9)、《招魂》、《九問》等。屈原死後,楚國雖有宋玉、唐沁、荊軻等愛詩愛賦之士,但始終沒有超越屈原。郭沫若說屈原“解放了中國的詩歌,用民歌創造和完成了壹種中國的詩風”(《莫若文集》第12卷,第12O頁)。屈原的“藝術是革命的藝術”,《楚辭》的出現,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為中國文學開辟了新的舞臺。《詩經》多為民歌。雖然經過了人們的加工改造,但集體創造的痕跡依然明顯。《楚辭》雖然也吸收了民歌的營養,甚至沿襲了民歌的形式,但卻是再創作,比原來的民歌高了壹大步。而且內容廣泛,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痛苦、經歷都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詩歌形式上,屈原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四言體,開創了四五六七言體,形成了壹種新的詩體——楚辭,開中國詩壇之先河。這種新的詩歌形式具有濃厚的楚色彩,如助詞“Xi”的應用,不僅使詩歌的語氣委婉動人,而且有利於表達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澎湃的激情。還有就是比喻手法,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廣泛使用,而且更加準確生動,但是相對簡單,象征也非常簡單。屈原作品中比喻手法的運用非常豐富復雜,它們相互聯系,形成了壹系列的藝術形象。作品中的“美人”、“香草”、“寶玉”、“珍珠”都成了抽象意識的象征,都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不僅為修辭學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參與了整部作品的意境營造。《楚辭》浪漫主義的寫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為我們開辟了壹條現實主義的道路,而《楚辭》則是我們浪漫主義創作的源泉。
屈原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有壹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深深植根於現實生活。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感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神話和信息的運用,對美好藥草的描寫,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升華出來的。他迷戀浪漫,卻不逃避現實。他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奮鬥歷程,以及整個時代的動蕩和變遷。這種浪漫的愛國主義和對黑暗政治的堅決鬥爭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總之,屈原的作品在數量上、內容上、思想上、藝術上都是空前的,正如劉勰所說,“沒有屈原,就沒有李瑟娥騷”。唐代大詩人李說:“可惜辭賦掛日月,楚王臺空。”屈原的人格和作品流芳千古。
屈原不僅是中國第壹位偉大的詩人,而且是壹位政治改革家。他有壹整套關於政治改革的理論。可惜我們看不到他像諸葛亮的《隆中對》那樣精彩的文章,但我們可以從他的壹大堆詩中窺見壹二。比如在用人原則上,他試圖打破貴族壟斷國家事務的格局。他主張任何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在朝鮮當官,不管他的背景如何。所以在《離騷》中,他說“賜才賦能”,“說曹操建立在賦之上,他用之無疑。呂望鼓刀xi,皆因文章。寧蒗的輝哥Xi,齊歡用它當助手。”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出身不好的人還能當官,無疑是進步的。此外,他主張法治治國,振興楚國。在《珍惜過去》中,他回憶道:“通過管理過去的信任,我奉命做壹封信,以示時間。報效第壹功德照耀下壹功德,覺法度之嫌。這個國家富強合法,兩次屬於陳真。。"提倡用治國家,抨擊和反對貴族特權,符合大變革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外交上,屈原主張聯齊抗秦。他認為秦國不可信任,只有聯合齊國和* * *對抗秦國,才有可能不被秦國單獨擊破,但是楚王不聽屈原的正確勸告,反而聽從了晉商和的錯誤意見,結果楚國被秦國所滅。實踐證明,屈原的命題是正確的。從用人制度、內政外交的角度來看,屈原的確是壹位偉大的政治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