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外不同的風俗習慣。

中外不同的風俗習慣。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民俗是在中華民族獨特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的制約下孕育、產生和傳承的。因此,中國傳統民俗不僅具有人類民俗的特征,而且具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征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應有之義,用各種具體事件對其進行描述應該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缺壹不可的兩個方面。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全面的討論相對沈寂。本文旨在引起人們對這壹研究的重視。縱觀中國民俗的傳承與演變,有以下幾個特征非常明顯。

首先,最初的信念會保持很長時間

原始信仰和習俗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壹大特色。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巫術、占蔔、祈禱、祭祀和禁忌不僅集中體現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描述各種復雜的巫術和祭祀儀式,只要看看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春祈、秋報、祈雨、避禍,用占蔔預測氣候和年份,圍繞農耕形成壹系列禁忌,早已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左傳》記載:“國二拜,...從夏天開始。”【1】漢代《郊祀誌》也記載:“郊祀國,不嫌遲。”[2]可見,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早在古代就很盛行。此後,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總是伴隨著壹系列的信仰和習俗。《禮記》記載,除十壹月、十二月外,壹年十月有“祈谷”、“令民社”、“祈來年”等固定活動。其實很多農業節日都是由此形成的。這種農耕信仰和習俗在後世堪稱不朽,在今天也遠未絕跡。就狩獵、畜牧、漁業、林業、交通、貿易等行業和手工業而言,舉行壹些巫術儀式來祭祀相關的神靈並遵守之。

某些禁忌等等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在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中,原始的信仰和習俗經常被反映出來。如果說蓋房子、建墳與風水學說緊密相連,那麽請陰陽師看風水、選宅基地就是施工前的第壹步。從破土到建房,每壹個重要環節都要吉祥,整個過程有壹系列的巫術、祭祀和禁忌活動。其中梁上的儀式尤為隆重,梁上要貼上“梁上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色紙條;工匠們爬山時要唱《論梁文》,然後把饅頭和散錢扔在橫梁上驅邪殺鬼。有時在屋檐下掛壹面銅鏡,照亮邪靈。這些都是陸續提到的。從殷墟甲骨文中關於“蔔居”的記載,從周成王選擇洛邑為都城時的龜蔔過程,從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建房[3]和鎮宅[4]的文章,以及後世層出不窮的風水書籍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建築活動中

中國的傳統服飾,按照禮制的規定,必須與壹定的宗教活動相適應,所以有所謂的“祭祀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多辟邪的服飾,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玉佩、護身符等。在飲食生活中,船工吃魚時避免翻身,稱之為筷子而不是筷子;河南人做菜時避免說“少”、“沒有”、“淡”、“爛”、“吃完了”、“不夠”等字眼。東北人忌掖餃子,因為捏光邊像“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好的餃子不要放成壹圈,壹定要成排放才能獲得富貴。這些禁忌習俗我們都很熟悉。事實上,飲食方面的原始信仰已經流行了很久。比如漢代就有這樣壹句話:雷不能當醬,雷作為醬發出了聲音,使人腹內打雷。“俗話說,吃髕骨的拉·鄭丹,名幸,賞冷酒。幸而好吉祥。”這樣的記錄[5]。據《山海經》記載,“搖曳的山...是樹木繁茂的,它的形狀像山谷壹樣黑暗,它發出明亮的光。它的名字叫Fan @ 1g,而妳並沒有被它迷住。有壹種野獸,長得像白耳,潛伏行人。它的名字叫@ 2 @ 2(猩猩),好吃。””關山扭著楊...有壹獸,其形如白頭之馬,其文如赤尾之虎,其聲如讒言。它的名字叫魯叔,適合小孩子。”“驪山上有魚...形狀像牛,住在陵墓裏,蛇的尾巴有翅膀。它的羽毛在@ ③下面,聲音像是離開了壹頭牛。它的名字叫@ ④,冬死夏活,所以食之不脹。”[6]這種吃和穿的東西

妳能達到某種實際效果的概念就是模仿巫術的概念,和後世流行的吃什麽補什麽的說法,比如“吃熊心豹子膽”來形容別人膽大妄為,顯然是壹脈相承的。至於喝中藥把藥渣倒在路上的習俗,顯然與接觸巫術有關。

