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次抓三萬條魚。3000多年前,商朝的捕魚技術超乎妳的想象。
在古代原始社會,古人以采集和狩獵為生。由於狩獵工具特別是采集工具有限,原始社會早期是母系社會。直到古人掌握了狩獵和養殖技術,食物才開始豐富起來。後期漁業逐漸發展。早期中國以內河湖泊為主要漁場。在商朝,占蔔是商朝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是占蔔,但足以證明當時的捕魚技術之高,因為商朝的人從出門辦事到婚喪嫁娶都是占蔔的。但仍有丁卯布、王大抓魚、甄王燕語等諸多神諭,“燕語”意為連續抓魚。甲骨文上壹個人有壹條“魚”,那麽商人為什麽要抓很多魚呢?他們有多少捕魚技術?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壹、網捕,其實在古代仰韶文化時期就被古人掌握了。在甲骨文的收藏中,橫刻了壹個“魚”,像是壹條被網攔截的魚,在甲骨文中也經常出現,因此推斷是商人常用的捕魚方法。另壹方面,可以證實商代人大量使用網捕法。河南二裏崗遺址出土了陶器和石器,壹般呈扁圓形和圓柱形。這樣的捕魚方式是當今人類的主要捕魚方式。第二,矛魚,也是壹種古老的技術,應該是原始社會的古人就已經掌握了,因為矛魚的工具比較簡單,後期使用青銅器的時候壹根木頭或者竹子比較耐用。如今,貴州苗族地區仍在使用槍魚技術,甚至還有槍魚節。唐代韓愈《叉魚為張功曹》描繪了叉魚的情景。第三是釣魚。在商代遺址中發現了骨制和青銅制的魚鉤,河南出土的青銅魚鉤上有倒刺,與今天的魚鉤非常接近。商朝末期,姜太公有壹個著名的直鉤釣魚傳說。雖然是傳說,但也證明了當時商朝的人已經掌握了捕魚的技術。我國目前最早的竹釣記載見於《詩經》,“唰竹竿釣齊”。宋代《漁父問答》中寫道,漁父有六種:竿、線、浮、況、釣、餌。沒有就拿不到。“這六樣東西在今天仍然是捕魚所必需的。第四種是魚兜,用木條或竹子做成。它有壹個很大的開口,口袋的底部是密封的,在開口的頸部有倒鉤,防止魚逃跑,這就是所謂的勺子。在浙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笹川的實物。把這種工具放在水下,通過大開口把魚誘入口袋底部,類似於今天貴州用壹種叫羅兜的農具捕魚的方式,只是羅兜的上部是敞開的。商代的捕魚方式應該是淺水。而這樣的捕魚方式,至今仍在貴州等地區使用。除了這四種常見的捕魚方法,商人還有非常特殊的捕魚方法,如射魚和鸕鶿捕魚。射魚是現今臺灣省高山族常見的捕魚方式。在商代甲骨文中,捕魚有時被稱為“獵魚”,而在甲骨文合集中,“獵魚”壹詞應該是指射殺獵物後射魚,所以這裏的獵魚指的是射魚。鸕鶿捕魚,鸕鶿是壹種大型的食魚鳥,非常擅長潛水,也被稱為黑鬼。在今天的廣西、安徽等地,漁民還在馴養鸕鶿捕魚。河姆渡遺址發現鸕鶿骨骼。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描寫了“家養鬼鳥吃黃魚”的場景。在商代遺址中,發現了壹些帶有鸕鶿形象的雕塑和繪畫。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更發現陶器上繪有石斧,鸕鶿上繪有魚。這充分證實了鸕鶿在商代已被用於捕魚。商朝人民之所以能夠掌握多種捕魚技術,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壹個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商朝的中心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山東等地,而外服還包括山西、四川、江西等地。商朝的王集地區,也就是中部地區,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壹片大平原,湖泊河流星羅棋布,有利於種植業和漁業的發展。那麽商代的魚有多少種呢?著名動物學家吳現文對河南殷墟出土的魚骨進行鑒定後得出結論:商代有黃顙魚、鯉魚、鯡魚、草魚、紅眼鱒魚、烏魚。前五種魚是淡水魚,烏魚是鹹水魚,河南省應該沒有。但由於無法考證烏魚的魚骨,暫時不評論其來源。甲骨蔔辭中有關於捕捉金槍魚的描述。這裏的金槍魚不是指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金槍魚,應該是鱘魚。目前,中國的鱘魚主要分布在長江、金沙江、湘江、珠江等。它們有八種,主要有:中華鱘、史氏鱘、史氏鱘、史氏鱘、白鱘、史氏鱘、西伯利亞鱘等。但商朝能捕撈鱘魚,從側面證明了商朝的捕撈技術應該是比較高的。鯉魚、鯛魚、鯡魚、鯰魚、鱖魚等。商代遺址和春秋戰國書籍中也有展示,但實際品種應該更多。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商人也想盡了辦法。具體方法如下:第壹,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商人主要在十月、十壹月、十二月捕魚。這種集中捕撈主要是為了保護產卵期的魚,等待來年魚長大捕撈。二是進行雷克斯祭祀,主要在禁魚開始和結束時進行。禁魚之初的雷克斯祭祀是為了祈求魚類資源的繁榮;在禁魚末期,雷克斯節主要是為了大量捕撈魚類。漁業是商代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魚的捕獲不僅顯示了商人高超的捕魚技術,而且豐富了商人的食物,促進了商人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商人的捕魚技術壹直延續至今,為現代人捕魚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