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子同治鑒》是壹部294卷的多卷編年體史書。成書於魏烈周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後周世宗賢德六年(公元959年)的淮南,涵蓋了16個朝代的歷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書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始於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
2、內容不同
在《資同治鑒》中,編者總結了許多可供統治者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宋神宗認為這本書是“鑒於過去,它有治理道的資源”,即以歷史得失為戒,加強統治,故取名為《資同治鑒》。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因為《史記》的寫作風格已經被歷代接受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所以像《史記》這樣以傳記體寫作的史書,被稱為“正史”。
擴展數據:
《紫同治劍》的創作背景:
《鏡鑒》由司馬光作曲,劉舒、劉攽、範祖禹合編。劉舒博采眾長,記憶深刻,從《史記》中的下史到《私錄雜言》,盡最大努力編撰《通鑒》。
《漢書》中的劉攽和唐史的範祖禹,兩人都有很深的研究。他們壹起工作,為彼此做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打磨,定稿。其中,是非被拿走壹個,光明被滅壹個。
通鑒史料豐富,除《十七史》外,還有數百種雜史書。
《通鑒》由司馬光精心定稿,修辭統壹,文字優美,敘述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壹直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傑作。對歷史上的占蔔、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態度,是歷史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順民奉命再次修改。元佑元年(1086)修訂完成後,送杭刻制,於元佑七年出版。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紫同治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