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人們發明了指南針的前身——司南;
晉南北朝時期,司南的勺形磁鐵改為磁針;
唐朝末年,人們在司南的基礎上發明了水羅盤。
北宋時期,導盲魚出現了。
南宋時期,出現了幹旱羅盤。
元代,水羅盤和旱羅盤傳入西方。
明末清初,由西方改良的旱羅盤傳入中國,出現了中西結合的旱羅盤。
指南針,古稱司南,主要由安裝在軸上的磁針組成。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磁針可以自由旋轉,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南極,利用這個性質可以辨別方向。
它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遊和軍事。物理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部分,分別是司南、指南針和磁針,都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記載,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磁山地區。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磁鐵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它的發明對人類科技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首先用於儀式、禮儀、軍事和占蔔,以及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指南針又稱羅盤,主要由安裝在軸上的磁針組成。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磁針可以自由旋轉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北極,利用這壹性質可以辨別方向。它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遊和軍事。物理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司南、指南針和磁針,都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記載,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磁山地區。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它的發明對人類科技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首先用於儀式、禮儀、軍事和占蔔,以及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是中國古代舉世聞名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指南針是指示方向的簡單工具。它的主要結構是由壹根柔性磁針和壹個標有方位的表盤組成。磁針受到地磁的作用。可以保持在磁子午面上,利用這個性質,我們可以識別方向。
公元1086年,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孟茜談》中記載,當時有四種裝置不同的針規,即水浮法、縷掛法、釘法、碗唇法。這時候就可以制造人造磁鐵了。《孟茜布比譚瑤易》載:“用磁鐵磨刀不誤砍柴工”。11世紀末,中國開始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針。
宋人何柱曾描述過從1099到1102海船上指南針的使用。公元1123年,許婧去了朝鮮。回國後,他描述了這次航行的過程,說白天不能待在海洋裏,晚上要關註星空,繼續前進。如果天黑,他可以用導向浮針確定南北方向。公元1274年,南宋吳《夢》記載:“風雨欲來暗,唯隨針板。”
南宋時,磁針與不同方向的器械組裝成壹個整體。這種新儀器叫針盤,或地螺(羅),有的叫子午盤、定盤針、經盤、羅盤。元朝還創造了垂直向導工具——向導龜和向導魚。張協《考東西,考船師》記載,明代海上航行“以羅盤獨引,或獨用,或指兩房,依其方向而劃。”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就有關於磁針的文獻記載。中國的指南針在12世紀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航海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