在遇到旅行、聚會等家庭或社交活動時,人們往往通過占蔔、解夢、求簽、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兇。,並決定做什麽。《墨子》中有記載:“子墨子在北,遇日本。日本人說:‘皇上今日北殺黑龍,先生黑得不能北去。’墨子不聽,北上子水,沒有做到。”[7]也就是說,陳聰的方法是預測旅行運氣好壞的壹個例子。在民間,連洗頭做衣服都有各種趨吉避兇的習俗。如《論衡》中記載:“木書曰:晨浴可愛;曬太陽是白頭。.....裁縫有書,書有吉兇。兇日做衣服是禍,吉日做衣服是福。”[8]此外,各種前兆迷信也在民間盛行。《尚書·田園盟誓》中說:“古人雲:無朝為雉,朝為雞為家。“記載表明,早在周朝,人們就認為母雞的晨曦是家族衰落的前兆。《左傳》中也有很多記載預示著日食的浩劫。《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先兆迷信,如“長右之山...有獸,形似於,有四耳,名龍右,聲如鳴。看到縣城就有洪水。”[9]“山裏有壹只野獸...它長得像人臉,黃身紅尾,名字叫呵呵,聲音像嬰兒。.....看世界洪水。"[10]前驅迷信流傳到後世,如"烏鴉叫邪,喜鵲叫福","貓頭鷹叫孝","左眼跳喜,右眼跳災","雞上屋兇","打噴嚏兇","鼻煙兇"等都是眾所周知的。

在市民社會的生活中,祭祀祖先和保護村莊社區的神靈壹直是家庭和村莊的重要事情。在社會交往中,通過某種信仰儀式或發誓,也是人們相互約束、贏得信任的常用方式。在生命儀式中,原始信仰滲透很深。例如,圍繞分娩,有各種各樣的生殖崇拜,祈求孩子休息的習俗,產婦和產房的禁忌,以及壹系列為嬰兒祈禱的儀式。人們結婚迎親時也有很多巫術活動。薩谷豆三煞至少在西漢時期[11]就已流行,早在[12]唐宋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喪葬與鬼神觀念、祖先崇拜聯系在壹起,信仰活動形式更加復雜,名目繁多。從穴居人在屍骨上撒赤鐵礦粉,到《李逸石葬禮》中的相關記載,各種喪葬信仰和習俗不斷演變,並延續了很長時間。

從中國的傳統節日來看,大多源於古代祭祀。雖然很多節日在後世都有所演變,或合並為具有多重內容的綜合性節日,或性質發生了變化,但祭祀的內容還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來。如立春、長夏、立秋、立冬,除了各種農事節日外,還要祭祀、、傅、黑帝等。在中秋節、冬季至日和除夕,都有祭祖的儀式。

原始的信仰和習俗在傳承中壹直表現出強烈的神秘感。人們認為這些習俗不可預測,無法解釋,在神秘的氛圍中產生的恐懼和敬畏導致了盲從的民間行為。這與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情況明顯不同。

中國原始信仰和習俗長期延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壹,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幾千年來壹脈相承,從未間斷。這種連續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播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保守的文化性格使得古老的習俗在傳承中不易改變。因此,原始信仰作為原始民俗的主體,在後世得以長期保存和傳承。

其次,源於農業經濟和宗法社會的中國文化,其特點是務實精神,重視現實生活和世界關系,所以原始信仰從未發展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比如在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僅沒有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國教”,還滲透著古老的巫術和祭祀元素。至於壹些外來宗教,比如佛教,只能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生存,不能取代原有的信仰和習俗。

再次,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歷史發展不平衡。當漢族地區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民族還處於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此原始信仰和習俗在大量少數民族中存在。當壹些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或在中原建立政權時,必然會帶來許多原始的信仰和習俗。比如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就帶來了北方薩滿跳神的習俗。

