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隆重的傳統民間節日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也稱農歷,俗稱“過年”、“過年”。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
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根據中國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日、陳元、鄭源、元朔、元旦等。,俗稱正月初壹。民國時改為公歷。公歷的第壹天被稱為元旦,農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被稱為春節。
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壹年中十五是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晚上,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地上有壹萬個燈籠,所以人們可以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
3.二月二日,龍擡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就是主管天上性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那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因此,這壹天被稱為春節。中國北方流傳著這樣壹句話:“二月二,龍擡頭;大倉庫爆滿,小倉庫流動。“民間諺語。
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早上都會提著燈籠去井裏或河裏打水,回到家就點上火,燒香,供奉供品。在古代,人們把這種儀式稱為“吸引天龍”。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吃面條、炸油餅、爆米花,對比“摘龍頭”、“吃龍膽草”、“金豆開花、龍王升天、雲雨升起、五谷豐登”,以示吉祥。
四。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也叫端陽節、普節、天中節、大長節、木蘭節、女兒節、兒童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和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時節、崇武節、五月節、玉蘭節、女兒節、中元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艾節、端午節、夏節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體來說,各地人民的風俗是相似多於不同的。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
兩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部分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畬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達斡爾族、仫佬族。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樹葉,掛菖蒲艾草,百病遊,戴香囊,備祭祀碗,賽龍舟,競賽,擊球,蕩秋千,用雄黃畫孩子,喝雄黃酒,菖蒲酒,吃毒餅,鹹蛋,粽子,時令鮮果。有些活動,如賽龍舟,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成為國際體育賽事。
6.六月初六的阿姨節
“六月六,拜托阿姨了”。過去,在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習俗邀請已婚女孩,無論老少,都要好好接待,然後再送她們回去。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壹位宰相,名叫胡琰。他是壹個保護和跟隨文公仲耳流亡他國的英雄。他非常聰明,受到晉國的尊敬。每次胡巖在六月初六過生日,總有無數人送他生日禮物。就這樣,呼延慢慢變得驕傲起來。時間長了,人們對他不滿意了。但是,胡彥權高勢大,人家敢跟他生氣。
胡巖的女兒公婆是當時的功臣。他對胡巖的所作所為很反感,所以直言不諱。但胡燕不肯聽苦口婆心的話,當眾罵公婆。趙年老體衰,不久就氣絕而死。他的兒子恨他的嶽父,決心為他的父親報仇。
第二年,晉夏糧遭災,胡琰離京放糧。臨走的時候,他說他壹定會在六月初六回來過生日。胡巖的女婿得到消息,決定在六月初六舉行生日宴會,殺死胡巖,為父報仇。胡巖女婿見妻子。問她:“世上的人都討厭我公公這樣的人嗎?”胡巖的女兒對父親的行為也很生氣,於是順口答道:“連妳我都恨他,憑什麽說別人?”她的丈夫告訴了這個計劃。他老婆壹聽這話,臉色變得又紅又白,說:“我是妳家的,我才不管我媽家呢。妳看著辦吧!”
從那以後,胡燕的女兒整天擔驚受怕。她恨父親對公婆傲慢無情。但後來我想起了父親的恩情,我自己的女兒也不能免於毀滅。她終於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計劃告訴了母親。母親嚇壞了,趕緊連夜給胡燕去信。
胡巖的女婿看到妻子逃跑了,知道秘密暴露了,呆在家裏等著胡巖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上午,胡巖親自來到公婆家。胡巖見了女婿,若無其事,翁婿夫婦立即回丞相府。在那年的生日會上,胡巖說:“我今年壹直在分發糧食,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也知道這幾年我做錯了壹些事情。今天,我丈夫想傷害我。雖然他太狠毒,但也沒做到。他在危害人民,為他的父親報仇。我永遠不會責怪他。女兒救了父親的危機,盡了孝心,值得我崇拜。”希望老公看我壹眼,為我彌補,不計仇恨!“從此,胡巖真心變了,翁婿比以前更親了。為了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胡燕每年6月6日都會邀請女兒和女婿團聚。此事被宣傳,老百姓紛紛效仿,也在6月6日接回了女兒,應該是消弭仇恨,避免災難的好運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彼此變得習以為常,壹直流傳至今。人們稱它為“阿姨節”。
七。七夜節
在過去,七月七日是人們非常熱鬧的節日。那時候,年輕女性對這壹天最感興趣。他們穿新衣,拜雙星,求聰明。
在宋代,杭州的少年兒童在七夕常常扮演“莫霍羅”的角色,身穿半身花衣,胸前用梓葉、瓜果等人物裝飾。美妝笑語,爭著把臘鴛鴦等水鳥放在湖面上,浮在水面上。女人喜歡把小蜘蛛存放在箱子裏,讓蜘蛛在箱子裏織網。根據網的密度,它被稱為“聰明”。
穿針是七夕上小女孩的節目之壹,據說在漢代就已流行。《荊楚歲時年譜》中說:七月七日是集牛郎織女之夜,是傍晚,其他女子系五彩絲帶,穿七孔針。還有人把“穿”改成“扔”。形式是捧壹碗水,放在七夕夜的星光下。然後把繡花針扔進水裏,讓它浮在水面上。星光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產生浮影,變化很大。根據它的形狀,可以推測出投針姑娘的針線活是笨拙的還是靈巧的。
還有壹個遊戲節目,七夕之夜七個姑娘在花園裏互相邀約在壹起,各自用毛巾蒙住眼睛,然後仰望天空,面對牛郎織女,根據所見預言終身大事。但是遮住眼睛怎麽能看到天空呢?自然,這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眼做夢。
神話中的七夕,作為壹個“情人節”,應該也是有意義的。
八。中秋節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人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寄托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拜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紀記載“八月十五中秋”,流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和元旦壹樣有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九個。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二十九、二十九很重要,稱為“重陽節”。因為在中國古代,六是陰的數字,九是陽的數字,所以重陽節被稱為“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初。據說在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戴山茱萸,餵以魚餌,飲以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齊慘遭殺害後,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外,這壹習俗便流傳到民間。
在古代,人們有在這壹天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爬山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就是把“爬”換成了“點燈”“吃餅”,把山茱萸換成了小紅紙旗。
X.實驗室用動物飼養者協會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實現開悟的,所以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教開悟節”。
臘八有在這壹天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它最早始於宋代。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
Xi。冬季至日節
根據現代天文科學,太陽直射在冬季至日的南回歸線上,太陽最偏向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壹天過後,太陽逐漸向北移動。
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重視冬季的至日,認為這是壹個盛大的節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並且有慶祝它的習俗。《韓曙》曰:“陽光照冬至日,君長,故賀。”人們認為冬季至日過後,白天變得越來越長,太陽升起,這是壹個太陽周期的開始,也是壹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祝。《晉書》記載:“魏、晉之冬至日,萬國百姓家賀...它的外觀不如鄭丹。”解釋古代對冬季至日的重視。
現在,壹些地方仍然把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來慶祝。北方地區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有在這壹天在冬季至日吃湯圓和長面條的習慣。各地區還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