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彜族的族源主要是原住民說和羌邊說。
原住民提出的論據相當充分。分為西南本土論和雲南本土論兩種。按照西南原住民理論,彜族自古就生活在祖國的西南地區,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今天的彜族。這種主張的依據不僅是中國文學,還有古代彜族文學、神話傳說。根據雲南土著人的理論,雲南是彜族的起源。
邊強說,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八方發展,其中壹支遊到了祖國的西南方。古羌人早期的南支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後來西昌地區的瓊番和雲南地區的範迪安是彜族的祖先。
3000年前,彜族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也就是史書中經常出現的“宋嶽彜”、“武義”、“坤明”、“老金”、“莫莫”、“普”等所謂部落。
漢朝稱之為“西南夷”。
隋唐以來,彜族先民地區出現烏蠻、白蠻之分,並與其他民族融合。
彜族先民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活動壹度遍布滇、川、黔三省的中心地帶和廣西的壹部分,其核心區域應該是毗鄰三省的廣大地區。
白族: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蒼山洱海、滇池為中心的地區繁衍生息,在河邊的平臺上創造了早稻文化,過著農、漁、獵的遊牧生活。大致相當於戰國時期,形成了白族的第壹個王國——白子國(又稱白國)。春秋至初唐時期,白族先民的對外貿易交流初具規模。華夏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相繼傳到洱海地區。白族先民不斷向他們學習,初步形成了具有梵文/漢特色的白族文化。昆、東(西)赫爾人、曲連詔、夢碧詔、月炎詔、朗瓊詔、施瑯詔、夢社詔先後向白子國投降。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白國衰弱,張求禪位於奴羅,主詔孟奢。公元737年,唐朝欽差大臣鄭重輔佐南詔攻下石河城(今鳳儀)和石橋城(今下關),占領太和,進攻河蠻,之後繼續吞並詔令。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洛格在唐朝的支持下,合並五詔令,成為滇王,以Xi洱海(今洱海)壹帶為根據地建立政權,以其姓氏為國名,稱為大蒙。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稱南詔,吐蕃人稱江宇。
897年,清平官員鄭邁斯命令南詔蒙特梭利的親信大臣鄧陽殺死南詔皇帝龍順。902年,長順之子舜華貞死後,殺舜華貞之子八個月,蒙氏親屬八百余人,蒙氏南詔滅亡。鄭邁斯創立大廠和郭,自稱皇帝。他死於909年,寺名是賢者,他的謚號是皇帝明升·武文·魏德桓。他的兒子鄭仁民繼承了王位。
公元928年,龔輝帝鄭隆秋被東川大臣楊幹真所殺,立清平官(宰相)趙善政為王,改國號為“大天興”,興元之國。趙善政為康迪哀悼,爵位神聖。大昌國亡。公元929年,楊幹真接替趙善政的位置,確立了正義原則,改革元朝,提倡聖人。弟弟楊昭,指段思平為帝。疑惑中,楊幹真急著要殺段思平。在被楊幹珍追殺期間,段思平受到秀山神社占蔔的啟發,躲進了叔叔判刑的部落。將好官守著高放和段四平關系密切,並派段四平的弟弟段思良,以及軍師董嘉洛,去保護他們。公元930年,楊幹貞的地位被他的弟弟楊昭篡奪。楊昭即位後,改袁大明。段思平借東吳三十七蠻之兵,會攻石城楊幹鎮,以董嘉洛為軍師,四面出擊大理。當時,楊昭和陳冰在橋下,但段軍無法通過。段思平當晚在睡夢中得了三個夢:“人沒頭;玉瓶無耳;破鏡重圓”,對此感到不解,其軍師董嘉洛指出,段思平的夢是壹大兇兆,因為“妳是丈夫,又要到初壹;玉瓶去耳為王;如果破鏡重圓,沒有合適的人,那麽軍隊的士氣就大大提振了。那壹天,段軍找到壹個從事洗紗的婦女,把段軍指引到適合軍隊渡河的地方。他說:“人從我的河尾來,馬從三沙來,我的國名叫大理。段思平的軍隊按照洗紗女工的指示成功地渡過了河。楊昭戰敗自殺。楊幹珍得知戰敗的消息後棄城而逃,被段四平軍俘虜。大義滅親,段思平即位,建立大理國,建元文德,仍定都大理。超過500年了。
大理於1253年被蒙古所滅。元朝在原大理邊境設立雲南省。元朝任命最後壹位投降的大理皇帝段興之為“大理總管”,繼承其職務。元末大理國總經理傳代11。公元1381年,明軍平定雲南,取消段在大理的世襲特權。元明清時期,白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逐漸與中原形成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