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是中國古代奴隸階級在長期艱苦勞動中創造的燦爛藝術遺產之壹。它和原始時代的制陶壹樣,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壹頁。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種類繁多、造型新穎、紋飾精美而著稱。它們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以極高的藝術成就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而聞名。”(中國古代青銅器——人民畫報第6期1972)也有歷史學家把夏商周的奴隸社會時代稱為“青銅時代”。* * *所以稱之為“青銅”,是因為它是由銅和錫合金制成的,其成分的比例根據物件的用途和類別而有所不同。這說明早在3000年前,中國在冶煉技術上就有了合金的科學知識。至於青銅造型、花紋設計、雕刻的藝術和技術,無疑是在陶器長期成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料記載,殷商時期,為奴隸主服務的官方手工業有土、金、木、石、獸(皮)、草(葦席)六種工作。周代有珍珠、牙齒、玉石、石頭、木頭、黃金、皮革、羽毛等八種材質。所有這些手工藝品都與雕塑直接相關。其中最著名的是工人和奴隸在艱苦的條件下,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創造的輝煌的青銅雕刻和鑄造藝術。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大量生產的青銅器不僅為奴隸主所擁有,也是其統治權力的象征。當時由於各種政治特權,如犧牲、戰功、書命、賞賜等。奴隸工匠經常被驅使去雕刻和鑄造各種各樣的青銅器。此外,還有樂器、武器和生產工具等。它們的名稱和樣式遠比原始社會的陶器復雜多樣。這類青銅器雖然在性質上屬於手工業生產,但從設計、造型、雕刻,尤其是器身的紋飾等方面,都屬於雕塑藝術的創作範圍。商周青銅器的制作特點主要表現在器形和紋飾的構成上。對稱,連續性和其他裝飾性的藝術技巧被用來形成浮雕和線條雕刻的各種圖像,具有不同的曲線和弧線。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裝飾部分,都表現出壹種古樸、莊重、精致、瑰麗的氣質,但又有壹種凝重、神秘的氣息,體現了奴隸主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樣;“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也支配精神生產資料。所以,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壹般都是被統治階級所支配的。”(《德意誌意識形態》)只是“普遍被統治”,並沒有完全消滅被統治的工人和奴隸在藝術創作中的智慧。這是可以理解的,從青銅器藝術上也可以得到印證,商周青銅器與原始時代的陶塑相比,在雕刻和鑄造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制作青銅器的過程要復雜得多。從容器狀圖案的設計到雕刻圖案的鑄造,特別是圖案和雕刻圖案的做工,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形象和用途來確定圖案的內容和形式,分別運用陽線、陰線、浮雕等不同的技法。這樣,制作壹件青銅器,需要壹個多才多藝的工奴雕塑家集體完成。雖然它的生產目的和要求受奴隸主階級的思想支配,但在各種形狀和圖案的設計和制作中,也體現了被壓迫的工人和奴隸的藝術才能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根據現在公認的歷史年表,中國的奴隸社會持續了1100多年(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76年),除了夏朝發現的遺跡很少。這壹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由於地域、風俗、愛好的不同,審美觀也不同。這體現在供奴隸主享用的青銅器上,包括酒器、飲器、炊器、食器、盛水器、取水口等,都是不同時期制作的,其形制和紋飾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就器皿的種類而言,商代最常見的有鼎、尊、爵、儀、符、燕、符、儀、鬥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名稱種類繁多,除了壹些商業器皿外,常見的是鼎(圓三足)。此外,還有武器、矛、鐘、鈸等等。在裝飾紋樣方面,從雲雷紋、饕餮紋、龍紋、鳳鳥紋、蟬紋、蠶紋,到後期的扁圓紋,等等。其組織結構形式包括雙向連續、四向連續和個體模式。據統計,商周時期青銅器花紋的名稱有幾十種之多。在造型風格上,早期的紋飾奇幻神秘,後來逐漸精致、簡潔、細致、寫實。這些都反映了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意識形態、審美觀和對自然現象的不同理解。另外,夏朝的青銅器雖然沒有被發現,但在殷商青銅藝術輝煌發展之前,必然有壹個奠基階段,這應該是壹個普遍的歷史發展規律。
青銅器中以四足或三足雙耳鼎最為常見,其形制也多種多樣。比如商鼎,就特別莊嚴肅穆,有壹種端莊穩重的氣質,就像壹尊堅實的雕像。西周、春秋以後,形制逐漸發生變化,尤其是諸侯稱霸時期,地方特色顯著。比如春秋時期安徽出土的楚鼎,從形象上只能看出當時楚國國力強盛,有氣魄。如果我們把它們與戰國時期造型良好的鼎相比較,我們可以感覺到,它們雖然是實用物品,但似乎是具有個性內容的肖像雕塑。其他青銅器,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比如1970湖南寧鄉出土的壹件商代調糧30,1966湖北京山出土的壹件西周方壺,1955安徽壽縣出土的壹件蓮瓣紋圓壺。到了春秋時期,裝飾紋樣變小,立體圓雕作為裝飾樣式流行起來,並多采用寫實的動物題材,在造型和整體結構上顯得生動藝術。從以上三件青銅器的形制和紋飾也可以看出時代變遷中的壹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