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淳和他的同事們最近發現了起源階段的早期烏龜化石,揭示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龜甲形成之謎”。2008年6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165438+10月27日)詳細報道了這壹重要發現,並為其配發了專題綜述文章。
這些原始龜化石發現於2.2億年前貴州省關嶺縣晚三疊世早期地層中。研究表明,這些古龜牙齒細密,具有胚胎外殼結構,因此被命名為“半齒龜”。據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淳介紹,三疊紀海龜化石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在德國、泰國和阿根廷發現了三個以前被認可的屬和種。然而,所有這些化石物種都與現代海龜非常相似,無法為它們的起源提供足夠的線索。因此,龜的起源長期來看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科學界只能通過現代龜的胚胎發育和少數體表有裝甲板的古代爬行動物化石來推測。與此前科學界的普遍推斷不同,半趾龜的身體結構顯示,龜的腹殼形成時間遠早於背殼。當腹部的甲殼已經進化到和今天的烏龜幾乎壹樣的時候,背部的甲殼才剛剛開始出現,這和現代烏龜的胚胎發育非常相似。此外,背甲的形成始於脊柱的位置,與肋骨的特化顯著相關,而與之前推測的單釘板無關。這些化石進壹步表明,海龜的起源遠比過去復雜和古老。此外,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過去認為海龜起源於陸地,只有少數學者,包括這篇論文的作者之壹,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地質部主任Olivier Rieppel博士,推測海龜起源於水環境。半齒龜的骨骼結構及其化石發現地的地質條件表明,這種原始龜很可能生活在於海濱或河流三角洲,其對水生環境的適應程度與今天的龜相似。據論文作者之壹、貴州省地質調查院的王麗婷教授介紹,貴州西南部有豐富的水生爬行動物化石,包括化石的發源地關嶺縣。通過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的合作,這些化石的科學價值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973項目的資助。參加者包括加拿大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武曉春博士、美國菲爾德博物館的奧利維爾·裏佩爾博士、貴州地質調查所的王麗婷教授和浙江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趙利軍研究員。(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