中國傳統民俗的這壹特點提醒我們,在研究中不得不考慮原始信仰在許多方面的影響,即使研究外來宗教,也要註意外來宗教與本土原始信仰在沖突與融合中發生的許多變化。

第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那樣,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發生了各種變化,但由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體卻長期保存了下來。這種以宗法制度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定型,對民俗產生了長期而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來看,人們非常重視血緣關系,這明顯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影響。民俗學學者註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非常復雜和精細。它和其他國家、民族壹樣,不僅縱向分為上下兩代,在父母世系、嬪妃、輩分等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和微妙的規定。比如我上壹輩的男性長輩,有叔叔、伯伯、伯伯、伯伯等。,女長輩有姨、姨、姨、姨、姨等。這種孜孜不倦的稱呼方式,其實源自於刻意強調親屬關系和其他部門的男權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都是由稱謂所表達的親屬關系和不同的地位所安排的輩分、男女、老少。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大臣、父親、兒子”的等級秩序,這就是這個思想的來源。

從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來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的民間活動大多是圍繞著血緣關系這個軸心展開的。這方面大家談了很多,我們不妨從另壹個方面來看。唐宋以來,壹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變化和社會活動的不斷擴大,壹些人突破了家庭和村落的範圍,根據自己的信仰、特長、興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壹些新的活動群體。比如宋代文獻[13]中就有很多這類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間社團、會議的記載。應該說,這些社會交往和家庭之外的非政府組織體現了壹種新的人際關系,但人們仍然相信血緣的力量。不同姓氏的朋友往往以“喜結良緣”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宋代洪邁曾談及此現象:“從外入而不義者,義也,義父、義子、義弟、義衣也。”【14】元明時期的很多戲劇、小說都被朋友形容為“結拜兄弟”。比如《壹刀會》《三國演義》就根據劉備、關羽、張飛的歷史事件,精心演繹了壹個“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成為後世“異姓兄弟”的典範。舊時浙江有“十兄弟”,廣州有“金蘭會”。明清時期,民間黨派往往模仿家族形式,以結盟的方式加入俱樂部。師徒以父子相稱,弟子以兄弟相稱。上述現象表明,人們總是相信通過某種儀式來使非血緣。

當關系轉化為象征性的血緣關系時,就能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這裏可以看出人們對血緣的重視。

宗法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心理的另壹大表現是,千百年來,“孝”的情感壹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經常反復做的壹件大事就是祭奠已故的祖先,以祈求祖先保佑後代人丁興旺,家庭美滿。人們認為其他的神沒有他們的祖先高貴,所以全國各地都修建了祠堂和家廟,都供奉祖先牌位,定期的祭祖儀式是民間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裏,沒有壹個人祭祖的地方。“孝”的另壹種表現是對在世長輩的絕對服從和孝順。在人們心目中,“孝”是壹切道德規範的核心和矩陣。正如《孝經》所說,“孝為天之本,地之義,人之行”。“孝是家之始,君之中,終之本”[15]。所以“諸德之孝為先”就成了社會。

尊祖孝導致壹種普遍的心理定勢,即極端尊重傳統,並由此形成尊古輕今、墨守成規的思想傾向。對於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習俗,人們總是持謹慎的態度,不敢輕易拋棄。他們在評價事物時,總是以是否符合“古法”為標準,在提出壹些意見時,總是引用古人、前人的話來加強自己的分量。民間流傳已久的諺語、俗語,往往是勸誡他人時的有力法寶。民間360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都講究“家法”和“傳承”,都有“祖師爺”創業、教藝的神奇傳說,如果木匠不標榜“師傳技藝”,從業者不標榜“祖師爺傳下來的秘方”,就很難取信於人。

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還通過禮儀制度的形式表現在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歷史上看,等級禮儀制度不僅以“三綱五常”的規範為道德內涵,而且以消費品的等級分配為實質內容。歷朝歷代用禮制來規定社會秩序,人們按照等級地位而不是財產的多少來過日子,以此來保證尊卑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條。在日常用品的使用方面,禮儀制度做了周密完整的規定,如服裝、家具、車馬、日用品等。它們的種類、形狀、材質、款式、顏色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甚至小到門釘的數量,腰帶的裝飾,都有壹定的規格,不能混淆高低。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社會交往,婚喪喜慶,吉兇禍福等等。,也有壹系列的禮儀規定。歷代統治者往往采取“匡正禮俗”的行動,運用法制、哲學、教育等手段,將民俗納入禮儀制度的軌道。在禮儀制度的約束下,人們不能享受超越自己身份的不該享受的東西,做出不禮貌的舉動,於是塑造了壹種遵守規則、各守其位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壹種正式、保守、淳樸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